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技术之巅:B-29“超级堡垒”战略轰炸机 | |
www.wforum.com | 2025-05-01 16:54:18 彼得堡的肥天鹅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B-29有着许多开创性的变化,它的技术含量远高于之前的那些大型轰炸机,堪称二战轰炸机技术之巅。B-29的很多设计,包括炮塔自卫武器,对后世的大型轰炸机起到了引领作用,堪称技术鼻祖。 B-29“超级堡垒”美术作品 机型概述 B-29“超级堡垒”是美国波音公司设计并生产,美国陆军航空队在二战后期投入使用的四发战略轰炸机,但它的研制工作从二战前就开始了,只是因为集成的先进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加上美国参战后需优先生产成熟的B-17、B-24战略轰炸机,因此一直到1943年9月才正式投产。 由于欧洲战区的航程B-17、B-24足以覆盖,因此航程更远的B-29被派到太平洋战区,用于轰炸日本本土的战略目标。 公众展示活动中的B-29“超级堡垒”,和人群比真的是庞然大物,美利坚黄金年代的工业壮举。一想到曾经这个满目工业璀璨明珠的国家如今被华尔街的金融权贵和嗑药、割蛋、干皮燕的变态霍霍成这幅样子,当年设计B-29的波音公司工程师们如果还有一口气,估计会把这些渣渣丢进螺旋桨碎尸万段。 1944年6月14日,92架B-29轰炸机从印度加尔各答起飞,经中国成都新津、广汉、邛崃和彭山机场中转,于6月15日黄昏起飞轰炸日本九州八幡钢铁厂,这是B-29在二战中首次轰炸日本本土。 1944年8月9日,美军夺取了整个马里亚纳群岛后,B-29轰炸机改由更近的马里亚纳群岛起飞,对日本本土各大城市开展战略轰炸,尤其是对东京等大城市使用凝固汽油燃烧弹进行夜间轰炸,取得重大战果,光1945年3月9日夜间对东京的燃烧弹轰炸就造成东京1/4的建成区被彻底焚毁,居民死伤不计其数。 B-29机群正在对日本本土发动空袭,发动侵略战争就得付出惨重代价,只可惜中国当时太不争气,没有亲手复仇。 正在投弹的B-29.天降神罚。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B-29轰炸机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是原子弹的唯二实战运用,初中历史课都要考的。 在广岛投掷原子弹的“艾诺拉·盖伊”号B-29轰炸机,这个名字源自机长母亲的名字,但川普上台后,美国掀起了歇斯底里的反LGBTQ运动,民主党支持的都要反对,连“艾诺拉·盖伊”这个名字都受到牵连,原因居然是“盖伊”,Gay。 B-29采用全金属机身,中单翼常规气动布局,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机长x翼展x机高是30.18x43.05x8.46m,空重33793kg,正常起飞重量54432kg,最大起飞重量61236kg,机翼上布置4台赖特R-3350 18缸星型气冷活塞发动机,单台功率2200马力,最大飞行速度574km/s,最大航程5663km,最大转场航程9010km,实用升限10241m。 B-29结构剖视图 B-29的挂弹能力较B-17、B-24提升了一大截,机身内有前后两个弹舱,常规挂弹质量为5400kg,如果放弃航程用足弹舱挂架,极限挂载能力达到9100kg。 B-29机身弹舱段,在机翼前和机翼后分别有一个弹舱。 与B-17、B-24等更早型号的战略轰炸机不同,B-29采用增压气密座舱,这样机组人员在舱内可穿普通飞行服,不需要像B-17、B-24乘员那样穿厚重的保温服,也不用佩戴氧气面罩,机组工作条件大大改善。在二战时期,有这种工作条件的轰炸机也是独一份,绝对是划时代的科技水平。 生产线上等待组装的B-29机首增压舱,增压舱类似密封罐体,尾部有中央孔洞是气密门,上方孔洞连接通向机身中段增压舱的管道。 飞行中的B-29机组,画面近处左右两边的是正副驾驶,前方玻璃罩内的是轰炸员,他们都穿着布制工作服,没有穿厚重的毛皮防寒服,但在工作服外穿着内嵌薄钢板的防破片背心,防止被高射炮弹破片杀伤。 B-29驾驶员,他没有佩戴氧气面罩,因为增压座舱内不需要,身上穿着防破片服,头戴防破片头盔。 下面说本文重点,B-29的机组乘员战位、分工和机载自卫武器。 机组人员 B-29的增压舱分前、中、后三个,标准机组为11-12人,他们的分工和战位如下: 机首增压舱(6人):机首增压舱位于机身最前端,前方有花房式玻璃窗,后方有通向机身中部的管道,飞机的飞行操纵和发动机控制都在机首增压舱内操作。 机首增压舱内有正、副驾驶(并列坐在驾驶舱内)、轰炸员(位于正副驾驶前方玻璃罩内)、空中机械师(位于正副驾驶背后面朝后座,负责监控4台发动机仪表)、领航员(位于正驾驶后方)、无线电通信员(位于机械师后方)。 B-29机首增压舱剖视图,1驾驶员、2副驾驶、3投弹员、4机械师(副驾驶背后面朝后坐,有发动机仪表)、5领航员(有放置航图的桌板和台灯)、6无线电通信员(有电台) 真实照片,B-29驾驶员、副驾驶和前方投弹员战位,投弹员面前的是“诺顿”轰炸瞄准镜。 机械师战位,面前是4台发动机的仪表和操作面板。 领航员战位,有航图桌和涉及航向、航速、高度的部分仪表。 无线电通信员战位,主要设备是无线电台。 中部增压舱(3-4人):中部增压舱位于机翼后方,通过一条狭长的,穿越两个弹舱和机身中部油箱的通道与机首增压舱连接,乘员可不离开增压环境爬行通过。相比之下,B-17在高空飞行时机组要穿越机身就得脱离座位旁边的固定供氧装置,顶着酷寒拿着小型移动式氧气瓶从弹舱中间狭窄的跳板上穿过去。 中部增压舱分前后两端,前段有3个乘员,分别是机背炮手(位于中央一个可旋转高脚椅上,通过头顶气泡式透明观察窗有全向视野)、机身左侧炮手(位于机身左侧, 通过气泡式透明观察窗有机身左侧视野)、机身右侧炮手(位于机身右侧,与机身左侧炮手工作环境相同)。 相比之前的战略轰炸机,B-29的生活设施可用豪华来形容,因为在中部增压舱后段居然还有4个铺位,供长途飞行时换班的机组成员在此休息,这是同时期其他轰炸机上不可想象的。 机身中部增压舱,分前后两段,前半段1机背炮手、2机身左侧炮手、3机身右侧炮手,他们都通过气泡型观察窗向外观察。中部增压舱后半段非常奢侈地安排了机组人员休息舱,4是舱内卧铺。 机首增压舱到机身中部增压舱之间的人员通道,可爬行通过,这是从机首舱朝机身中部舱拍摄,顶部是领航员观星窗。 老战士飞行体验活动,这即是B-29机身中部增压舱3名炮手的战位,每个人面前都有气泡型观察窗,中部高脚椅是机背炮手座位,这架飞机拆除了自卫机枪瞄准装置,所以观察窗前是空的。 中部增压舱后半段有4个卧铺,奢侈得不要不要的。 早期的B-29没有配备机载雷达,到二战末期美国雷达电子技术突飞猛进,B-29开始配备AN/APQ-13轰炸/导航雷达,为此机组乘员增加1名雷达操作员,他被安置在中部增压舱内,拆除左侧的两个卧铺,改为雷达操作员工作台,这样中部增压舱内的机组人员变成4人。 拆除左侧两个卧铺后改造的AN/APQ-13雷达操作员战位 机尾增压舱(1人):机尾增压舱位于机身尾部,与中部增压舱仅有增压气体管线连接,两舱之间是设备舱,有拍摄轰炸效果的航空照相机等设备,无人员通道,因此在高空飞行时,机尾增压舱内的尾炮手无法跑到前舱,只有在低空非增压状态飞行时可打开机尾增压舱前方的气密门,从设备舱里一大堆机载设备之间爬过去,再打开中部增压舱后方气密门进入中部增压舱。 机尾增压舱内只有1名乘员,就是尾炮手,他坐在尾炮塔内负责机身后方瞭望,并用炮塔机枪拦截尾追敌机,由于他的舱室不与前、中增压舱连通,因此他是机上最孤独的乘员。 B-29轰炸机尾部,红色线条圈出的是机尾增压舱,尾炮手就坐在这里。 B-29尾炮手视野,面前的是一台炮塔遥控瞄准具,下文会讲。 B-29增压舱和机组人员分布,蓝色区域即为增压舱。 遥控炮塔 作为远程轰炸机,B-29需长时间深入敌领空纵深飞行,甚至脱离战斗机护航独立执行任务,因此配备强大的自卫武器至关重要。一开始,波音公司选择马丁公司和斯佩利公司设计的人工操控炮塔,还制造了一架验证机,但B-29是带增压座舱的新型轰炸机,这些人工操控炮塔不适应增压舱环境,因此被淘汰。 B-29自卫火力验证机,此时装的是马丁公司和斯佩利公司设计的人工操控炮塔,机首腮帮子有两个夸张的电动炮塔,这个方案很快就淘汰了。 最终,波音公司给B-29配备了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遥控炮塔火控系统。该系统由2CFR-55B1电子管式模拟计算机总控,遥控5个电控炮塔,包括机背2个双联装.50口径M2机枪炮塔、机腹2个.50口径M2双联装炮塔,以及尾部一个配2挺.50口径M2机枪+1门20mm M2航炮(美国引进生产的西斯派诺HS.404航炮)的尾炮塔,总计10挺.50口径M2机枪和1门20mm航炮,每挺机枪携弹1000发,20mm航炮携弹110发,真正的铁刺猬,空中多炮塔战舰! B-29轰炸机自卫炮塔分布图,机背有前后2个双联装.50机枪炮塔,机腹也有前后2个双联装.50机枪炮塔,还有一个配2挺.50机枪和1门20mm炮的尾炮塔。蓝圈圈出的是负责全机炮塔联控的2CFR-55B1模拟计算机。 在实战中发现,B-29机群遭遇敌战斗机正面冲阵拦截的概率更大,有必要加强前射火力,因此将机背前方炮塔升级为4挺.50口径机枪。 B-29机背前后炮塔,这架的机背前炮塔已经升级为4挺.50口径M2机枪 另一张地勤人员维护B-29机背前炮塔的照片 B-29机腹也有2座双联装.50口径机枪炮塔,近处是前一座,隔着两个弹舱的远处还能看到后一座。 而机尾炮塔的20mm M2航炮因为可靠性低劣,加上太平洋战场遇到的日本战斗机普遍结构薄弱,.50机枪足以击毁,故在后续生产中取消,尾炮塔改为3挺.50口径机枪。 原型机和初期生产型B-29机尾炮塔有.50机枪x2.20mm航炮x1. 后期量产的B-29尾炮塔改为3挺.50口径M2机枪 由于B-29的乘员在增压气密座舱内,不直接钻在炮塔内操作武器,因此它的自卫武器系统操作方式与B-17、B-24等老机型有重大不同。前文说过B-29的自卫武器系统由2CFR-55B1电子管式模拟计算机总控,机首轰炸员、机身中部机背炮手、左侧炮手、右侧炮手和机尾炮手面前都有一个带陀螺瞄准镜的遥控台,俯仰转动遥控台,对应的炮塔就会一同俯仰转动,遥控台瞄准镜指向哪里,机枪就射向哪里。 B-29自卫炮塔遥控台 遥控台与炮塔联动的动图 机首轰炸员除了“诺顿”轰炸瞄准镜,正前方还有一具炮塔遥控台。 中段增压舱侧面炮手的遥控台,位于机侧气泡观察窗前。 中段增压舱顶部机背炮手的遥控台,可在机背气泡窗内与炮手座椅一道360°转动。 尾炮塔内的遥控台 这里科技感拉满的是,B-29的炮塔遥控台和炮塔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可以根据目标来袭方向在不同炮手之间分配火力,这样一个炮手就可以动用两个炮塔集火打击一个来袭目标,增大拦截概率,也可在其他炮手伤亡时接替遥控炮塔。 比如机首的轰炸员主控机背前炮塔,但也可同时控制机腹前炮塔,在面对敌机正面冲击编队时就有上4下2共6挺.50口径机枪向前射击。 机背炮手主控机背后炮塔,但轰炸员不前向射击时可将机背前炮塔也交给机背炮手,他就可控制机背前、后两个炮塔,前4后2.也是6挺.50口径机枪。 两个机侧炮手都主控机腹后炮塔,但也可同时控制机腹前炮塔或机尾炮塔,最多5挺.50口径机枪。 只有机尾炮塔手的任务最单一,只管好自己的尾炮塔,3挺.50口径机枪。 为避免炮塔火力打到本机机翼、垂尾发生危险,每个炮塔都有限位停射装置,当机枪枪口转向危险界时会强制关闭击发电路。 B-29炮塔火力分配方式,红色箭头导向该名乘员主控炮塔,蓝色箭头为可接手控制的另一炮塔。 这种在增压舱内遥控控制1-2个炮塔射击的作战方式优点明显,不光便于调配火力,乘员工作环境也舒适许多,须知道B-17的机身中部炮手是完全暴露在高空寒流和低氧环境中的,需穿着电热防寒服、佩戴防风镜和氧气面罩,最苦逼的是机腹球型炮塔手,全程是蜷缩在球型炮塔里的,非常疲劳,而且非常危险,这些到了B-29上就全都翻篇了。 B-17轰炸机机身中部炮手,完全暴露在高空寒流和低氧环境中,他穿着厚重的电加热防寒服,佩戴风镜和氧气面罩,防寒服外面还套了一件防破片背心,在满地空弹壳里笨拙得难以挪步。 B-17上最苦逼,最危险的机腹球型炮塔手,全程是蜷缩在这个球罐里的,而且一旦飞机坠落他极难逃生,死亡率非常高。 但B-29这种远程遥控炮塔操作方式不如老式人操炮塔那么直观,如果是B-17、B-24的炮手转为B-29炮手需进行复训,以适应这种全新的操作方式。还有就是当炮手之间交接炮塔控制权时,必须停止射击当前操作的炮塔,双手离开遥控台,并用机内通话装置通报,否则炮塔移交给下一位射手时,如果这位射手恰好在按扳机射击原先控制的炮塔,这个新移交给他的炮塔会在电路接通瞬间朝着错误的方向射击,有误击编队友机的危险。 B-29自卫武器系统的影响 B-29“超级堡垒”的这套多炮塔联动遥控装置代表着二战时期轰炸机自卫武器系统的技术巅峰,背后是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高度发达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B-29这套联动遥控射击装置对后世的远程轰炸机自卫武器系统影响深远,甚至连冷战时期的对手苏联都深受影响。苏联的图-4远程轰炸机就是逆向仿制的B-29.它的ПВ-20自卫武器系统就是学了B-29的这套炮塔遥控系统,只是炮塔自卫武器换成了苏联国产航空枪炮。 苏联逆向仿制B-29的图-4远程轰炸机,它的自卫武器系统也是模仿B-29.图中是机侧炮手战位,它的遥控台就是B-29同型设备的仿制品。 即便是到了苏联图-16、图-95等喷气式远程轰炸机,它们的炮塔遥控系统溯源还是受到了B-29的影响,很多地方都能看到B-29的影子。 图-16轰炸机机背炮塔,前方是第二领航员的气泡观察窗,第二领航员可在观察窗内通过遥控手柄控制机背炮塔。 |
|
|
|
![]() |
![]() |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
![]() |
史上最严重野火酿13伤 以色列紧急向国际求 |
![]() |
潜舰都快造好了 中国突然遭毁约 被群嘲了 |
![]() |
是F-35的2倍弹药!这款六代机不加油跨大西 |
![]() |
越南“隐身舰”:远看吓一跳,近看笑弯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