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除了他之外,谁敢在乱世称顶流?
www.wforum.com | 2025-10-16 15:16:46  历史其实挺有趣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柴荣意识到,如果想要成就大业,就要先打好基本盘,他必须改革。

要改革,首先就要澄清吏治。

在驭下这一块来说,柴荣是十分严苛的,例子也很多。

登基第一年,有个叫做薛训的将军,薛训手下有个粮官,负责征收粮食,这个粮官在工作的时候,经常盘剥百姓,薛训懒得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包庇纵容,柴荣知道后大怒,直接削去了薛训的所有职务,并将其流放到了沙门岛。

还是登基这年,有个叫做郝光庭的人,是供奉官,这个职务还属于是皇帝的近臣。

郝光庭在民间为非作歹,被柴荣察觉,柴荣一句话没说,直接派人把郝光庭给绑送闹市,公开处死。

有个叫做孟汉卿的将军,替朝廷收税,有敲诈百姓的嫌疑,多收了一点损耗,柴荣马上就让孟汉卿自尽了。

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损耗是什么。

我们知道这古代的老百姓啊,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种地是要交税的,但是这个税,有些时候不是交钱,而是交实物,比如交粮食啊,交布匹啊,交丝绢啊这种。

那这些实物,不是说有衙门的人来收,而是由百姓自己运输到官仓去的。

在运输的过程中,路上撒一点,人吃一点,再加上风吹雨淋,容器破损,就难免会产生损耗。

粮食入库之后,还会受潮发霉,还会被老鼠偷吃,这都是损耗。

反正损耗多了去了,而且几乎都是不可控的。

那么官府为了弥补这种损耗,往往在征收实物的时候,就会多征收一些来补足这些损耗,比如正常要收一百斤,但是不可避免的损耗有五斤,那么为了补足这五斤,实际上收的可能就是一百零五斤。

这个损耗的尺度,其实没有作者说的这么透明,真正执行起来是非常模糊的,一模糊,就会给负责征收的官吏巨大的操作空间,清廉一点的官吏,也许多收百分之三到五,正好把这个损耗补足就行了,那要是贪官污吏,他收百分之二十也是他,他收百分之五十也是他,反正就是极尽压榨之能事呗。

图片(周世宗柴荣 青年 想象图)

孟汉卿收了多少,那不知道,从史料的体现上来看,应该不说,就是多收了一点点,但柴荣知道后怒不可遏,立刻就要了孟汉卿的命。

要知道,孟汉卿不是普通将领,他是朝廷的左羽林大将军,这个职务是皇帝亲卫部队中的最高指挥官之一,但是皇帝说杀就杀,眼睛不眨一下。

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因为擅自处死降卒,被柴荣判处死刑,楚州防御使张顺,因为贪腐,被柴荣赐死。

看得出来,柴荣不好惹,脾气很不好,动辄就要杀人。

在当时的法律体系下,有些人是罪有应得,但也并非事事都是如此。

我们看来这一段记载:

《旧五代史·世宗纪六》: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

说周世宗啊,他就是一个明察秋毫的人,而且为人做事,对自己,对别人都很严苛,所以他施用刑罚的时候,就会过于严厉,动辄就是重刑,但是等到事后,皇帝也会觉得自己不对,也会后悔。

我们再看这段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三》: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享祚不永,岂不由此乎。

这是北宋真宗对柴荣的评价,真宗说,周世宗的确是一代英主,但他在刑罚这一块实在是太过严厉了,诛杀臣公也时常超过应有的限度,这或许就是他在位时间不长,国祚难以持久的原因吧。

的确,柴荣有些时候,的确是用力过猛了。

显德四年,有个叫做符令光的官员,负责制作士卒的服装,因为没有按时完工,柴荣大怒,要把符令光杀掉,很多大臣们认为符令光罪不至死,纷纷替符令光求情,柴荣不允,最后还是把符令光杀掉了。

实际上这个符令光,虽是勋贵出身,可做官这些年一直很稳妥,官声很好,柴荣杀他,民间百姓都替他喊冤叫屈。

柴荣还执行过一个制度,那就是让朝廷里的京官,每个人都要举荐一个人入朝为官,随便举荐,只要人品好,能力强,哪怕是亲戚朋友都没关系,不用避嫌。

图片(后周大臣 形象)

这个制度看起来好像挺合理的,但这里头有一个紧要的地方,那就是,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有连带的责任关系,假使甲举荐了乙,乙做官没毛病,不犯事,那就皆大欢喜,可如果乙在做官后违法乱纪,贪赃枉法,那么不仅乙要挨收拾,甲也要跟着挨收拾,说白了,这是一种连坐之法。

在如今看来,这个制度的本质,是皇帝希望用严刑峻法来保证整个官僚体系提高效率和质量,能反映出他求治心切,对吏治腐败和官员无能的深恶痛绝。

这个制度执行一年之后,后周的宋州发生了一件事儿,宋州有个叫做陶文举的官员,他负责催收宋州百姓积欠朝廷的粮食。

按说催收,要钱,那你就好好要呗,但陶文举手段狠辣,为了要钱,他动用各种酷刑虐待百姓,被他拷打凌辱的百姓竟有数千人,这其中还有被陶文举活活虐待死的。

这两件事看似没有因果关系,但其实具有不可避免的深层逻辑。

《旧五代史·卷一百十五》:文举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有悼髦之辈,不胜其刑而死者数人,物议以为不允。

征收往年的赋税本来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任务,在巨大的压力下,如陶文举这样的官员,他为做出政绩,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干,他往往就要不择手段,他的酷政,是为了高效的完成上级的指标,从而保全自己,也间接的保全推荐自己的人。

唐太宗《帝范》有云: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一个皇帝治理国家,如果他用上等的办法来治理,得到的也只是中等的成效,而如果用中等的办法来治理,得到的就是下等的成效。

我们可以看到柴荣治国治吏的决心,他决定用一种比上等办法还要严苛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这样他才能收获到上等成效。

他的确收获到了一些上等成效,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负面情况。

因为老子也说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如果皇帝对天下的统治过于严苛,甚至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百姓反而会变得狡黠抱怨,缺乏淳朴,或者是受到损害。

柴荣有澄清吏治,管理天下的能力,但他缺乏了一个“度”,好在到执政中晚期,柴荣痛定思痛,已经把他前期的这些弊端都给改掉了,所以《旧五代史》又有这样的评价:

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

图片(世宗最重要的谋士 王朴)

三流的皇帝,不知错不认错不改错。

二流的皇帝,知错改错不认错。

一流的皇帝,知错改错还认错。

对错之间,就是皇帝个人的自我救赎。

聊完了吏治,再聊聊用人。

世宗用人,很有一套,而且颇为不拘一格。

五代晚期的几个名臣,帮助柴荣平定江南的李谷,帮助柴荣完善后周法律的范质,帮助柴荣北伐的王浦,这最开始都是柴荣一手提拔重用的。

包括郭威的谋士魏仁浦,这种前朝的老臣,柴荣也予以使用,魏仁浦在后周更是平步青云,一路干到了枢密使。

这个任命其实很有代表性,因为魏仁浦没有科举背景,本质上只是一个小吏,但柴荣却能用他,这体现出皇帝破除了门第和背景上的偏见去选取人才,就如同皇帝自己说的一样:

《新五代史·卷十二》: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

执政的大部分时期,皇帝还是一个很务实,很谨慎,很虚心的人,他广开言路,积极鼓励大臣们向他提建议,说看法,甚至还亲自出题,让在京的官员们写文章来作答,这就是一种君臣对策,王朴那篇著名的《平边策》想来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这个《平边策》,是王朴撰写的一篇战略论政文章,在文章中,王朴为柴荣分析了后唐,后晋,后汉这些政权的得失,总结出了后周应该采取的制度,方向,路线,以及军事上的部署和行动,写的非常好,给了柴荣很大的启发。

柴荣还修订过法律,改革过教育,发展过礼乐,恢复过图书事业,完善过历法,在五代皇帝普遍疏忽文治的惯性下,柴荣也算是一枝独秀了。

治理国家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耕耘,既需春雷惊蛰,也需细雨润物。

雷霆手段终须配以菩萨心肠,刚柔并济方是长治久安之道。未竟的理想,如同夜空的星辰,虽被乌云短暂遮蔽,却为后来的大宋留下了可循的光迹。

柴荣还要接着往前走,他的路很短,他的路很长。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新型量子雷达或将终结隐形战争时代
不拖走,不用炸 中国一招收回仁爱礁
俄罗斯果然被骗了?乌军背后有“高人”
中国超车 美国这方面大幅落后 专家曝背后真
一箭双雕!中国“爆锤”韩国造船军工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新型量子雷达或将终结隐形战争时代
不拖走,不用炸 中国一招收回仁爱礁
俄罗斯果然被骗了?乌军背后有“高人”
中国超车 美国这方面大幅落后 专家曝背后真
一箭双雕!中国“爆锤”韩国造船军工
俄军损失巨大 导致中国空军战力备受质疑?
习大国外交又翻车 李强访朝遭金正恩羞辱
专家示警:北京稀土限制暗藏杀招
欧盟沉默五天后“摊牌” 被美国逼的?
普京的重大失误 俄乌冲突拐点出现?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