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米地底爆破!中国钻地弹如何碾压美国? | |
www.wforum.com | 2025-07-16 16:18:59 科学火箭叔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美国的钻地弹这次到底有没有翻车,看来一时半会儿谁都说不清了。 但中国这款‘地下狙击枪’早就让五角大楼坐立不安!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都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今天咱们好好讲讲,带外挂的东风-15C怎么个优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对手的水平如何。 美国的GBU-57就好像氪金玩家:14吨体重+300万美金皮肤,但有个致命缺陷——没装推进器外挂!其全称是“ 巨大穿透炸弹”,重达14吨,内装约2.4吨高性能炸药,光看这一身板就知道它不是一般货。但它没有自带推进器,而是靠四对可动格栅尾翼和GPS/惯导双模制导,在B‑2幽灵隐形轰炸机15公里高空释放后,以自由落体方式疾坠,末端撞击速度约1倍音速,利用自身巨大重量和速度,将弹体硬生生“砸”进钢筋混凝土,据说一次性能贯穿60米深的地下目标。其弹体外壳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内部还装有双保险延迟引信,确保先穿透再爆破,直击指挥所、地下掩体等硬目标。GBU‑57的研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03年定型,研发成本据说接近5亿美元,单枚价格约300万美元;生产数量极少,估计光“午夜重锤”这一次就用掉了库存的2/3,可谓非常精贵。 那咱家的东风-15C呢,重约7.2吨,钻地弹头质量900公斤以上......诶,好像不如GBU-57呀!不过我刚才说了,它带外挂,因为它不是炸弹,而是导弹,更准确的说,是弹道导弹。所以其第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能量。GBU‑57下落末端冲击能量大约1.4×10^9焦耳,而东风‑15C靠固体燃料火箭全程加速,末端撞击速度能飙到6马赫,也就是约2公里/秒,即便保守估算弹头质量1吨,它的动能就达到2×10^9焦耳,相当于100辆高速行驶大卡车的撞击威力,能量足足比GBU-57高出三成以上。 除了速度,弹头材质也很重要。东风-15C据称采用纳米级钨合金制造弹体,硬度比传统镍钴钢高约30%,并通过3D打印技术形成内部网格状异形结构,使整体强度进一步提升约20%。以我对国内材料科学和3D打印应用的了解,做到这点并不难。而这种“钉子”形战斗部,会先利用高速冲击破裂表层混凝土,再沿形成的通道继续深入,最后在核心位置引爆。形成“破壳→扩孔→核心爆破”三级联动,常规混凝土地层一次可钻透70米左右,比GBU‑57宣称的60米更有余地。 而部署手段上,GBU‑57必须依赖B‑2隐形轰炸机——每机舱只能装两枚,且轰炸机要冒着被高端防空系统拦截的风险,千里迢迢飞到目标上空,一旦出动,就意味着成本和危险齐飞。相比之下,东风‑15C发射平台灵活多样——陆基发射车队补给简单,可在远离敌防区千公里外发射,连敌方“高大上”的防空系统都很难拦截;两三枚就足以完成同等打击,整个打击链条更精简、更可靠。 再从战术层面看,这也是美军打击伊朗核设施时的现实困境:伊朗纳坦兹、福尔多等深埋几十米的铀浓缩场所,对GBU‑57来说需要至少6枚以上才能确保破坏,而轰炸机最多一次也就带两枚,想靠一次打完,难度可想而知;而有了东风‑15C,发射几枚就能完成任务,不必大批轰炸机往返,也不用担心高昂的使用成本和飞行风险。 当然,“钻地弹”也不是万能。无论是GBU‑57还是东风‑15C,都得精确掌握地下设施的埋深和结构,需要完善的侦察和地形地质情报;地层过于松散或硬度异常,也会影响穿透深度;此外,延迟引信的设置要兼顾安全和时效,稍有偏差就可能“失手”在地表引爆或钻透不够。正是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才让这次打击的效果变得扑朔迷离。 其实,从GBU‑57到东风‑15C,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单枚武器的胜负,更是轰炸机时代向导弹时代的历史转折。越靠近实战环境,越能体现“精简、高效、致命”的武器设计理念。未来,随着技术进步,钻地能力更强、命中更准、打击链条更短的武器还会不断涌现;但是,无论武器如何升级,其本质始终是一场信息与智谋的较量——谁先掌握更精准的情报和更稳固的后勤支持,谁就能在战场上掌握主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