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兵器知识 > 正文  
轰-20,是趋近放大版歼-36还是歼-50?
www.wforum.com | 2025-10-28 05:04:38  瞩望云霄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我们都期待的轰-20它到底长什么样呢。有人说它会像放大版的歼-36,也有人觉得它更像大一号的歼-50。要我说 ,这答案其实挺明显的——它更大概率会是歼-50的“亲兄弟”,一个经过放大的超级版本!

好,那我们来看看两位“候选人”:

歼-36,身材是挺科幻,主翼后掠角特别大,一看就是为速度生的主儿。但它那种无尾飞翼的底子,就像一张扁平的飞盘,想在肚子里塞下一根长长的“标枪”,结构上就很别扭,容易变成个“小胖子”,高速飞行时阻力就上来了。也就是说,歼-36的构型不适合装比较粗壮的弹道导弹,装上了就飞不快了,因为机身太厚,飞行阻力太大了。

反观歼-50,它的“莱姆达”翼型,天生就是高速比赛的“运动员身材”,修长流畅。把它放大,那修长的机身正好给导弹当“专用套房”,又规则又舒服。而且,它还有个独门秘籍——全动翼尖!

您可别小看这个能灵活转动的翅膀尖儿,放在轰-20这种大飞机上,那可是神器!它就像一双无比灵活的“指尖”,能精细地调节飞行姿态,既能减阻省油、飞得更远,还能在发射导弹那种关键时刻,稳稳地平衡住机身,保证绝对平稳。

所以啊,结论就呼之欲出了。歼-36是个优秀的尖兵,但轰-20要干的活儿,是“扛着标枪跑马拉松还得冲刺”。放大版的歼-50构型,相当于直接继承了“高速基因”、拥有了“标准弹舱”,还附赠了“飞行稳定神器”,简直是为轰-20量身定做的完美方案!

好了,如果你想聊的专业点,我们换个说法。在研判轰-20气动构型之前,必须首先明确其独特的任务剖面,这决定了设计的优先级:第一是大型武器搭载能力:必须能够内置携带长度可观、重量巨大的空射弹道导弹,这要求一个规则、长大且结构效率高的弹舱。第二是高超的飞行性能:不仅限于亚音速隐身渗透,更追求高亚音速乃至超音速的巡航与突防能力,以压缩敌方反应时间。

图片

第三是极致的航程与效率:作为战略威慑平台,必须具备洲际级的作战半径,要求在整个任务剖面中维持极高的升阻比。最后是全向隐身能力:此为现代战略轰炸机的门槛性要求,歼-36与歼-50两种构型均被认定为具备此能力,故在本文中不作为区分项。

歼-50莱姆达翼型与全动翼尖是一种经过深度优化的常规布局,其大后掠角机翼与机身形成高效的升力体,核心设计目标即为优异的跨/超音速性能。全动翼尖设计,这不仅是一个操纵面,更是一个集滚转控制、配平优化、阻力削减与颤振抑制于一体的主动飞行控制系统。

歼-36一种混合飞翼布局,通过高达49°的主翼后掠角来追求高速性能,同时利用无尾设计和棱形机身实现隐身与内部容积最大化。其设计体现了在飞翼的固有优势(隐身、容积)与高速性能之间寻求平衡的工程思路。

尽管两种构型都指向高速与隐身,但深入分析后,歼-50路径在满足轰-20特定需求上展现出更强的契合度。

歼-50的莱姆达翼型是经过充分验证的超音速气动解决方案,其气动焦点随马赫数变化小,配平阻力低,能在高亚音速巡航阶段实现更优的升阻比。全动翼尖则能作为“主动升阻比优化器”,通过精细调控翼尖涡流和升力分布,进一步挖掘航程潜力。

其自然衍生的修长机身,为容纳空射弹道导弹提供了最直接、最理想的结构空间。弹舱可以沿机身轴线布置,结构传力路径清晰,对气动外形破坏最小。全动翼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控制冗余度和灵活性。对于大型轰炸机而言,它在重型武器投放瞬间的稳定保持、复杂气流下的姿态恢复以及长航时飞行中的结构疲劳抑制等方面,价值巨大。这是一种“升维”的控制能力。

歼-36路径:大后掠角虽利于减阻,但无尾三角翼布局通常面临较大的巡航配平阻力,为配平需采用负扭角设计,会损失部分巡航效率。其高速性能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经济性。尽管飞翼布局内部容积率较高,但其核心容积区呈“饼”状。

图片

开设连续的长条形大弹舱,必然挑战其主承力结构,可能导致机身局部增厚,反而增加阻力并影响高速性能。其控制依赖于机翼后缘的开裂式方向舵,控制权限和冗余度相对有限,在应对大型平台特有的飞行状态时,挑战更大。

综合分析,歼-36所代表的大后掠角无尾三角翼路径,是一种优秀的、侧重于高速与隐身的多用途打击平台方案。

然而,轰-20的任务设定更为极致与专注。它要求平台不仅是隐身的,更是高速的;不仅是能载弹的,更是为特定巨型弹药优化的;不仅是能飞的,更是能在整个任务过程中实现极致效率与稳定控制的。

图片

在这些严苛的指标下,基于歼-50莱姆达翼型的放大构型,凭借其与生俱来的高速基因、与大型弹舱天然契合的结构布局,以及通过全动翼尖实现的先进飞行控制能力,提供了一个在工程上更合理、在任务匹配上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因此,轰-20的最终气动构型趋近于放大版歼-50的可能性,远高于另一种路径。这一结论,是基于当前技术信息与工程逻辑得出的理性推断。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第二批055型下水 14艘万吨大驱全球第一
中国留学生晒十亿家产 亲爸外交护照…网炸
又是华为?中国借阿联酋技术升级导弹
28秒穿越死亡线 解放军首曝机器狼抢滩杀敌
中国10吨级直升机 可谓“花繁叶茂”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第二批055型下水 14艘万吨大驱全球第一
中国留学生晒十亿家产 亲爸外交护照…网炸
又是华为?中国借阿联酋技术升级导弹
28秒穿越死亡线 解放军首曝机器狼抢滩杀敌
乌军步兵“屁股反无人机”,只是疼
中国10吨级直升机 可谓“花繁叶茂”
习近平说一口流利英文视频流出 网络嗨翻了
乌军连续两日轰炸俄大坝 战争正在全面失控
中美航班即将剧变!坐飞机的人要哭了
红旗-13导弹曝光 将成轻型机械化旅标配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