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军退役飞行员:中国六代机不隐身? | |
www.wforum.com | 2025-05-08 17:55:09 毅品文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最近,一位据称是美国空军退役飞行员的网友,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抛出了一个观点,引起了不少讨论。 他看了网上流传的一些关于中国六代机项目的画面,发现机头好像有根“管子”,由此断定这些飞机“肯定不隐身”。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拿它们跟美国仍在概念或PPT阶段的某些“六代机”设想图去对比,觉得我们差得远。 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隐身飞机不是追求表面光滑、没有突出物吗?一根管子杵在那儿,雷达波岂不是一下就反射回去了?难道咱们费心费力搞半天,最后就因为一根管子前功尽弃? 但只要稍有点航空常识或者关注过新飞机研发过程的,估计会会心一笑,觉得这位“前飞行员”要么是在博眼球,要么是真的知识更新不够及时。 那根“管子”是干嘛用的?答案:试飞必需品 这根让一些人如获至宝的“管子”,有个专业名字,叫空速管(Pitot tube)。它不是飞机的最终配置,而是飞机在早期研发和试飞阶段,用来精确获取关键飞行数据的重要设备。 飞机在天上飞,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就是速度。但地面的速度计测的是相对地面的速度,飞行员和工程师更需要知道飞机相对于空气的速度(即空速),以及周围大气的压力、温度等信息。这不仅仅是为了让飞行员知道自己飞多快、飞多高,更是为了: 摸清气动特性: 一款新飞机设计出来,它在不同速度、不同高度、不同飞行姿态下的升力、阻力、操纵响应等气动特性,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飞来验证和优化。空速管提供的精确数据是分析这些特性的基础。
隐身飞机试飞也一样,甚至更需要它 隐身战机虽然强调光滑外形以降低雷达反射,但在它还是“试飞原型机”时,同样需要进行大量的、严谨的飞行数据采集。毕竟,它首先得是一架飞得稳、控得住的飞机,然后才谈得上隐身。 所以,在隐身战机的早期试飞照片中看到带有空速管,是完全正常、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项目正在按部就班推进的标志。这根管子只是为了在最严苛、数据需求最迫切的试飞环境下,获取最可靠、最基础的飞行数据。 不信你看,美国自己那些大名鼎鼎的隐身飞机,在它们的“青春期”——早期试飞阶段,也无一例外地带着明显的空速管:
空速管是“临时工”,最终会被“转正”的嵌入式传感器取代 当然,空速管作为突出物,确实会破坏飞机的隐身外形,增加雷达反射面积。所以,它只是试飞阶段的“临时工”。 一旦飞机的主要飞行性能、气动特性和飞控系统经过大量试飞验证,数据采集任务完成后,外部的空速管就会被移除。在最终服役的隐身型号上,飞机的空速、大气数据等信息,将通过集成在机身表面、与外形完全齐平的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器来获取。这些传感器通过精确测量机身表面不同点的微小压力差异来计算飞行参数,最大限度地维持了隐身外形。 用试飞照片去质疑,是无知还是故意? 所以,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疑似中国新一代飞机带着空速管进行测试的画面时,这恰恰说明项目正处于科学、扎实的试飞阶段。这表明工程师们正在努力获取最准确的飞行数据,为飞机的最终定型和性能优化打基础。它不是“不隐身”的证据,反而是项目正在稳步向前、遵循航空器研发规律的体现。 那位美国退役飞行员,按理说应该非常清楚这些基本流程和设备的作用。用早期试飞原型机带着测试设备的状态,去质疑其最终的隐身能力,就好比看到F1赛车在维修区里装满了各种传感器和线缆,就断定这车比赛时跑不快一样荒谬可笑。这种言论,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背后是为了流量、为了制造话题而故意罔顾常识。 写在最后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未来我们必然会看到更多先进机型的身影。但要理解这些复杂装备的研发过程,需要更全面和专业的视角,而不是被一些片面的、甚至带有误导性的信息所左右。试飞阶段的空速管,正是理解现代飞机特别是隐身飞机研发过程中的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细节。下次再看到,你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 |
|
|
|
![]() |
![]() |
击落“阵风” 巴铁没使用歼10C和红旗9P |
![]() |
使用中国装备的巴铁,不只打疼了印度? |
![]() |
欧洲巴铁出现了?曾送来大单求购中国导弹 |
![]() |
印巴空战逆天 宣传效果堪比数届航展 |
![]() |
印空军遭遇三战以来最惨败 巴方公布四大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