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六代机,是给空军还是给海军? | |
www.wforum.com | 2025-07-11 18:32:07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当我们看到人类首批第六代战斗机在成都和沈阳上空呼啸时,代表着航空工业用几十年的辛勤、智慧,甚至牺牲,给教员的勉励做出了最好的回应,也给他献上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只是颇为戏剧性的是,根据一些消息,沈飞的六代机首飞时间可能早于成飞六代机,结果却是公众的目光更多聚焦到了后来亮相的成飞六代机身上,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白色相簿》的季节到来的征兆…… 不过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情有可原,因为早前沈飞六代机公开的视频图像、细节远不如成飞六代机多,画质也不如成飞六代机清晰,因此对于沈飞六代机的性能分析,直到最近,随着公开影像资料的增多以及画质提升,才渐渐多了起来。 而我今天也打算根据这些公开信息,跟大家聊一聊沈飞的第六代战机。首先,我必须说清楚,网传“歼-50”这个型号并非官方消息,甚至官方从未承认南北两所试飞的新机是六代机,而这个型号其实是起源于国外一些博主对中国下一代战机的误解,与“歼-36”这个型号的起源是来自试飞编号不同,所以我只会将沈飞六代机称为“北六代”。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比较清晰的影像资料来判断,北六代外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无垂尾构型,这个讲了很多次就不啰嗦了; 2、一体式边条翼+兰姆达翼型,且更进一步确定没有尾翼。一体式边条翼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改善机体横截面分布,减小跨音速时的激波阻力,另一个是大迎角状态下会成为“涡流发生器”,其尖锐的前缘会诱导产生“脱体涡”,紧贴主翼上表面向后移动,并且其涡流旋转核心为低压区,同时高速旋转的涡流将外部高能气流“卷吸”到主翼上表面边界层内,延迟气流分离,使得主翼在更大迎角下也能维持附着气流,这会显著扩大机翼失速迎角,同时也能显著提升飞机的最大可用升力系数,改善瞬时转弯性能。 兰姆达翼的作用,则是在保留近似三角翼的高速性能的同时,通过机翼后缘的“λ”几何特征,增加入射雷达波反射次数,使其尽可能在空气中发生大幅度衰减而不是原路反射。另外这种翼型的高升阻比、大展弦比,也能让飞机获得优秀的低空低速性能,并且增加机体内部空间。 3、主翼后缘采用开裂式控制舵面;这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所有无垂尾飞机的共同点之一,简单说就是,利用方向舵产生的空气阻力制造控制力矩,控制机头指向,同时融合了襟翼、升降舵面的复合翼面协同作用,帮助无垂尾飞机实现横滚、机头俯仰、机头转向等基础机动动作的同时,也能恢复航向静稳定性,而结合先进的飞控系统、前面提到的一体式边条翼与兰姆达翼型,基本可以判断沈飞正在推进的这款新一代战机项目,也同样会具备优秀的空战能力。当然,在新一代空战理论和战机设计理论的指导下,下一代战机的打击距离会远远大于当前的第五代隐身战机,因此下一代战机的“机动性”需求必然会与我们日常语境下的“战机机动性”不一样,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能量机动理论”会成为新一代战机机动性理论的基石之一。 4、两边均采用全动翼尖设计;这种设计的本质就是一种阻力式偏航舵面,单侧偏转,那就可以形成偏航所需要的力矩,如果是两侧同时偏转,那就能起到类似减速板的作用。而根据一些公开画面,等等……我似乎想起了一位故人(鸡你太美)……还有些观点推测北六代的全动翼尖不仅能进行偏转,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翻折, 翻折后的作用类似于部分客机(如波音-737)和军用运输机(如C-17)所使用的翼梢小翼,这种设计在民航和军用运输机身上的优势就是阻止主翼下方空气轻易绕道上方形成翼尖涡流,从而减小诱导阻力的产生,这就能让飞机省油、飞得更远、能装更多、排放更少。 放到战斗机身上(目前没有战斗机这么设计),其主要的优势可能就是提高失速迎角度数,以及通过削弱翼尖涡流增大有效展弦比。但是如果是以固定结构设计到战斗机身上,那就有可能导致增加结构负担与重量,并恶化滚转性能和阻力特性,而翼尖增加的质量也会降低颤振速度,限制战斗机的高机动包线。而将全动翼尖设计成可偏转和翻折的结构,的确有可能在获取其优点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但由此带来的复杂结构和维保难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这个观点需要进一步的消息验证。 5、进气道前方似乎没有鼓包,疑似采用加莱特进气道;目前中国的两款新机型中,只有成飞“歼-36”的背负式进气道使用了隐身性最好的DSI设计,机腹的两条也是加莱特进气道。这样做的理由,就在于“务实”二字,这个不用讲太复杂,我们就看两种进气道的外形,很显然,在肋下设计这个前提下,前端有向前延伸的进气整流罩和鼓包的DSI进气道,就是没有加莱特进气道好做。当然,鉴于南北两所的新一代战机全都还在试飞阶段,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真正进入部队服役的六代机会是怎样的气动构型,但以科学方法不断试验,就能得出最适合未来实战需求的结果。 6、整机尺寸,推测为长21米,翼展18米;注意,这个数据仅为推测,并不完全可靠,小伙伴们需有自己的判断。作为对比,我们看一下歼-15的尺寸数据:机长22.28米,完全展开状态下翼展15米,折叠后翼展推测为9米左右。 7、部分照片显示其尾部似乎有二元矢量喷口特征,这个的作用想必也不用我多说,就算不是硬核军迷也应该知道,这种矢量喷口对战机机动性提升有多么明显。 以上7点,就是我自己从最新公开的图像和视频资料中分析整理出来的,不一定对,毕竟还是那句话:中国官方从未承认“六代机”,南北两大航空基地曝光的新型战机也全都还在试飞阶段。至于说涂装问题,歼-35的试飞机型也是绿皮而不是歼-20的黄皮,这本就是机身涂料的区别,所以从飞行状态来判断,南北两款新机型都还在试飞阶段,各种技术和标准都还在摸索,只是这一次,我们前面已经没有人提供现成经验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北六代,是给空军的呢?还是给海军当未来航母舰载机的呢?我个人相信答案是后者,为什么?一来,中国所有的航空科研院所中,只有沈飞才具备设计、建造固定翼舰载战斗机的经验,而从过往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清晰的结论:中国各大航空科研院所的任务分配,差别是比较明显的,一个院所对应某一个大类,或者一批型号的机型,其他院所就负责其他大类和型号。比如,西飞主要负责运输机、轰炸机和特种飞机的研制工作,曾经也研制过歼击轰炸机;成飞沈飞则主要负责海军空军主力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教练机的主要研制方是洪都航空;各型直升机则主要由昌河与哈飞两家单位负责。同时,如果是一些国家主导的大型航空项目,也会出现全国各大航空科研院所“协同攻坚”的情况,运-20项目初期就是这样过来的。 二来,它的气动外形,在前面已经讲到了,具备良好的低空低速性能,全动翼尖也能在大攻角时提供足够的偏航控制力矩,这就比较适合在航母上起降。更重要的是,这张非常古早的卫星图,武汉水泥航母甲板上出现的特殊构型舰载机,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沈飞的北六代,毕竟它也疑似有兰姆达翼型设计。 所以说,到目前为止,“北六代”会上舰的说法也仅仅只是一个建立在合理论据之上的推测,加上新型航母正在建造中,强敌海军也早已提出了下一代隐身高性能舰载机的方案,虽然他们并没有搞出新一代战机的验证机,这个项目也差点被整黄了,但不管怎么说,事实证明人民海军也确实需要对下一代隐身舰载机进行技术及理论验证。而综合看来,沈飞的“北六代”的确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强舰载机。 那最后,我们大可以畅想一下,第六代战机成为舰载机的话,会发生什么:最明显的就是舰队制空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不知道“北六代”的作战半径会不会在现役舰载机基础上变得更大,但可以肯定“北六代”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能力肯定是超过歼-15系列和还未上舰的歼-35的,这会让其拥有更强的体系化作战能力,甚至也有可能进化出比较初级的智能作战,这带来的最直观效果就是可以在超出机载雷达探测范围的距离上打击敌重要目标。 而其载弹能力,除开挂载现役对空弹药之外,也不排除其能发射“巨大电线杆”PL-XX这种比PL-15射程更远的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和反舰弹药。打个比方,如果来袭的是挂载LRASM隐身反舰导弹的B-1B轰炸机,其作战距离我们按最大算,就是1000公里,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我军第六代舰载机可以在作战体系加持下,在敌B-1B编队进入他们的最大作战距离之前(实战中这个距离可能会缩短),把他们打下来。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吧,本来也就是一些观察和推测,客观来讲不全面也不一定对。 |
|
|
|
![]() |
![]() |
“看到中国正在如此之快地赶上来令人震惊” |
![]() |
幡然醒悟!巴西放弃与印度导弹交易 |
![]() |
即将首次海试?中国首款电磁弹射准航母 |
![]() |
俄罗斯人研发六代机的思路,与众不同 |
![]() |
伊朗现在买歼-10C 那才是彻底走错了路 |
![]() |
“看到中国正在如此之快地赶上来令人震惊” |
![]() |
幡然醒悟!巴西放弃与印度导弹交易 |
![]() |
即将首次海试?中国首款电磁弹射准航母 |
![]() |
俄罗斯人研发六代机的思路,与众不同 |
![]() |
伊朗现在买歼-10C 那才是彻底走错了路 |
![]() |
大笑话!中国军舰用激光瞄准德国飞机? |
![]() |
等了这么多年,轰-20该不会真的来压轴吧? |
![]() |
美中太空竞争 重大转变 |
![]() |
巨型温压炸弹,爆炸以后是什么效果呢? |
![]() |
小伙误入工地快餐摊 吃了16道菜 结账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