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苏联灭亡真正的元凶 | ||
www.wforum.com | 2011-11-04 21:13:29 世界历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斯大林死后的苏联,除赫鲁晓夫之外,还有三个人有机会问鼎党政一把手的宝座:贝利亚、马林科夫和布尔加林,他们的政治主张分别是: 1、贝利亚,对外主张:不必在东德建设社会主义,只要确保统一的德国非武装即可。对内主张:大大扩大各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包括允许各加盟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军队 2、马林科夫,外交主张近似贝利亚,对内主张改变工业结构,增加消费品生产,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改善农业 3、布尔加宁主张给企业更大的自主权
但是1953年没有人能战胜赫鲁晓夫,只有赫拥有接班可能: 苏联的五根权力支柱:书记处、秘密警察、红军、地方党委、国家计委 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放弃东德是军队不能忍受的,所以虽然朱可夫是靠马林科夫才在52年回莫斯科,他仍然站在赫鲁晓夫一边。 赫鲁晓夫本身代表了地方党阀的利益,他主张加强地方党委书记对企业的领导(削弱国家计委)。 所以赫一开始就控制著两根半(红军、地方党委,半根是书记处) 斯大林一死,马林科夫自己让出他控制的半个书记处 贝利亚一死,赫又控制了秘密警察 加上斯大林近卫军(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他们没有实权,但还有威望)虽然不喜欢赫鲁晓夫,但他们也接受不了贝利亚、马林科夫这个级别的改革。(事后他们发现,赫鲁晓夫更糟,但是来不及了) 所以,结果是最坏者当政,他继承了斯大林坏东西的核心(专制统治),同时抛弃了斯大林好东西的核心(实用主义)。 于是苏联必须忍受垦荒、玉米、李森科、国民经济委员会、工业党和农业党、解散拖拉机站、摧毁士气的裁军、以及1980年实现共产主义 如果不是1964年大家实在忍无可忍了,还得遭受取消自留地和家养奶牛。 对外方面,赫在厨房辩论中对尼克松面前宣称苏联能像生产火腿一样生产导弹 结果是,认识到“差距”后的美国人,拼命赶造民兵和北极星,到赫下台的1964年,美国有1045枚能用于攻击苏联本土的战略导弹,而苏联方面对应的数字是189枚。 另一边,赫鲁晓夫以他吹嘘出来的导弹优势为依据,在国际上大肆推行冒险扩张政策。 换言之,1959-1964这五年里,苏联处于亡国边缘。 后果不止如此 勃上台后,不得不先疯狂地赶造导弹头,然后在双方实力均衡的基础上和美国进行限制反弹道导弹谈判 也就是说,勋章控饱受指责的、以牺牲民生为代价,并导致军工复合体恶性膨胀的扩军行为,很大一部分仅仅是为了给赫鲁晓夫不负责任的言行擦屁股。 不过,赫鲁晓夫上台对中国是好处居多——为了在党内斗争中获得兄弟党的支持,他乱撒援助。 |
|
|
|
![]() |
![]() |
击落F-16?印度在自家米格-21残骸贴上巴国 |
![]() |
印度不愿面对现实 拒绝法国调查阵风战机 |
![]() |
虚晃一枪!印尼与法国达成阵风战机军购协议 |
![]() |
中国的“轨道核导弹” 将彻底改变战争规则 |
![]() |
神助攻!印度要求俄罗斯断供枭龙战机航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