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怕,苏军夸 美军却骂它是“打火机”? | |
www.wforum.com | 2025-07-09 12:23:12 北山战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虎式一吼,谢尔曼一抖?别急,真要按数量算,地球上最能打的坦克,还真得看它:它不是最厚的,也不是火力最猛的,甚至在正面对抗中常常被德军的“豹式”虎式揍得找不到北。可就是这样一辆看似“平平无奇”的中型坦克,却凭借过人的可靠性、极高的产量和无处不在的存在感,从北非沙漠一路碾到柏林城外。 1940年8月31日,美国陆军军械部向高层提交了一项新型中型坦克的设计方案M4。这项设计旨在取代性能日渐落后的M3李式坦克,并应对德国装甲力量在欧洲战场上的迅猛推进。这时,美国尚未参战,但军方已意识到,一旦卷入战争,必须拥有一种火力足够、结构可靠、便于量产的标准坦克平台。 1941年4月18日,M4设计正式获批。其原型展示出优异的性能平衡:良好的装甲、合格的火力、出色的越野能力和高度的可维护性。1941年9月2日首辆样车下线,1942年2月正式投入量产,恰逢珍珠港事件后三个月,美国全面加入二战。 最初,美军官兵对谢尔曼的态度是积极的。它比之前使用的M3李式坦克强太多,性能全面超越德军四号坦克。但这一优势在北非战场遭遇虎式坦克后迅速消失。面对德军88毫米坦克炮,谢尔曼的火力和装甲都不够看,再加上汽油发动机易燃、装甲薄弱和弹药爆炸风险,让前线士兵逐渐失去了信心。但真的是谢尔曼太差了吗? 随着战火蔓延,M4坦克迅速成为盟军装甲力量的中坚。英国人将其命名为谢尔曼,为纪念南北战争时期的联邦将军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 谢尔曼不仅装备美国陆军,还广泛部署于海军陆战队的两栖部队中;它同样是英国、加拿大、自由法国、波兰流亡军和苏联红军的重要装甲力量。这一平台成为盟军在全球战场上沟通协同的通用语言。 1942年11月,火炬行动正式打响,美军的M4A1型谢尔曼首次投入实战,随部队登陆北非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而英国人则早在一个月前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率先派出谢尔曼参战。 在北非战场,谢尔曼的表现堪称亮眼:它所配备的75毫米炮能够轻松应对意大利坦克和德军早期的三号、四号坦克;它的良好悬挂系统与强劲发动机适应干燥多变的地形,机械故障率低,极大减轻了前线保障压力。 1944年,德军大量部署豹式和虎式坦克,原本装备75毫米炮的谢尔曼难以正面击穿其装甲,美军装甲部队在诺曼底登陆初期付出惨重代价。 为应对重甲威胁,美军迅速推出配备76毫米M1高初速炮的改进型谢尔曼,并配发装有90毫米炮的M36杰克逊坦克歼击车。1944年7月,超高速穿甲弹M93投产,可在中短距离击穿豹式,但因产量有限,仅供坦克歼击部队,普通谢尔曼仍力不从心。 此时,英国人另辟蹊径。在乔治·布莱蒂少校与工程师威廉·罗宾逊主导下,将17磅反坦克炮装入M4和M4A4底盘,打造出火力强大的谢尔曼萤火虫,可远程击毁虎式与豹式,成为盟军火力最强的坦克。1944年诺曼底登陆当天,英联邦部队便已装备萤火虫参战,直至欧洲战事结束。 谢尔曼虽好,但也不是没有短板。早期型号由于弹药存放方式不当,被击中时极易引发殉爆,士兵甚至称它为打火机或朗姆酒罐。后来通过湿式弹药架设计,大大降低了起火概率。 另一弱点是履带较窄,在雪地与泥泞地形中通过性较差。苏联方面曾对租借来的谢尔曼进行加宽履带改装,以增强其在东线战场的实战能力。 尽管战争结束,但谢尔曼依旧未被淘汰。M4A3E8型强化了悬挂系统,火控更先进,配备76毫米炮或105毫米榴弹炮,在朝鲜战争中继续服役。 据统计,M4系列总产量超过5万辆,是二战中产量最高的中型坦克,被多个国家长期使用,部分甚至服役至上世纪70年代。 谢尔曼坦克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美国工业体系的缩影、盟军协同作战的象征。在火力够用、可靠性高、维修方便、产量惊人的设计理念下,它成为了二战最具代表性的坦克之一。从诺曼底走到柏林,从冲绳滚向首尔。 它的轰鸣声,是20世纪战争工业时代的象征,也是那个钢铁洪流中的不朽传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