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B计划”:必要时搞自己的核武器 | |
www.wforum.com | 2025-08-26 14:18:5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路透社在8月20日抛出一串访谈,十几位日本议员、官员、前自卫队高官的口风都变了:对“无核三原则”不再“神主牌”供着,开始讨论让美国核武器进入日本,甚至把“核共享”摆上议程。更有日本参议员松川瑠衣,明确把“B计划”说出口——不把美军当永远的保姆,必要时搞自己的核武器。 她拿2023年美国“俄亥俄”级核潜艇停靠韩国釜山当例子,劝日本照着办。民调的风向也在变,三月份的数据给了一个直观数字:赞成修改“无核三原则”的比例到了41%,三年前才20%。话讲到这份上,已经不再是学界沙盘推演,而是政界开始“试水温”。 二战后,日本把战争权利装进宪法第九条,再在1967年贴上“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的封条,外界之所以愿意信,是因为这套约束给东北亚上了一道安全闸。 现在闸门有人去摸锁,借口是川普的“美国优先”把盟友吓出了冷汗,延伸威慑的可信度打了折扣,欧洲都开始琢磨“离家自保”,日本当然不会装不知道。问题在这儿:真是被动被逼出来的念头,还是早就准备好的“台词”,就等一个能说服选民的时机? 日本国内拥核声音的抬头,本质上是右翼政治想把战后安全框架改写的延长线。松川瑠衣的履历就摆在那儿:安倍政府防卫系统出身,参拜靖国这类政治姿态从不避讳。 她把“B计划”抛出来,既是向选民示强,也是向美国讨价还价。把“美国不可靠”挂在嘴边,既能把民意从“核受害者”叙事里抽离出来,也能把财政军备扩张正当化。一旦舆论窗口打开,后续政策就有了空间。 有人问:日本真有那个本事吗?回答很简单。日本是标准的“核门槛国家”,核燃料循环体系完整,核电与燃料后处理一条龙,2023年掌握的分离钚约47吨,这个量放在任何核工程师面前,结论都一样——往军事方向去的话,做出数百枚核弹头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更麻烦的是,工业基础、精密制造、运载平台改造的技术储备都不差。“出云”“加贺”两艘的航母化改装,把平台性质的红线模糊化了,配合远程“反打击”导弹的讨论,日本的常规延伸威慑配套在往前走。一旦政治禁忌被拉低,不需要从零起步,而是“拿下盖布”。 有人又说,日本没地方做核试验,NPT卡着喉咙,真动手还会被联合国制裁,核燃料进口也会卡脖子。没错,这些是实打实的约束。这就形成一个危险的缝隙:不“宣布拥核”,但尽量靠近“核潜在能力”的红线,把“可在半年内转正”的能力当作战略筹码。这类“灰色地带”的玩法,对核不扩散体系的伤害不比公开拥核小,因为它鼓励的是“随时翻脸”的战略逻辑,区域军备竞赛的速度会明显加快。 再回到美日。过去几十年,美国通过安保条约把日本军事手脚捆得很紧,延伸威慑提供安全伞,日本在核问题上说“我不碰”。这一套对美国很合算:日本是前沿大本营,但没有独立核威慑,不会形成第二决策中心。 现在日本国内有人试探“核共享”、港口停靠战略核潜艇、危机中配合美方核行动与情报监视的路线图,这些设想在文件上叫“加强延伸威慑”,在政治上却是把核角色往日本周边推。美国国务院口径说“对日韩的延伸威慑是铁板钉钉”,但只要日本把核角色演得更像主角,美国的主导权就开始被稀释。 美日之间的矛盾不体现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谁握“核按钮”的流程上。一旦日本把“核共享”翻译成“核决策参与”,美国会开始算利害:盟友要的是安全伞,不是第二套核意志。 那日本真会“跨线”吗?把线跨过去,面对的不是舆论风波,而是三道门槛叠加。第一道,法律与条约:NPT、国内政策承诺、与盟友之间关于核角色的默契,一旦撕裂,国际正当性立刻归零。 第二道,外交与经济:制裁、核燃料供应中断、盟友信任断档,连带产业链风险都要算。 第三道,安全与军控:邻国威慑态势调整,导弹预警与部署前推,海空对峙的风险陡增。这不是“拿到核武就更安全”,而是把灰犀牛请进自家客厅。 有人会问,既然成本这么高,为啥还要玩火?答案在政治激励。安保焦虑是选票发动机,经济承压时,安全议题能有效转移注意力;同时,把核议题摆上台面,是为常规军力扩张“开路”的工具。今天谈“核共享”、明天就能把远程导弹、情报链路、导弹防御的预算拍板。等体系搭起来,核议题即便收回,也完成了军力的“跨代升级”。这套策略,在一些北约国家的历史经验里并不陌生。 还有一个被反复利用的逻辑漏洞:把“川普不稳定”当成万能解释。没错,川普质疑北约、加征关税、拿盟友开刀,这些操作确实削弱了延伸威慑的可信度。但把“拥核”当成对冲不确定性的唯一答案,这个因果链站不住。核武器不是万能胶,反而是把所有裂缝扩大的一把凿子。 现实里,趋势更像是两条路线的博弈。一条是把“无核三原则”往“例外管理”里挪,先让美国核武器“靠近”,港口停靠、轮换部署、联合训练、核任务科目演练,把“核存在”的政治敏感度稀释掉。 另一条是把“潜在能力”做厚,产业链与技术文档“备而不用”,在战略上暗示“不要轻易考验我的底线”。这两条路线未必要选一个,它们完全可以并行推进。对外传递的信号是“我不跨线,但我可以随时靠近线”。对邻国来说,这几乎同样刺耳。 这时候,中俄的态度就是硬约束。中国已经连续多次表态,反对在他国领土部署核武器,反对以“核共享”为名提升核角色;表态里还有一个关节点:日方历史包袱尚未彻底交代清楚,军事安全的动向会被持续放大解读。 俄罗斯方面,远东方向的核与常规均衡一向敏感,日本若是把核议程往前推,俄军的对标部署会更靠前。真要让区域变成“核对核”“警戒对警戒”的生境,日本的安全红利将被吞掉。你以为是把安全加码,结果是把风险前台化。 核武器从来就不是“保险”,是“放大器”。你放大的是对手的威胁感,也是盟友的疑虑,更是地区的焦躁感。把这东西请进安全政策的中枢,意味着你要用更高强度的外交资源、财政资源去稳住本来就紧张的平衡,还要承受误判与擦枪走火的概率上升。你可以赢下一时的政治掌声,难以换来长期的战略安全。 那么,日本要“对美摊牌”,说到底是筹码博弈:用“拥核”谈条件,用“核共享”换安全承诺。但筹码不是越大越好,超过承载力就会把牌桌掀翻。先问问中俄答不答应,不只是修辞,是你是否看得见真正的力量平衡。这片海域的秩序不靠“核影子”维系,靠的是透明度、可预测性与彼此的边界感。谁把这三样东西打碎,谁就会先被反噬。 日本要不要跨线,不只取决于美国的脸色,也不只取决于国内的选票,还取决于这片区域愿不愿意为它“重新核化”买单。核爆的疼不该被遗忘,和平的底线更不该被试探。这不是哪一届政府的政绩工程,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 |
|
|
|
![]() |
![]() |
长崎核爆隐藏细节:“紫电改”偷懒害了长崎 |
![]() |
中国的歼-20并不完美,至少存在四大弱点 |
![]() |
中国硬壳艇加挂重机枪 仁爱礁进入实战? |
![]() |
中方强化仁爱礁的管控 菲海警高挂“免战牌 |
![]() |
美军B-2隐形轰炸机突然“无所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