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的战斗力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 ||
www.wforum.com | 2011-11-07 22:34:28 中国历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秦,以西部边陲一个小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数代君民励精图治终于统一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这其中,除了关东士人的献计献策,老秦武人也功不可没,那么秦军的战斗力究竟强不强,又究竟是依靠着什么相继战胜关东六国? 有人说,秦国是一手拿着秦半两,一手挥舞着青铜剑打下的关东六国,那么首先,就先来了解一下秦国的青铜剑。 先说硬度的表示法,金属的硬度一般有三种表示法,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有三种标尺,如HRC),维氏硬度(HV)。 这几种硬度表示法之间的换算关系,大致是:当HB<450时,HB约等于HV,这是教科书上的原话。而HRC和HV,HB不能直接换算,很难有准确的换算数值,只能凭经验公式查换算表。 那么,用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的工业用铸造锡青铜,其硬度是多少呢?一般只有60-80HB。超不过100HB,也就是100HV。
那么秦国的青铜剑是一个什么标准呢?依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也就是说锡含量已经达到了40%! 而前面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工业用锡青铜其含锡量大于20%时,就会变得很脆,强度急剧下降。这么高锡含量的铸造青铜剑,已经远远高出20%这个临界值,就假设其硬度很高,但其强度很低,脆性很大,这么高脆性的铸造青铜剑,说其是垃圾也一点不为过! 根据《考工记》(这个是当时的国家规范)上的记载,这个白纸黑字的记载可以充分证明在当时是普遍采用这种配比来铸造锡青铜兵器的。 也就是说,除非经过锻打,否则秦国的青铜剑连60-80HB的硬度都未必达得到,最高不会超过100HB(有证据表明经过西方技术锻打的青铜剑可以达到160-200HB的硬度)。 依据实验表明,锡青铜在锡含量10%左右的时候,其各种机械性能正好达到一个最均衡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刚才提到的西方那种锻打青铜剑的锡含量。因为这时,虽然锡青铜的强度还没有达到最高值,但是已经很接近了,而其塑性又离最高值也不远,再加上正是这后一个原因,使得西方青铜剑可以锻打加工,大大提高其硬度,强度,所以其机械性能从各个方面来说,硬度,强度,韧性,都是一个最均衡最理想的最佳状态。 当然,虽然秦军使用的是硬度强度不高,韧性很差,很脆的铸造锡青铜剑,穿着薄薄的皮甲(大部分都是用猪皮制造的),但是其他六国的装备也好不到哪里去。六国装备的大部分兵器也是铸造锡青铜制造的,穿的也主要是皮甲。因此,秦军在这方面并不吃亏。 其次,关于秦军乃至整个中原地区战车的战斗力。 其实,战车的机动性比起骑兵来很差,很难转弯,而且高速奔跑的时候只要地面稍有不平,即使是一道小沟坎,一块小石头,就很容易造成翻车,而且它还不像现代汽车,没有减震装置,人乘坐在上面很颠簸(实际上比骑在马上颠簸得多,不信你们试试),很难平稳操作弓弩剑矛等兵器,作战效用大打折扣。 那么加长长矛呢?中国古书上自己也说得很明确:《周礼·考工记·庐人》“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 而且,那过长的长矛,不仅很重,而且杠杆阻力臂太长,根本无法在战车上正常使用。 (顺便吐槽一下一些国内的某些电视剧和电影的导演,拍片子的时候也看点书,整出来一根七米长矛你们是怎么想的?) 再说一句题外话,重骑兵,经过严格训练,没有马镫也是可以做到在马上使用长矛刀剑冲杀等战术动作的,国外有专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马镫的作用只不过是使得重骑兵的训练成本大大降低,使得重骑兵可以大量训练出来。所以与秦国同时期的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重骑兵能够做到没有马镫也能在马上使用长矛冲锋刀剑拼杀,是很不简单的,他们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真正的一只重骑兵,可以说是那时代的一只特种部队。因而单就这个方面来说,秦军的战斗力乃至整个中国的战斗力真的不如西方。当然,类似的重骑兵例子中国也不是没有,因为真正的马镫在中国出现时要等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而在没有马镫的三国时代,中国也已经出现了冲锋用的重骑兵,如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可以看到,关二爷应该就是一位优秀的重骑兵将领。 在这里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弩的效率实际上是很低的。关于弩的张力,射程,穿透力,准确度很多网站也有详尽的讨论,总而言之公认的看法是:古书上的记载是大大地夸张了,根本不符合实际,不符合物理学常识。 弩的有效射程我们暂且假定能够达到两百米(实际上经简单的科学试验证明,最多就只能达到一百米左右),而赛马的冲刺速度在头一千米之内可以达到每秒接近二十米,我们就打个折吧,把战场上战马的冲锋速度折算为每秒十五米,两百米的距离十三秒就冲到面前了。而弩不像弓那么快捷(弓尚且“临敌不过三发”呢),蹲下张弦就要几十秒,接着又要上箭,瞄准,抠扳机,一分钟能不能射出一发都是个问题,就算你事先上好弦装好箭,摆好姿势瞄准了等着别人来冲锋,你能临敌一发就算是很不错的了,仔细想想,人家在以每秒十五米的速度前冲,你根本不可能一边走几步一边停下来回头花上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的时间蹲下张弦安箭瞄准抠扳机,这样做只有自寻死路。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战例也证明了我的观点,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弩性能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在宋代(出现了射程最远的神臂弓),而恰恰就是在这个弩的性能最好的宋代,面对北方没有强弩的辽,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重装骑兵冲锋,宋弩却没有能发挥出人们想象的那种神奇的战斗作用,仍然不得不靠岳飞等人发展同样的重骑兵来与敌人抗衡,也就是说最终能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重骑兵的还是同样的岳飞重骑兵。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是如何战胜六国的呢? 个人认为.现代史料和分析忽视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秦人是个很会用土木工程的民族。他们最适合也最擅长的打法就是相持中忽然攻击的打法。即在阵地战中通过稳固的防守和耐心的等待,在敌人出现破绽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 同样是武安君白起,无论是南征楚国还是攻韩攻魏,白起所取得的战绩大多来自于这种阵地战。 事实上,关于秦军的特点,个人眼中的战国第一将吴起早就已经研究透了。秦人的性情强悍,但因为军法的弱点和他们个性的短板,导致他们不能没有坚固的营垒做后备。吴起就是利用了这点.在运动战和相持战中多次击败了秦军,让秦军连连吃败仗,一开始诈败然后围杀,或是埋伏战打秦军那叫一打一个准。 从以上根本处分析,秦军的军制很好,因为军制不足的军队没有发达的营垒学,但秦朝军制中的军法存在漏洞,容易中埋伏或是被敌人诈败而围,秦军不是马其顿战士那样的天然强军或是野战强军,吴起曾说过,要论野战的话,齐人都比秦人难对付。秦军运动战能力较差,如果没有充足的保障或是人力优势,秦军很难击败敌方。 另一个可以证明秦军运动战能力不强的例子是,李信征楚时的作战,当时楚已是强弩之末,如果是会打运动战的民族,肯定是一战而下,完全不可能二十万人还拿不下一个奄奄一息的楚国。老将王翦正是明白秦军的特点才提出要六十万大军(我想这六十万大军当中一定有不少擅长土木工程的工兵民夫)。 因此,关于秦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弩这个问题就能够解答了。答案就是,为了守营垒。秦军的硬弩配合在当时极为先进的营垒学,为战场上的秦军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后方,这是秦军获胜的根本。 结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军装备算不上突出,在机动性和运动战能力上也不算强(是不是真的比不上齐国不好说,毕竟不能仅凭吴起一句话就做这个结论,但比不上赵国是肯定的了。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向北夺去了代北地区,从此拥有大量的北地诸胡所组成的骑兵,即使是长平之战损失数十万军士之后,秦灭赵的时候依然让运动战大师李牧狠狠地修理了一番,若非赵国内部自毁长城害死了李牧,秦国想灭掉赵国还真得费一番周折。)。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依靠的主要是其庞大而健全的民夫征召体系、强盛的国力以及对敌之中能够建立先进的营垒等几个优势。横向比较的话,野战绝对不是同时期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对手,但若单纯的防守应当没有太大的问题。至于北上打击匈奴,个人认为所谓“却匈奴七百余里”之类的语言应当有相当大的夸张成分,比较有可能的是秦军依据长城或者是在离长城不远的地方战胜了匈奴,再加上当时的匈奴还并未达到巅峰,是以改变了扩张方向。不过要承认这一战给了中原一个喘息之机,若非如此匈奴过早南侵,一盘散沙的中原诸国定然不是对手,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一战也算是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
|
|
|
![]() |
![]() |
4名中校2名中队长 巴公开击落印军飞行员名 |
![]() |
击落F-16?印度在自家米格-21残骸贴上巴国 |
![]() |
印度不愿面对现实 拒绝法国调查阵风战机 |
![]() |
虚晃一枪!印尼与法国达成阵风战机军购协议 |
![]() |
神助攻!印度要求俄罗斯断供枭龙战机航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