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导弹部队进行了一场实弹打靶训练。根据报道来看,此次参与实弹打靶的巡航导弹型号,为陆基车载平台的东风10。
东风10巡航导弹一直被誉为“东方战斧”。自它首次服役以来,它的2500公里最大射程,末端误差不超过5米。不过,东风10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是中国第一款,具备跨海峡打击的巡航导弹。在此前研发的飞鸟系列巡航导弹中,跨海峡打击一直是迈不过去的坎儿,这主要是因为制导能力不足,导弹发射后在末端时,误差太大,打不打都是一样的。
东风10来了,一切都显得不一样了。目前得到的信息,东风10采用的是符合引导模式(通俗的说就是两种以上的导引方式),末端为成像打击。这就意味着,在理想条件下,东风10甚至可以做到不足一米的误差。
在叙利亚战场,美制的战斧导弹在舰船上射出后,便开始了地形匹配引导。地形匹配,。在过去是巡航导弹的主流引导方式,它主要使用在中段巡航,末端则是依靠其它引导方式。我国最早在地形匹配技术上,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是现在,随着天基卫星体系的逐步成熟,我们的巡航导弹开始使用卫星制导。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东风10到现在,都没有计划使用核弹头。我们知道,巡航导弹在毁伤时,都一直追求着一发解决。这种需求,也确确实实的存在。在中国巡航导弹发展轨迹三十年上,从没有出现过核战斗部版本的巡航导弹。也因为如此,我们的巡航导弹在实际战斗的选择上,不如美俄来的多。
以战斧巡航导弹为例,它曾经发展过可携带核战斗部的版本,单次的毁伤效果,超过了长崎核爆。这也就意味着,在战时,一枚战斧导弹,最少可以做到在一片区域内,制造“不可逾越的死亡防线”。俄罗斯则更为大胆,它的巡航导弹核当量,足以踏平一座类似大阪这样的城市。为了中国未来的国防需求,笔者认为,中国也应该考虑一下突破某些底线,在某些重要的杀手锏武器上,使用一些核武器,这样可以做到在战时,能够多一种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