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线坚守156天!乌军老兵如何生存下来的? | |
| www.wforum.com | 2025-10-31 16:42:0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乌国民卫队第14机动旅是红军城方向守备的乌军部队之一,该部主要负责罗金西克城的守备,另外在红军城、季米特洛夫方向也有分队守备。 最近,乌军接出了该旅一名呼号为“猫”的老兵,此人已经在前线坚守了156天,可以说经历了俄军积极包围红军城到该城真正危机化的全周期,所以此人的经历倒是可以参考一番。 “猫”本名亚历山大,今年已经43岁了,这个年龄不算小,但在乌军中倒也不算特别大。 其服役的单位——第14机动旅隶属于国民卫队,但被强化为了与陆军作战旅无异的战斗单位。 此次红军城作战,是“猫”第二次在顿涅茨克方向参战。 据“猫”所说,其身体状况本不适合到前线作战,而是适合在后方服役;但他“主动”申请与战友们在一起,所以指挥官批准了他的申请。 今年5月份的时候,“猫”所部受命前往布防阵地,原计划防守20天。但这一行自刚开始就不那么轻松,因为光是抵达阵地就用了两天半时间。 第一昼夜的行军后,“猫”所部在乌军的一个支撑点过夜,此后每经过一个阵地都要停留下,因为俄军的无人机已经越来越密集,即便看起来不远的距离,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比如在行军中,听到无人机的声音后,就要立即找树丛趴下隐蔽两三分钟;无人机飞远后,再走几分钟,然后碰到下一架时再趴下。 就这样,并不远的路途用掉了两天半时间。 “猫”所驻守的点位上总计有3个人,在意识到20天的驻守时间恐怕不够时,他们认为最多可能要守一个月时间。 但事实上到第二个月末,自己的阵地已经被半包围时,他们终于意识到撤离恐怕是遥遥无期了。 而在他们附近的阵地上的守军,已经蹲守4个月了,不存在换防,也不存在撤离,因为这个阵地上的友军已经全部身负重伤——没有食物、没有饮水、也没有药品。 “猫”小组曾给他们分过水,后来便彻底失联,虽然“猫”没有说这些人的结局如何,但我们应该能够想象得到。 实际上在红军城方向的防御出现危机后,基本就只存在后方不断向前方填充兵力的情况了,只有一小部分“幸运儿”会被轮换或者撤出,但前提是自己的状态起码得到能自由行动的地步。 只有担负机动反击任务的第425突击团之类的部队,因为并不负责具体的守备任务,所以可进也可出,但“猫”小组显然不是这样的机动反击力量,他们就是纯粹的守点单位。 所以“猫”所守的点位,既是阵地,也是“家”。 因为附近的阵地已经陆续失守,而俄军渗透小组源源不断地开进城内,所以“猫”小组的任务就变成了蹲守汇报俄军动向的前方侦情点,并且还要尽量汇报看到的俄军无人机动向。 一般来说,“猫”小组不会主动袭击俄军,除非俄军渗透小组贴近他们的点位时,才会找隐蔽处开枪,随后由己方无人机补刀。 而因为这个点位一旦暴露就会完蛋,所以“猫”小组只能待在地下掩体内,其与外界的联系只有小小的观察和射击口。 所以“猫”小组本身的任务与其说是战斗,倒不如说是坚持,只是在友邻据点被干掉,防线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被迫充当起了侦察点而已。 如果这个侦察点没了那也就没了,所以“猫”不止一次地想到,这段持续数月的"冒险"将以寄给亲人的阵亡通知书告终。 但好在俄军在城内只是以步兵小组渗透为主,并非是大部队逐屋清理,所以“猫”小组并不常碰到俄国人,其面对的更大难题是补给。 因为乌军事实上已无法通过陆路为“猫”小组提供补给,所以其生命线是靠着无人机空投来维持的。 在这里,“猫”提到了俄军在红军城经常使用的另外一种战术——压制无人机。 俄军在红军城方向不止投入了强大的无人机部队,其反无人机力量同样强大,担负补给任务的无人机经常被击落,而且“猫”小组又不敢跑出太远去抢回补给,所以在地下室阵地的坚持主要靠的就是硬熬。 为了节约用水,每次喝水只能喝50毫升,也就够润润喉咙而已;更主要的还得靠夏天下雨时,来收集雨水。 在饮水之外,食物的获取同样艰难,在某次补给获得后的最后一片面包,都是三个人分食的。 这次补给后,乌军的补给无人机被击落在据点80米外,为了能活下去,“猫”小组不得不冒险出去回收;幸运的是这次出去没有碰上俄军,否则他们就得再硬熬几天时间了。 在执行本次任务时,“猫”本人带了手机,但在据点内没有信号,所以无法联系外界,手机的功能只剩下了拍照;而为了省电,“猫”每天也只是用手机自拍一张就赶紧关掉。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10月份,“猫”小组终于得到了撤离的命令,而此时他们已经进入战区156天了。 相较于大部分战友,他们是幸运的,然而撤离同样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不会有车辆和援军来接应,要靠“猫”小组自己走出来。 当然,指挥官给他们空投了撤离路线图,并选定了傍晚7时左右起风时无人机活动较弱的时间点出发,随后借助夜色掩护来行动。 这三名乌军在撤离时的运气同样好,在步行了10公里后,他们终于绕到了乌军的一处阵地,随后在这里进行了短暂的休整补充;随后第二天又步行12公里后,才终于抵达汇合点,然后由车辆接走。 因为三个人的健康状况已经极差,所以直接住院,但在医院里“猫”却无法入睡,即便是勉强睡着,脑海中还是不断地响起爆炸声和无人机的嗡鸣声。 彻底恢复身体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猫”已被授勋,并获准在伤愈后可以选择转出第14机动旅。 作为乌军防御红军城方向成千上万名兵员中的一人,“猫”小组无疑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不会普及到每一个人。 |
|
|
|
|
|
|
| 俄乌阵亡遗体交换比1:37,为何如此悬殊? | |
| 空军司令也栽了? 曝中共高层震荡 传他被查 | |
| 第二架“歼-36”亮相 整体设计进行重大调整 | |
| 俄罗斯脸挂不住 印度公开羞辱苏-57 | |
| 看懂俄乌战争,只需要明白一件事 |
| 俄乌阵亡遗体交换比1:37,为何如此悬殊? | |
| 空军司令也栽了? 曝中共高层震荡 传他被查 | |
| 第二架“歼-36”亮相 整体设计进行重大调整 | |
| 俄罗斯脸挂不住 印度公开羞辱苏-57 | |
| 看懂俄乌战争,只需要明白一件事 | |
| 解放军报警!有人拾取3吨多炮弹残片卖钱 | |
| 法国突然对德、西打响战机第一枪 | |
| 中国五层结构的海底杀伤网,且“可自愈” | |
| 美国稀土供应链破局 战略博弈全面升级 | |
| 二战重演!俄乌双方在红军城巷战拼刺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