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展现的战争-记苏联44年大反击 | ||
www.wforum.com | 2011-10-24 21:58:23 一、二战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2004年是苏联二战大反击60周年,俄罗斯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俄罗斯邮政特发行一枚小型张以资纪念。在这枚邮票中主图是一位红军战士纪念碑,背景左侧是44年大反击10次战役的地图,右侧是海陆空三军作战场面。 现在简单介绍下该战役的情况。 1943年8~12月在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行的第聂伯河战役, 重创德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完全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基辅,收复最重要的经济区,并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右岸夺得25个登陆场,从而为全部解放白俄罗斯、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并把德军逐出苏联国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军从1944年1月中旬开始,从北起巴仑支海,南到黑海大约4500公里的防线上,连续对德国和它的仆从国实施了10次歼灭性的打击,即著名的“十次打击” 第一次
为了彻底解除德军对苏联第二大城市的威胁,歼灭战场北翼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波罗的海沿海第二方面军所辖的8个集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和远程航空兵的配合支援下,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第二次打击 1944年1月初,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2月至3月在第聂伯河右岸地区对德军实施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第三次打击 第三次打击分为敖德萨和克里米亚两个战役进行。 从3月26日到4月14日,苏军实施了敖德萨战役。3月28日正式打响,经过了4天的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在160公里长的战线上的坚强防御,挺进了60公里—70公里。与此同时,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在摩尔达维亚和罗马尼亚领土上顺利展开了攻势,德军被迫撤退至德涅斯特河一线。 德军统帅部在敖德萨西北集结了一个巨大的兵团,决意死守掩护着通向罗马尼亚中部的敖德萨地区,并与4月6日清晨开始反攻。经过两天的激战,苏军击溃了德国的多次进攻,歼灭了德军的6个师的残余部队。苏军乘胜追击,一路猛打,4月9日,突破德军防线,直指敖德萨城。4月10日,敖德萨城终于被苏军从法西斯侵略者手中夺了回来。 敖德萨之战,苏军一举全歼德国的第6军,向前推进了200公里,解放了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州,为完全解放摩尔达维亚,并想罗马尼亚和克里米亚展开进一步的攻势创造了条件。 苏军在克里米亚的进攻非常的神速,战役打响后,经两天的激战,苏军就推倒了克里米亚辽阔的草原地带,把德军逼退到海边。3天后,一鼓作气又攻下了刻赤。被逼到海边的德军龟缩在塞瓦斯托波尔坚固的防御要塞里,试图负隅顽抗。4月16日,苏军进抵德军的防御要塞外围,5月7日,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势。经过三天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内外两线环城工事,于5月9日夜间冲进城内。这样,德军吹嘘的牢不可破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体系,被苏军短短的3天就彻底的摧毁了。在此布防的德军全部肃清,苏军成功的夺回了这个黑海最重要的城市。 苏军对德军实施的第三次打击共歼灭德军12个师,并将克里米亚和敖德萨从德军手中夺了回来。至此,苏军在南翼战线上进一步强有力的打击德军的条件已完全成熟,苏军开始把战争转移向苏联国境线以外。 第四次打击 卡累利阿地峡位于列宁格勒北部,芬兰东部,南部分别与拉多加湖和澳涅加湖相连。在这次作战中,苏军实施了两个战役,一个是列宁格勒方面右翼部队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的维堡战役,另一个是在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左翼部队在拉多加如湖区舰队和澳涅加湖区舰队的配合下,在南卡累利阿实施的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 整个战役从1944年6月9日开始至8月9日结束,历时两个月整。双方交战的结果,苏军向前推进了160--250公里,再一次摧毁了德国,芬兰联军威胁苏联西北部和列宁格勒的强大基地,进一步改变了苏德战场北翼的威胁的战略局势,并迫使芬兰于9月初推出战争,从而减轻了对苏军北翼的威胁,同时也为苏军以后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五次战役: 白俄罗斯对于苏德双方都具备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军统帅部试图不惜任何代价,依托完备的防御工事和天然森林,沼泽地区,死守此地。因此保住了白俄罗斯,德国远程航空兵仍然可以对莫斯科一带构成威胁,并可保证全线德军的协同作战。反之,不仅使华沙至柏林这个重要方向会很快受到苏军威胁,而且整个战场正面就会被苏军分割开,这对德军今后的作战行动大为不利。对苏军而言,解放白俄罗斯,对于迅速进入波兰,攻占东普鲁士和开辟通往本土的捷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于1944年6月23日开始对德军实施第5次打击,即展开白俄罗斯战役,战役代号是“巴格拉季昂”。 第六次战役: 1944年7月13日至8月29日,苏军对德军实施了第六次打击,即利沃夫--桑多每日战役。当第五次战役激烈进行的同时,由科涅夫指挥的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部同时发动了新的攻势。这一攻势的目的是利用白俄罗斯战役节节取胜的有利时机,歼灭乌克兰西部的德军,为此后向波兰南部进攻创造条件。这次战役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大,战斗行动多样化,各种战役机动样式得以广泛运用。在战斗中,苏军航空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在7月14日至31日的17天里,苏联空军就出动飞机3万多架次,连续不断的打击敌人。此外,炮兵在战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以每公里正面达250门的火炮密度,压制住了德军纵深约10公里----15公里的防御地带,保障了步兵作战部队的突破和纵深战役的同时实施。 第七次战役: 第七次战役以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为主要组成部分,在苏联,罗马尼亚边境地区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境内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 纳粹德国非常重视对苏,罗边境的战略防御,因为德军一旦从罗马尼亚这条外国防线上败下来,其后果就不堪设想:德国不仅会失去其赖以支撑战争的石油,粮食和其他的物资的供应基地,而且希特勒的欧洲联盟也将会很快土崩瓦解。为此,德军统帅部在苏,罗边境的雅西--基什尼奥夫地域部署了实力强大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为了与苏军决一死战,德国和罗马尼亚的军队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种防御是依天然地形和完备的工程建筑物,炮兵和破击炮的火力配系构成的,沿山地与河流总共建立了3道防御地带,并以战斗力最强的德军第6集团军坚守基什尼奥夫突出部,两翼侧由罗马掩护。 1944年8月20日凌晨,苏军最高统帅部一声令下,严阵以待的苏军阵地上万炮齐鸣,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打响了。德军第6集团军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主力,实力雄厚,加之工事坚固,因而与苏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守住基什尼奥夫一线的战略要地,德军大本营急令德军增援这一地区。然而,久经战争考验而且越战越勇的苏联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精锐的突击集团于战役的第一天深夜就攻占了雅西,特尔古—弗鲁莫斯市。23日,苏军开进胡希地域。 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则从德,罗军的结合部发起进攻,并很快切断了德军第6方面集团军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联系,于23日挺进到普鲁特河一线。至此,苏军完成了对基什尼奥夫德军的18个师的合围,同时,在多瑙河舰队的配合下,对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也形成了合围。 在大军压境,重重围困的绝境下,罗马尼亚反动政府垮台。23日,罗马尼亚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法西斯起义。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对法西斯无比仇恨的心情,纷纷拿起了武器,与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一起参加了战斗。激战一天,起义队伍击溃了驻扎在布加勒斯特的德军,成立了新政府。第二天,即1944年8月24日,罗马尼亚新政府宣布脱离纳粹德国,退出法西斯侵略战争。与此同时,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停止了抵抗,并很快把枪口转向了德国法西斯。 为了继续将罗马尼亚绑在法西斯的战车上,希特勒当日即向德军下令,进攻布加勒斯特。德军的反扑并没有吓倒英勇的罗马尼亚人民,他们奋起保卫自己的城市,击退了德军的进攻,迫使德军丧失了重新夺取布加勒斯特的计划。 就在罗马尼亚军民奋起反抗德军反扑的同时,苏军解放了摩尔达维亚首都基什尼奥夫,接着以34个师的兵力歼灭被围德军。到27日深夜,苏军又在普鲁特河以东地域全歼德军。至此,第一阶段结束。 自8月28日至9月20日,苏军实施了这次战役的第二阶段进攻。这一阶段战役的主要任务是歼灭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境内的德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军在围歼基什尼奥夫地域德军集团的同时,即以两个方面军的大约50个师的兵力,在合围的正面上向罗马尼亚腹地发动进攻。 1944年9月5日,苏联政府在给保加利亚的照会中向保加利亚亲纳粹德国的政府宣战。8月,苏军开始越过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边境。也在这一天,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和其他一些城市爆发了武装起义,9日,保加利亚建立了反法西斯的新政权,并向希特勒的德国宣战。15日,苏军开进索非亚,随后与保加利亚军队联合行动,向西方和南方挺进,到9月底,保加利亚境内的法西斯德军被全部清除出去。苏军的第七次打击一共击溃了德军和罗马尼亚军的47个师,使得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苏军向前推进了800公里--1000公里,抵达南斯拉夫东部边界,这不仅对巴尔干半岛法西斯军队造成了威胁,而且打开了通向德国在欧洲最后一个盟国匈牙利的道路。 第八次打击 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对德国而言,它既掩护着东普鲁士,有保护着德国东海舰队的行动安全,同时,德国还可以从这里保持与北欧各国的联系。因此,德军大本营决心死守这一地区。然而,当时的总战局对德军不利,西线战场节节败退,芬兰和罗马尼亚已正式退出侵略战争,而苏军骤然改变战略主攻方向,使得德军措手不及,晕头转向,首尾难以相顾。第八次打击从9月14日起,到11月24日止,费时多,规模大,虽然没有围歼大量的德军,但还是取得了可观的胜利,击溃了德军29个兵团,解放了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战线由1000公里缩短到250公里,从而苏军有可能腾出更多的兵力用于东普鲁士和柏林方向上的进攻。 第九次打击 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是德国主要的粮食和航空工业原料供应的基地,而且匈牙利西部多瑙河沿岸又是从未受到大规模轰炸的军事工业基地。因此,希特勒决议稳定战场南翼态势,力保这些重要的基地,并拖住他在欧洲最后一个盟友匈牙利。为此,希特勒不得不放弃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并把那里的军队大部分都撤到匈牙利,以建立强大的预备队。同时,希特勒大本营还从法国,德国本土等地把大批军队调到匈牙利,重新拼凑成南方集团军群,与苏军的乌克兰第2,第4方面军对峙,而新编成的F集团军一方面掩护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两国通往南斯拉夫的道路,另一方面则对抗着苏军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 至此,希特勒的军队的抵抗达到了疯狂程度。因为战火离它的老巢越来越近了。另外,德国工业最重要的一些企业分布在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西里西亚。如果苏军一旦占领这些地区,将会对德军的军事工业形成致命的打击。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深知这一点,因此,面临行将灭亡的威胁,德军不得不做出拼死的抵抗。 1944年10月29日至1945年2月13日,是战役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战役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而且延续的时间也长,其中布达佩斯攻坚战就历时45天,使苏德军队的又一场硬仗,战斗异常激烈。经常浴血奋战,苏军终于在2月13日歼灭德军集团军,解放了匈牙利的首都。 第十次打击 第十次打击的主要目标是北芬兰的佩特萨莫。这是原苏联的领土,1940年让给芬兰,苏德战争一开始,就被德军占领。3年来,德军在这里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完备的纵深梯次配置,由3道防御地带组成,正面约60公里,纵深达150公里,左边临海,右翼暴露。周围铺设了无数的地雷,并挖了大量的反坦克壕沟。 德军所以要重点防御这一地区,是因为它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地区盛产的镍和铜都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原料,佩特萨摩不冻港是优良的海军基地,是北海的一个重要的据点,不仅可以控制北海的航路,与北挪威的港口相呼应,而且还可以威胁和封锁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口,而这个港口又是苏联重要的吞吐口岸之一,对苏联的军事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佩特萨摩还掩护了通往德军占领下的挪威北部的要道。 10月7日,苏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垂死挣扎的德军虽然极力抵抗,火力猛烈,但苏军第14集团军在北方舰队及海军陆战队的支援下,兵分两路实施夹击,致使德军覆背受敌。这样,苏军在部分地段攻破了德军的防线。随后,苏军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沼泽,湖泊,高山峻岭等自然条件带来的重重困难,经过3天的苦战,终于全线突破了德军的防线。苏军又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奋力向佩特萨摩的方向发起总攻,并于10月12日开始攻城。 佩特萨摩攻坚战是这次战役中最为激烈的战斗。德军奉命死守,抵抗异常顽强,曾一度扼制了苏军的攻势。然而,苏军攻城主力部队不仅得到了佩特萨摩以北海岸登陆部队的策应,而且得到强大的空中支援。经过3天3夜的激战,10月15日,苏军终于攻克了佩特萨摩城,到10月25日,连接拿下了德军在北极地区的最后两个据点。到10月抵,苏军按期完成了北极地区的进攻,向前推进了150公里,进抵挪威北部沿海。整个战役中,击毙德军3万人,击沉敌舰156艘,并解放了挪威。 苏军的十次打击,使德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1944年上半年,德军30个师友6个旅被全歼,142个师1个旅损失过半,共损失100多万病员和大量武器装备。1944年夏秋季节,德军又有96个师又24个旅被歼灭和俘虏,有219个师22个旅损失一半或一半以上。这一时期,德军共损失兵员160万人,坦克6700辆,火炮和迫击炮2万8千门,飞机1万2千架。除拉脱维亚一小块土地外,苏联几乎全部恢复了战前的国境线 |
|
|
|
![]() |
![]() |
幻觉!印度空袭巴铁后 中国陷入恐慌了 |
![]() |
一旦中国在台海设禁飞区 美军将击沉中方战 |
![]() |
曝中国5折“甩卖”歼-35A战斗机给巴基斯坦 |
![]() |
巴基斯坦空军大胜,陆军司令却获得晋升? |
![]() |
中国幽灵舰队曝光 电磁欺骗系统有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