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历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一共打过四次印巴战争,其中三次是发生在1947年至1948年、1965年和1999年,主要围绕查谟和克什米尔的领土争端。1971年的另一场战争是由孟加拉国的分裂主义斗争引发的。
当前的危机是印度在克什米尔安全部队遭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引发的。2019年2月14日,印度指责是根据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两只分离主义武装杀害了40多名印度准军事人员。印度以空袭巴基斯坦境内的一个武装营地作为回应。第二天,巴基斯坦发动空袭进行反击,引发的空战导致一架印度飞机被击落,飞行员、联队指挥官阿布欣南丹·瓦尔塔曼被捕。印度声称其空军也击落了一架巴基斯坦F-16,但巴方拒绝承认。3月1日,巴基斯坦将飞行员送回印度作为“和平姿态”,这似乎暂时平息了局势。
然而,这次印度在遭到恐怖袭击后使用空中力量进行报复,与过去的行动有着质的不同。巴基斯坦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为双方过去一直重复上演的有限的军事行动建立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门槛。
那么在从前当一方被武装分子袭击后,两国是如何处理武装冲突的呢?要知道,这次可不是恐怖主义第一次引发印巴危机。2001年12月,被认为盘踞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分离主义组织袭击印度议会后,印度向边境派遣了武装部队。随后的危机一直持续了十个月。2008年11月,在孟买发生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使两国濒临战争边缘。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印度都决定不采取军事行动,而是集中精力促使国际社会向巴基斯坦施压,要求其停止对恐怖主义的支持。
继2016年对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印度军队的袭击之后,印度在实际控制线巴方一侧进行了有限的军事行动,对恐怖分子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尽管印度过去曾进行过这样的军事打击,但这次的打击力量更强大,更协调。
那么在查谟和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巴双边冲突的核心是什么呢?查谟和克什米尔危机是一场典型的领土冲突,有着悠久而痛苦的历史。在印巴分治时期,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统治者马哈拉贾哈里辛格并没有决定是否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但信奉印度教的他倾向于加入印度。在1947年年底围绕克什米尔归属进行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关键的克什米尔山谷地区,巴基斯坦军队则控制了查谟和克什米尔的一部分领土。
此后,双方的目标保持了相当一致。双方均宣称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所有地区都是其领土,但实际上,两国的都只能有效控制实际控制线己方一侧。与此同时,印度认为巴基斯坦一直暗中支持克什米尔和印度其他地区的叛乱和恐怖主义,挑战印度对该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对克什米尔山谷的控制。
几周后印度将举行大选,这让这次冲突有着特殊的背景环境,那么这次印巴冲突的政治后果是什么呢?很多印度学者都认为,从以往的历史研究表明,外交政策和安全问题在选举政治中并不经常被突出。但在过去,至少有一个例子表明,现任总理获得了重大军事胜利的红利。1972年,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在1971年大胜巴基斯坦后,在印度全国范围内横扫竞选对手。
然而,战场上的胜利并不能保证在投票中获胜。1999年,在与巴基斯坦的卡吉尔战争后不久举行了选举。尽管现任的印度人民党(BJP)在联合政府中重新掌权,但这场战争并没有给它的选举带来多大助推作用。
这一次,印度人民党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决心利用当前的危机和印度的军事反应在选举中加以利用。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坚强的民族主义者,不害怕在军事上打击印度的敌人。最近的危机是否对他有政治上的好处,这取决于他能否说服选民恐怖主义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重要议题,以及能否说服选民他解决恐怖主义的方法是最好的选择。印度的城市选民可能更容易接受这一点,但莫迪面临的主要选举挑战是在印度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土地危机和经济挑战威胁着人民党的选票。强调这一问题也可能让莫迪把反对党联盟描绘成无法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提供强硬、果断的领导。总之,这次的印巴冲突可以给印度大选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