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兵器知识 > 正文  
俄“海燕”试射成功 飞行中的切尔诺贝利?
www.wforum.com | 2025-10-27 15:40:52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5年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视察俄罗斯联合部队集群某指挥所时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已完成"决定性试验"。据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汇报,10月21日进行的测试中,该导弹飞行距离达1.4万公里,飞行时间约15小时,且并未达到其能力上限,并成功验证了规避反导系统的能力。普京强调,这款配备核动力装置、具有超远射程的"海燕"巡航导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品,目前全球尚无同类产品。

图片

从公开报道看,俄罗斯“海燕”9M730是目前全球唯一进入实弹试射、并获官方宣布“关键试验全部完成”的核动力巡航导弹。综合技术参数与试验表现,可得出以下三点判断:

  1. 射程与航时——“一骑绝尘”
    10月21日试射中,导弹持续飞行约15小时、航程1.4万公里,且俄方强调“未达极限”,理论射程可达2万公里,足以覆盖全球任何地点。目前美、中、法等国的常规巡航导弹最大射程均在2500km左右,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2. 动力与突防——“技术代差”
    “海燕”采用核热冲压复合循环:固体助推器将其加速到2马赫后,微型铀-235反应堆开机,把吸入空气加热至约2000℃直接喷出,实现“几乎无限”巡航;同时可在50m—35km高度间大跨度机动,雷达截获窗口被压缩到几十公里以内,现役反导系统难以拦截。美苏在1960年代都曾试研同类发动机,但均因体积、屏蔽与安全问题下马,至今无第二型工程样机公开。

  3. 实战成熟度——“领先半步,尚未列装”
    俄总统普京2025年10月26日官宣“关键试验全面达成”,并指示开始“基础设施准备”,但亦承认“投入战斗值班仍有大量工作”。换言之,俄罗斯已解决核动力巡航导弹“能不能飞”“飞多远”的0→1问题,工程成熟度领先全球;真正形成战斗力还需完成可靠性批试、核安全认证与部队换装,预计2–3年后才能进入战斗值班。

图片

综合来看,俄罗斯在“核动力巡航导弹”这一细分赛道处于“全球唯一、领先一代”的位置;若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巡航导弹家族,其综合水平仍居第一梯队,但传统型号在射程、隐身与智能化方面与美国最新Block IV/V型“战斧”、中国CJ-100等相比互有长短,并无全面压倒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所有的核弹最关键是它的战略价值,而俄罗斯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战略价值,核心体现在“一个无法被预警、无法被拦截、无法被预测的‘无限时空中威慑’”。

它把传统核三角(陆基、潜射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升级为“核四角”,为俄罗斯提供了四条独立且互为备份的核打击通道,具体价值可归纳为五点:

  • 全球覆盖+无限航时——“随时在天上”
    理论航程≥2万公里,可在空中持续飞行数十小时甚至数日;一旦进入战斗值班,导弹可预先升空在本土或公海上空待命,接到指令后5–10分钟内从任意方向对全球任何目标实施打击,把“发射窗口”压缩到反导系统无法做出有效反应的程度。

  • 超低空机动+AI航迹规划——“绕开所有反导”
    导弹采用‌地形匹配雷达系统‌和‌人工智能控制模块‌,可实时调整飞行高度。在执行突防任务时,其飞行高度通常维持在‌50-100米‌(仅为传统巡航导弹的1/10),利用超低空优势规避雷达探测;在执行战略打击任务时,可通过加压燃料舱调整飞行高度至‌35000米‌(约35公里),覆盖更大范围目标。

  • 双重核威慑——“撞的是核弹,飞的也是核弹”
    弹体自带小型反应堆,一旦坠毁即可造成放射性沾染;西方智库称其为“飞行中的切尔诺贝利”。这种“附带污染威慑”本身构成一种超越常规爆炸效应的“环境人质”效应,使对手在考虑拦截或先发制人时面临巨大的政治与生态成本。

  • 政治谈判筹码——“条约外武器”
    现有《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只对“部署”的核弹头和运载工具设限,而“海燕”既非弹道导弹,也未正式列装,可长期处在“试验”状态却不计入配额。普京已明示将用它作为2026年条约续约谈判的“不对称筹码”,迫使美方在反导、东扩等问题上让步。

  • 非对称制衡——“用一架导弹牵制整个反导体系”
    美国30年间在全球投入超3000亿美元打造的弹道导弹防御网,对“海燕”几乎无效;俄方只需维持20–30枚值班弹,即可迫使北约持续升级预警机、天基红外、低空雷达等全链条,形成“用廉价巡航换昂贵防空”的费效比优势,缓解俄罗斯常规军力与财政资源不足的战略压力。

图片

“海燕”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单一弹头当量,而在于把“核威慑时间轴”从原来的“30分钟洲际打击”拉伸到“72小时持续盘旋”,把“核威慑空间轴”从固定弹道拓展到“全球任意方向超低空突防”。它使俄罗斯首次具备“随时可打、无处不打、打了拦不住”的常态化战略优势,从而在全球战略稳定天平上增加了一枚重量级的“不确定性砝码”。

不过话又说回来,”海燕“本身还存在的问题,使得她仍然处在了”试验“威胁状态而非”列装“实战威胁。“海燕”最大的瓶颈不是飞不远’,而是“飞得不安心、养不起、摆不上”。

简而言之,就是这东西并不安全。

2019年俄罗斯试射爆炸已造成5名核专家死亡并释放放射性物质;弹体仅1–1.5 m直径,无法像核潜艇那样加装厚重屏蔽,反应堆一旦坠毁即构成跨境生态灾难,导弹没打到别人,先污染自己。
图片

还有就是此前4次试射皆因小型反应堆与喷气发动机耦合故障而坠毁;2025年10月这次虽然把记录拉到15小时,但俄方自己也承认“离批量战斗仍有大量工作”。他们自己总结的就有这几条原因:一是反应堆小型化后功率波动大,超低空机动时进气量突变易熄火;二是弹载冷却系统减重不足,导致长航时过热;三是无铅/贫铀屏蔽层过薄,地勤维护剂量超标,难以形成日常值班循环。

因此,它距离真正战斗至少还有2–3年的高门槛要跨。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疑似第二架歼-50已开始量产化测试
第二批055型下水 14艘万吨大驱全球第一
中国留学生晒十亿家产 亲爸外交护照…网炸
又是华为?中国借阿联酋技术升级导弹
不止运20!下一代运输机可能长这样?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疑似第二架歼-50已开始量产化测试
第二批055型下水 14艘万吨大驱全球第一
中国留学生晒十亿家产 亲爸外交护照…网炸
又是华为?中国借阿联酋技术升级导弹
不止运20!下一代运输机可能长这样?
老轰6的“生死弹射”困境 终于被轰6K改写
中国都有运油-20了 又采购20架俄加油机?
普京“底线”急降,战局困境藏不住了
乌军步兵“屁股反无人机”,只是疼
28秒穿越死亡线 解放军首曝机器狼抢滩杀敌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