中国的第四代主战坦克扩大了作战功能,降低了坦克的综合费用,通过高综合系统匹配和技术优化,实现低矮化、轻量化、数字化、隐身化。
然而我在文中描述的六个发展方向,除第二条“中国的新一代坦克预计也将强化而非弱化坦克炮”稍有偏差外,其他五条还是相对准确的。100式坦克疑似采用了105毫米坦克炮,但是阅兵中同时展示的99B式主战坦克则继续采用125毫米坦克炮,预示着中国在继续发展改进重型主战坦克的同时,发展轻量化的主战坦克,两者在未来的战场上将搭配使用,发挥前者强火力的优势和后者多用途的优势,也说明了100式坦克尽管先进,但并不是包打一切的终极解决方案。
还有一种观点是100式坦克的出现使15式坦克瞬间显得尴尬,甚至短期内会替代15式坦克。但是15式坦克目前来看主要在高原地区使用,属于高功率版的轻型坦克,在比较恶劣的高原环境中要有较高的可靠性,15式坦克也体现了多用途的特性,其装备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在发射榴弹时比滑膛坦克炮更有优势,再加上成本方面的差异,相信100式坦克不会替代15式坦克。
另外,我在文章中提到新一代坦克不会像德国的KF-51一样装备巡飞弹,理由是“坦克还是坦克,坦克面临的威胁不能全部靠坦克自己来解决”,确实也得到了验证,与100式坦克同时亮相的100式支援战车则在车身尾部带有无人机,发挥各自的优势,相辅相成。
总之,新型坦克的出现不会替代“传统”坦克,新型支援车的出现也不会替代传统的步兵战车,“新型”和“传统”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存。
过了很多回顾和对比,我们回到100式坦克本身,确实具有一系列革命性的进化,这种进化,首先源于如《大国工匠》中描述的既定的战略和导向,其次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几年发生的地区性战争和冲突,特别是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对新型坦克的研制提供了直观的参照。
在这种情况下,100式坦克突出了信息化和数字化,首次装备了“四面盾”相控阵雷达,辅以各种传感器和数据链,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的态势感知能力。同时车辆成员配备了新型可视化头盔,“可以将车辆的行驶数据及侦察的图像实时的显示,驾驶员带上它就像我们在游戏中看到的画面那样,屏幕的一边是行驶的数据,另一边是战场的地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驾驶员对战场态势和车辆状况的掌握程度”。

同时,100式坦克突出了主动防御能力和反无人机作战能力,包括集成了观瞄系统和高射机枪的遥控武器站,以及针对无人机和反坦克导弹等威胁的主动防御系统。当然,在这方面100式支援战车则更为强大,可以对100式坦克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100式坦克突出主动防御能力,也在客观上为坦克的轻量化,遂行远程快速部署奠定了基础,可以通过运-20A,运-20B进行运输,特别是运20B非常适合运载,帮助100式坦克完成“战役目标夺控,战术纵深突击、城市攻防作战、联合火力引导等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