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印巴分治:血海孕育出的两个国家
www.wforum.com | 2025-05-15 17:21:32  循迹晓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5年的地球是真不太平,前面俄乌战争还在拉锯,以色列和哈马斯战火重燃,小小的胡塞武装也在红海用拖鞋使劲儿砸美国航母。这不,最近这段时间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又打起来了,短短几天时间内,双方各种击落对方飞机的战报是满天飞,真真假假暂且不论,双方停火后竟然都宣布取得了这次冲突的胜利。

然后我看印巴的新闻,巨搞笑的一幕来了,巴基斯坦的民众走上街头庆祝,印度这边的老百姓也走上街头,对着一家名叫“卡拉奇”的面包店狠狠地打砸了一番。因为这家面包店的主人是原来印巴分治之后从巴基斯坦卡拉奇移民过来的,这一小撮印度人把一肚子邪火撒在自己人身上,简直就是印度版U型锁。说起来印巴两国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弥漫着一股仇恨情绪,而这种情绪还得从历史上找原因。

自打1947年两国独立以来,双方都把对面看成自己最大的敌人,为此不但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两国还克服了国际上重重障碍,想方设法拥有了核武器,随时准备把对方置于死地。回溯历史的话,这俩国家过去都是英国的一块殖民地,而它们作为两个国家独立在历史上也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印巴分治。英国人搞得印巴分治本身是否合适一直就有争议,而分治前后的一系列惨剧,也让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关系从一开始就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说要理解这次印巴冲突,这印巴分治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今天就来聊聊这段历史。

讲印巴分治前,有一个必须要补充的历史背景,那就是印度南亚次大陆的宗教情况。作为文明古国的印度最早信仰的是婆罗门教,后面兴起的佛教一度繁荣一时但很快衰落,民间的生态位很快就被从婆罗门教演变的印度教占领。到了15世纪末,帖木儿帝国的后裔巴布尔率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建立莫卧儿帝国,这个突厥化的蒙古人帝国在内部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具体来说他们这些蒙古统治者信仰伊斯兰教,而绝大多数印度原住民该信印度教还信印度教。

图片

◇ 图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

图片

◇ 图为查希尔丁·穆罕默德·巴布尔(1483年2月14日—1530年12月26日),莫卧儿帝国的开国君主。巴布尔的母系是成吉思汗后裔(巴鲁剌思氏),父亲是帖木儿帝国的君主,为突厥化蒙古人。莫卧儿即蒙古一词在波斯语中的转音

图片

◇ 图为1707年,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统治下的帝国最大势力范围

一直到18世纪被英国殖民,这种多数信仰印度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而到了20世纪初,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宗教人口分布有一个明显的规律,那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位于大陆的东西两侧,而中间大部分区域的民众则主要信仰印度教。宗教人口如此泾渭分明,这就为后来的印巴分治埋下了伏笔。而从当时的世界背景来说,自打法国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那是此起彼伏,印度也不例外,从19世纪开始到20世纪,那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少人通过各种途径试图让印度摆脱英国,真正独立建国,这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圣雄甘地,除了他还有一位名叫钱德拉·鲍斯的,这位那是宁可在二战期间借助德日这种国家的力量,也要让印度摆脱英国人统治的主儿。因此,不管从世界大势还是从印度人自己来看,这印度脱离英国统治的趋势已经是浩浩荡荡,不可抵挡了。

图片

◇ 图为1909年,英属印度中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布(粉:印度教,绿:伊斯兰教,黄:佛教)

图片

◇ 图为苏巴斯·钱德拉·鲍斯(1897年1月23日—1945年8月18日),律师与政治人物,参与印度独立运动,为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以及印度国民军的最高指挥官

但是如果把这幅景象稍微放大一点,就会发现不和谐之处。毕竟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教义相差太大,信奉两种宗教的民众生活习惯也很不一样。在英国殖民统治的高峰期,两种宗教的信徒可以在英国人的刺刀之下达成一种表面上的和谐,但英国的统治稍有松懈,这种表面上“共存共荣”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图片

◇ 图为1906年举行的ALME会议奠定了穆斯林联盟的基础

早在1906年,英属印度的穆斯林们就成立了一个全印度穆斯林联盟。这个联盟一开始的宗旨是在印度教占多数的孟买,加尔各答等地为穆斯林信徒谋取合法权益,而到了1930年,印度穆斯林诗人穆罕默德·伊克巴勒提出了政治诉求,他们要在南亚次大陆建立一个穆斯林能当家做主的国家,这也是历史上首次有人提出巴基斯坦国的理念,因此,伊克巴勒也被人称为巴基斯坦理念之父。后来,随着两个教派的冲突加剧,加上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和代表大部分印度教信徒的印度国民大会党,也就是国大党合作破裂,印度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想法愈发强烈,而接过伊克巴勒理念,最终把他付诸实践的人,名叫穆罕默德·阿里·真纳,自然这真纳也被称为巴基斯坦的国父。

图片

◇ 图为穆罕默德·阿里·真纳(1876年12月25日—1948年9月11日),巴基斯坦的建国领袖

说起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这位早在1920年代就跟当时印度最著名的独立运动领袖甘地有合作了,但是两人很快在争取独立的方式方法上产生了分歧,具体来说,这甘地主张非暴力抵抗以此获得印度最终独立,而真纳因为在英国留过学,深受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影响,所以他主张必须在宪法上进行斗争。而且甘地不穿西方衣服,尽量使用印度本土语言而不用英语,甘地这些行为其实体现了典型的印度教徒特征。甘地这种印度教苦行僧式的行为方式,让他在印度教社群中备受追捧。但甘地的种种作为却让真纳和他背后的穆斯林非常不满,真纳警告甘地,他这么做会造成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不可调和的分歧,但甘地坚持认为当下最重要的目标是脱离英国,让印度人获得国家认同,自己这么做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图片

◇ 图为真纳(左)甘地(右)

图片

◇ 图为1939年,真纳(左)甘地(右)在争论中

眼见改变不了甘地的想法,于是真纳退而求其次,跟甘地提出了所谓的“真纳先生十四点准则”,这些准则的目的是希望在将来印度独立后,新政府能保证作为少数的穆斯林群体的权益,具体来说,真纳要求中央立法机构中穆斯林至少得有三分之一,西北部穆斯林为主的地区不接受孟买的管理而是实行自治,将来英国人走后,新印度将是一个相对松散的联邦,而非中央集权政府,诸如此类。当时的报纸声称这十四点已经是印度穆斯林最低限度的要求了。但是甘地所在的国大党还是一口回绝了真纳的十四点要求。如此一来,真纳试图代表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和平共处的努力也就失败了。

图片

◇ 图为真纳(前排左二)和全印度穆斯林联盟成员

到了1930年代后期,真纳仍然在尽自己的努力,让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尽可能跟国大党妥协,但这样的努力终究归于徒劳。穆斯林联盟的最低要求就是建立自治邦,而国大党就是要总揽大权,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国大党根本不允许穆斯林联盟分享自己的权利,两派想妥协合作是不可能的事,1940年全印度穆斯林联盟举行了拉合尔会议,会议中通过的拉合尔决议最终达成共识,就是要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因为反正指望印度独立领导人去照顾穆斯林不可能,那就只好另起炉灶好了。

图片

◇ 图为青年时代的真纳

真纳自己对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满意,按理说穆斯林联盟达成共识,要脱离印度建立巴基斯坦,真纳应该高兴才对啊,为啥不满意呢?说到底这就和他的家庭和人生经历有关了,他祖先往上追溯也是纯正的印度教徒,是到他祖父这一代才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他这伊斯兰教徒一点都不虔诚,不但喝酒吃猪肉还每天刮胡子,在正统的穆斯林看来这真纳和异教徒没有两样。更重要的是真纳也参加国大党,他的终极目标始终不是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而是建立一个消除宗教派别,党派争斗,各民族团结一致统一的新印度。这也是真纳一直在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之间奔走,撮合两党合作的重要因素。但后续两党和教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让真纳也意识到,分开建立国家是唯一可行的途径,不然就要让印度陷入无休无止的内战了。也就是从拉合尔决议开始,巴基斯坦的诞生开始有了切实的可能。

图片

◇ 图为在拉合尔举行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工作委员会会议合照

而在印度内部,穆盟的拉合尔决议遭到了国大党的嘲笑,他们根本不认为这些穆斯林拥有独立建国的条件,所谓决议也只不过是拿来要挟国大党就范的手段罢了。但是同一时刻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改变了这一切。当时的印度国大党继续非暴力不合作,发动了“退出印度运动”,要求英国立刻撤军,英国当时在战争中左支右绌,日本人已经占领了缅甸,自己怎么保卫印度都成问题,你们还跟我来这一出,简直是混蛋中的混蛋,自己的军队对付不了德国人日本人,手里的警察还对付不了你们?于是英国人把甘地这些人都给抓了起来,尽管盟友美国敦促英国认真考虑下甘地他们的诉求,但英国人的态度很强硬,考虑诉求可以,等战争结束再说吧。

与此同时,真纳率领的全印度穆斯林联盟旗帜鲜明地反对“退出印度运动”,号召在这个关键时刻,全印度的穆斯林应该团结一致跟德国和日本死磕,他自己甚至还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有几次信件往来。眼见印度穆斯林有如此识大体顾大局的态度,这让英国人,尤其是印度总督韦唯尔对他们刮目相看,在战争中印度又是哪儿哪儿都缺人手,正是用人之际,于是大量的印度穆斯林进入了英国人的行政机构。等到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穆斯林已经成了印度政坛上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轻视的力量了。

图片

◇ 图为蒙巴顿与甘地的合影

此时的英国虽然赢得战争,但是元气大伤,过去的印度虽然是英王王冠上的钻石,但现如今维护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的确是成本太高,于是乎,英国人干脆就坡下驴让印度独立算了。1946年12月,英国内阁任命蒙巴顿勋爵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到任后做了很多工作,第一步是推进印度的宪政改革,将更多的权力分散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手中。第二步是宣布英国政府逐步退出。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讨论到底将来印度会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

当时甘地、以及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等人都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印度国家,但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则在拉合尔决议的基础上希望成立单独的巴基斯坦国,并以发动内战相威胁。面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势,蒙巴顿同尼赫鲁,甘地和真纳进行了多次谈判,但谈判最终破裂,而印度国大党也做出了让步,同意分治。这就相当于印度民众的意愿了,接下来蒙巴顿开始制订印巴分治方案,并在1947年6月对全印度发表广播讲话,阐述这个分治方案的轮廓。这样一来,印巴分治的总目标也就确定了下来。

图片

◇ 图为1947年6月3日,真纳通过全印度广播电台宣布巴基斯坦成立

此时,眼看距离预定的印度巴基斯坦独立日就剩两个月了,这两个国家的边境线到底画在哪里还没最终敲定,按理说这种事关重大的问题应该很谨慎地去对待,但是时间不允许,英国边界委员会的主席西里尔雷德克里夫按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大致分布给草草画了一条线,这条线在被称为“雷德克里夫线”,它也成了日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国界线。英国人在做这个工作时本身就很仓促,而这条线的具体位置到了两国预定独立的八月中旬才正式公布,这也为后来的两国频繁冲突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蒙巴顿对于当时印度的五百多个土邦国挨个进行劝说,希望他们如果都去加入印度而不要效仿穆斯林那样独立建国,最终绝大多数土邦与印度签署了合并协议,只有海德拉巴和克什米尔两个土邦希望保持独立地位。结果事不遂人愿,海德拉巴在1949年被印度出兵占领,克什米尔则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占,这块土地直到今日仍然是印巴冲突的敏感话题。

图片

◇ 图为1947年印巴分治时及以后的人口迁移

就这样,随着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独立庆典的进行,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生两国国境线的公布。这条所谓的雷德克里夫线,只能说大概考虑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分布,细节上非常粗糙,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印度境内各地都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大大小小的社区。这意味着印巴分治后,有超过一千万人如果不想生活在敌对的宗教社区中,也就必须长途跋涉背井离乡,不然就会遭遇死亡的命运。

这么说绝非危言耸听,早在1946年印巴分治前夕,就因为宗教矛盾引发大规模暴力事件,双方使用刀具,棍棒甚至汽油弹相互攻击,据记载,短短72小时内双方冲突造成超过4千人死亡,超过十万人流离失所。此后无论是激进的穆斯林还是激进的印度教徒,也都纷纷组成了民兵组织用以自保和互相攻击。随后,加尔各答的屠杀引发蝴蝶效应,迅速蔓延到比哈尔、孟加拉等地,演变为全国性宗教仇杀。比如在教徒杂居最普遍的旁遮普,一夜之间就发生了无数的惨剧,拿最悲惨的女性来说,仅在旁遮普就有大约十万妇女被掳掠,强暴和杀害。许多家庭为了“维护荣誉”由父兄亲手“荣誉解决”这些被玷污的女性,据事后统计,仅在旁遮普地区就有超过两万名妇女因此自杀或被家人处决。伴随惨剧而来的就是大规模迁徙。这次迁徙牵涉到的人数超过一千万,而在迁徙中丧生的人数,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了五百万人,和纳粹德国二战期间杀害的犹太人数量大体相当。其惨烈程度堪称人类近代史上的灾难。

图片

◇ 图为1947年印巴分治后载满难民的列车

印巴分治之后的种种惨剧,立马让印度和巴基斯坦陷入了对立和仇视状态,双方都在指责对方破坏了自己国家的秩序,并发誓要进行报复。巴基斯坦这边建国的核心就是坚决跟印度教徒和新生的印度划清界限,自不必说,而印度这边从政府到民间,很多人认为让巴基斯坦独立是自己吃了大亏,必须报仇。一向以非暴力闻名的甘地,因为接受了印巴分治方案而被一些印度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视为国贼,他自己也因此遇刺身亡。

图片

◇ 图为位于英国伦敦的甘地雕塑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图片

◇ 图为刺杀印度国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圣雄甘地的凶手,纳图拉姆·维纳亚克·高德西(1910年5月10日—1949年11月15日)印度教民族主义者

刺杀甘地的凶手在受审判的时候说的非常直白,“甘地没有负起他作为国父的责任。他证明了自己是巴基斯坦人之父。鉴于此,作为一个对祖国母亲尽心尽责的儿子,当我认识到这位所谓的民族之父是如何指挥国家一步步走向解体时,我相信自己必须终止他的生命。”凶手在法庭上的言辞甚至让在场的不少人深受感动,以至于法官都认为要是印度引进陪审团制度,凶手肯定会给判无罪。只是因为甘地影响力实在太大,在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干预下,凶手才给判了绞刑。而凶手临死前的自白书直到现在还被不少印度民族主义者奉为经典,称他为“真正爱国主义者的自白”。

甘地的遇刺可以说是印巴分治悲惨后果的一个缩影。在甘地前后还有几百万人因此丧命。印巴分治前前后后的悲剧,也注定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自独立建国后,都对对方怀有深仇大恨,直到今天。如果看表面的话,这印巴分治的确是英国殖民者草草行事画了一条线的后果,但如果再往深处追溯的话,如果给蒙巴顿更多的时间,面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本身就不可调和的矛盾,难道就不能制定出更好的分治方案吗?或者说,如果当初没有分治,难道一个统一的大印度内部,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不会搞起来内战吗?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印巴两国这些血淋淋的历史也说明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宗教是塑造民族认同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而面对势同水火的宗教矛盾,如果连圣雄甘地都失败了的话,恐怕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来解决。说到底,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反映的是多少世纪以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积怨已久的现实,指望这几个世纪的恩怨能在几十年内化解,的确也是强人所难了。所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还会作为仇敌,继续存在下去。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国世纪大和解的画面,估计我是看不到了。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巴空军枭龙中队长阵亡 印巴议和未谈先崩?
中美俄难得一致 绝不能让这个国家拥核
298人遇难!马航MH17被导弹击落真相大白
对印度而言,苏-30MKI被击落才是最难受的
中国在藏南有动作 印度或遭中巴夹击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巴空军枭龙中队长阵亡 印巴议和未谈先崩?
中美俄难得一致 绝不能让这个国家拥核
298人遇难!马航MH17被导弹击落真相大白
对印度而言,苏-30MKI被击落才是最难受的
中国在藏南有动作 印度或遭中巴夹击
事情有反转?印度称击落巴基斯坦飞机
印度前中将:比起巴基斯坦 更愿意和中国作
巴基斯坦这个举动 印度更是五味杂陈
巴军称摧毁印军S-400 事实究竟如何?
普京为何不愿放下武器?美乌双簧或逼出真相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