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公开说 鲁迅是父辈 毛泽东只能算大哥 | |
www.wforum.com | 2013-12-06 06:19:58 《新史记》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者合影(局部)。后排左一为萧军。 萧军与毛泽东,一度关系十分密切。他俩初次单独畅谈的曲折,颇让人想起中国传统所津津乐道的故事:权力者“礼贤下士”,而文人却“天子唿来不上船”(杜甫诗句)。 1938 年3月20日,31岁的萧军只身一人,身背褡裢,手拄木棍,渡过黄河,从山西步行十几天,第一次来到延安。他原计划到五台山抗日前线去打游击,但路途阻 绝,住进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所。毛泽东听丁玲说起,便很想见见这位鲁迅弟子,特派办公室秘书和培元前往致意。和培元提出约个时间与毛见面,萧军竟然婉 拒:“不见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两个星期就走!” 毛泽东不以为忤,特意到招待所看望萧军,请他吃饭。萧军还应邀参加了陕北公学开学典礼,毛泽东对文化人开诚布公,对鲁迅高度评价,并和师生来宾在操场上就着风沙,大碗喝酒,大口吃菜,给萧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后来与毛长谈后,萧军又写下对毛的观感:“他不是哲人,学者,他是农民性的中国式的自然主义式的领导者”,“他的唯一长处大约就是能够在松弛里含孕着一种神经性的力量,也就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吧?”(1942年1月1日日记) 萧 军过去不是很了解共产党,在延安他对看到的很多东西不以为然。他评价边区里这些共产党人“大部分是平庸的, 缺乏独立灵魂的,缺乏教养的,被中国旧社会培植太久了”…… 但他对毛泽东另眼相看。萧燕说:父亲性格桀骜不驯,我行我素,为什麽跟毛泽东 谈得来?从日记里,感觉我父亲和当年的毛泽东性格很多地方相通:一样是独来独往,一样是不惧压力,一样是能忍辱负重……于是“惺惺相惜”。我父亲自己说: 他和毛泽东的关系最根本还是建立在“鲁迅的基础上”——父亲对鲁迅先生是五体投地般佩服,所以这世界上谁崇敬鲁迅,他就跟谁亲,而毛泽东当时对鲁迅评价很 高。萧军曾公开宣称:鲁迅先生是我的父辈,毛泽东只能算是我的大哥。 毛泽东与他谈过很多次,多次一起吃饭,至少给他写过十封信。他说: “毛的为人使我对他起了好感:诚朴,人性纯厚,客观”。毛泽东有一次告诫萧军要经得起委屈,现身说法讲他自己“在党内受过11次处分,但是我什麽都不 说……但我是一直准备着孤立”(1942年2月10日日记)。萧军颇为之不平,写出《论同志之“爱”与“耐”》一文,送交毛审阅删改后投给《解放日报》 (1942年4月8日)发表。毛泽东亲自打电话给舒群,要求删掉文中自己的名字…… 在中国的红色文艺史上,“延安文艺座谈会”被称为“划时代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所做的引言、结论两次讲话,后来被中共文艺部门奉为“天条”,以致在作家、艺术家的语言系统中,“讲话”成为一个特指概念,每到“5·23”,作家、艺术家都要正襟危坐地重温。 这次会议,与萧军的一个建议大有关系。 有一次,萧军问毛泽东:“党有没有文艺政策呀?”“哪有什麽文艺政策,现在忙着打仗,种小米,还顾不上哪!”“应当有个政策,否则争论不休,没有标准,难明是非。”“你这个建议好!帮我收集一下文艺界各方面的意见情况好吗?” 萧军所说“应当有个政策”,是指党对文艺事业要有一套政策,并不是建议党定一套政策让艺术家人人服从。他哪里预料得到,毛泽东接过这个想法,第一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其后果竟是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压得全部枯萎?(记者 高伐林) |
|
|
|
![]() |
![]() |
巴空军枭龙中队长阵亡 印巴议和未谈先崩? |
![]() |
中美俄难得一致 绝不能让这个国家拥核 |
![]() |
298人遇难!马航MH17被导弹击落真相大白 |
![]() |
对印度而言,苏-30MKI被击落才是最难受的 |
![]() |
中国在藏南有动作 印度或遭中巴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