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兵器知识 > 正文  
美俄为何不淘汰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
www.wforum.com | 2025-01-29 18:42:29  阿隆随录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9月22日报道,俄罗斯空天军于9月21日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试射了1枚井基部署的RS-28“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但导弹点火后在发射井中爆炸。卫星照片显示,这口发射井被完全摧毁,现场炸出了1个大坑。

受媒体渲染影响,很多民众认为隐蔽性强的潜基弹道导弹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而将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在陆地上的发射井中,战时必然是敌方首轮核突击的重点打击目标,生存能力低下。但与这种观点相悖的是,美国现役唯一一款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目前仍有数百枚保有量的“民兵”3,时值今日仍然部署在发射井中。非但如此,拟从2029年开始替代“民兵”3的美军下一代“陆基战略威慑”洲际弹道导弹(简称GBSD),仍将部署在为“民兵”3量身打造的发射井里。这又是为什么呢?

井基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V-2导弹,被公认为弹道导弹的鼻祖。美苏战后发展的第一代弹道导弹,都是从仿制V-2起步,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继承了其技术框架和部署方式。

早期弹道导弹平时贮存在仓库里,战时运至技术准备阵地进行最后组装,完成弹头与导弹的结合,进行大部分测试后,再转运至发射阵地起竖,加注燃料并完成最后的测试,控制指挥中心装订目标数据后确认无误,才可下达发射指令。

这样“原生态”的部署模式使发射流程拖得很长。哪怕导弹由液体发动机发展到固体发动机,省去了加注燃料这个耗时最长且极端危险的准备环节,发射流程耗时仍无法满足快速反应的需要。更加难以接受的是,无论是技术准备阵地,还是发射阵地,都有大量的配套保障车辆,摊子铺得很大。哪怕采取隐蔽措施后,仍难逃现代侦察手段的“法眼”。这样重要的战略目标一旦提前暴露,后果不问可知。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核大国不约而同地研发出井基部署方式。

所谓井基部署,就是平时就将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在地下发射井里,各种配套设备、设施也尽可能置于地下并进行加固。地面则加以伪装。导弹进入发射准备流程后,从地面和空中是看不出端倪的。发射井井盖打开后,数秒至十几秒内,井中的洲际弹道导弹就能腾空而起。如果敌方侦察手段到这个阶段才察觉发射征候,是没办法阻止导弹发射的。 

洲际弹道导弹采用井基部署,平时就可以从容而精确地测得发射点坐标、目标方位、发射点与目标间的距离以及发射点周围重力场等关键数据,从而将导弹瞄准误差降至最低。因此可采用多种部署方式的导弹,只有井基部署时射击精度最高。根据公开资料,采用井基部署的美国“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在最大射程上的圆概率误差为90~120米。而较它更晚服役的“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的圆概率误差约为122米左右。苏联井基部署的SS-18“撒旦”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圆概率误差为185米,而同期发展的SS-N-18潜射弹道导弹圆概率误差高达600米,可谓差距明显。

非但如此,可人工调节温度、湿度的发射井,为拥有诸多精密设备、颇为“娇气”的洲际弹道导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存贮环境,有利于延长导弹寿命、降低故障发生率、能让导弹长期处于待发射状态,一旦有事时能让导弹作出快速响应。“民兵”3导弹发射反应时间仅为32秒,而晚于它服役的“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的反应时间为60秒,几乎比它多出1倍。俄罗斯“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在井基部署时,反应时间约为5分钟左右。而在公路机动部署的情况下,反应时间为10~15分钟。

此外,井基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无需考虑机动载具的承受能力和对导弹尺寸的限制,设计师几乎可以不受束缚地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达成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各项性能指标。哪怕是设计时可采用多种部署方式的导弹,也只有在井基部署时才能达到宣称的最大投掷重量这一重要指标。弹道导弹采用井基部署的缺点,是目标固定。哪怕绝大部分设备设施都位于地下,且采用了多种伪装手段,和平时期仍有被敌方侦悉确切位置的极大风险。一旦位置暴露,发射井一定是战时敌方实施首轮核突击的主要目标之一。正因为如此,为避免连累民用目标,导弹发射井一般都修筑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对于像英国、法国这样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国家来说,修筑发射井的选择范围很小,极不利于反侦察和减少战时附带损伤。因此,法国在冷战期间部署的井基导弹仅有区区20枚,且集中于一隅。与其说这是该国的首轮核打击力量,不如说是用于吸引敌方首轮核突击,以此转移敌方对民用目标注意力的“诱饵”。而英国在经过权衡后,干脆彻底放弃了弹道导弹的陆基部署。 

构成复杂

美军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归空军管辖,为此编成了3个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联队,分别是位于蒙大拿州马利斯特罗姆空军基地的341联队,位于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的第90联队,位于北达可他州麦诺特空军基地的91联队。其中,341联队和90联队驻地位于美国西北部落基山脉附近。91联队位于美国东南部,在东北至西南走向的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三个部署地点人口密度均很稀疏,且附近有崇山峻岭作掩护,地质也以花岗岩为主。

上述3个导弹联队分别辖有3个中队,每个中队管辖着5个小队。导弹小队是最小的行政管理及作战单元。每个小队都拥有独立的指挥控制中心、后勤支援及服务中心、通讯中心、独立发电站,以及分布在32~48千米范围内的10口导弹发射井。最近的两口发射井之间的距离,约在10千米左右。 

导弹小队的所有设备设施中,只有后勤支援及服务中心建在地面。该中心由人员生活区、安全检查站、勤务及私家车车库和环境支持设备组成。导弹小队的指挥控制中心建在至少12米深的花岗岩底下,由高标号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并在表面敷有钢板和防中子衬层。通向指挥控制中心的8吨特种防爆钢门只能从内部打开。

指挥控制中心分成三层,顶部是半球形结构,底部、顶部与花岗岩之间有缓冲装置,以提高其抗核爆炸冲击的能力。指挥控制中心里不仅有发射控制和通讯终端,还有供值班人员使用的卧室、卫生间、厨房、餐厅和贮藏间。独立发电站、通讯中心与指挥控制中心之间的距离超过76米,由地下通道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每个通道里都有1扇重型加固安全门。为在遭到敌方核攻击,或是己方发射井内的导弹意外爆炸时,保护正待在通道里的人员,每扇重型加固安全门两侧还各有1扇重达2.72吨重的钢质防爆门。

指挥控制中心和各导弹发射井之间,有地下电缆、光缆联接。导弹发射井由井筒、设备室、井盖3部分组成。井筒是在两层同心的6毫米钢管间,浇筑高标号混凝土而成,这两根管径超大的钢管,同时兼作防水层,阻止地下水通过井筒渗透到井内。各国发射井井筒的厚度均在1米以上,有资料称世界上抗核打击标准最高的地下发射井井筒,壁厚度竟达5米左右。井筒内壁以内的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井”了。井底正中央安装有一个带减震器的支座。洲际弹道导弹就矗立在这个支座上。安置采用热发射导弹的发射井,支座下面设有排焰道,排焰道一直向上延伸至井口。除此之外,井里还有移动导弹的机械设备、温度湿度维持设备、信息传输处理系统、机械和电气测试装置等。

设备室通常环绕在井筒外面,分为多层。设备室通过管廊与井筒内相连,并有朝内开启的舱门,用于维护人员进出。一般而言,保持发射井内必要温度和湿度所需的设备,包括恒温、降湿、通风和电源设备等,主要集中安装在靠近地面的那几层设备室里。如果井里部署的是液体燃料导弹,上层设备室里不但要增加燃料加注系统,还要有体积不菲的燃料贮存罐及燃料品质化验设备。下面几层设备室实际上主要起到多层工作平台的作用。给排水设施一般安装在最下层的设备室里。

井盖由防护盖和开启机构组成,用以保护井内导弹和设备。防护盖用合金钢作骨架、用高标号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因为重量过大,以前的发射井井盖多在井口两侧安装导轨,通过牵引装置将井盖沿导轨横向打开。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比较节省能源,设备体积较小,但却存在战时可能遭毁伤,导致井盖无法打开的致命缺陷。因此进入80年代后,美苏均将井盖改为垂直打开。即井盖一端由铰链固定,井盖底下两侧安装2个液压千斤顶和2个固体火药蓄力器。平时进行导弹装填、燃料加注和导弹维护时,用千斤顶开启井盖。导弹发射并启动固体火药蓄力器,在7~9秒将重达740吨的井盖向上开启超过90度。

冗余备份

导弹发射井构成极其复杂,相关配套设备、设施不少,造价亦很可观。上世纪70年代初,“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的单枚采购价为220万美元左右时,每口发射井的造价竟高达830万美元左右,几乎是导弹本身造价的3.77倍。按实际购买力计算,70年代初的830万美元相当于如今的上亿美元。

非但如此,井基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时刻处在己方防空反导系统的严密保护之下,而且为了保证在遭到核攻击的极端条件下,国家最高指挥机关仍能对幸存的井基洲际弹道导弹实施有效控制,各国均不惜血本努力提高指挥控制系统的冗余度。

仍以美国为例,每个导弹小队的指挥控制中心承担平时或战时未遭到核破坏情况下的指挥控制,并与战略空军司令部、友邻部队进行有线或无线通讯联络,处理与传输语音和数据信息。为确保网络畅通,系统内所有结点均能接收、处理和转发数字密码信息。

因为有线和无线通讯在核大战时容易遭电磁脉冲冲击而失效,因此美国在MX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准备阶段,不惜代价地配套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缆通讯网,外界估计其总长度在1.5万千米至10万千米之间。

光缆是利用置于包覆护套中的1根或多根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并可以单独或成组使用的通讯线缆。与传统的电缆相比,光缆的传输损耗仅有同轴电缆的1%左右,而且损耗几乎不随温度和工作频带内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不需要进行温度补偿和频率均衡;其传输的频带很宽,通讯容量远超同轴电缆,而且在传输过程中无需中继放大,因而受外界干扰小,保真度高;由于制造光纤的主要材料是石英,在其中传输的信号是激光信号,因此光缆通讯不受外界电磁波及雷电干扰。其自身不存在电磁泄漏的问题,传输信号不容易被窃取,保密性好,而且其重量轻,敷设方便,抗腐蚀,不怕潮。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光缆是绝对的高科技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美国舍得下如此血本为洲际弹道导弹作配套,足见“国之重器”的定位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虽然MX洲际弹道导弹最终未能修成“正果”,但这套光缆通讯网却保留了下来,转用于为井基“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服务。据了解,这个光缆通讯网将战略空军司令部指挥中心、各导弹联队指挥部、各导弹中队指挥部、各导弹小队指挥控制中心及每个导弹发射井都联为一体。在部分光缆网遭破坏的情况下,整个系统仍能通过迂回接力通讯的方式,将国家最高统帅机关发出的指令传递到每个通讯末梢。

有了常规的有线、无线通讯网,以及光缆通讯网的“双保险”,美国仍觉得不够,他们还加上了第三道保险:空地通讯系统。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仍有4架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末日飞机”的E-4B“守夜者”飞机。机上装有电磁脉冲盾、热辐射盾和大量的先进通讯设备,能在较远距离的核爆炸中幸存下来并保证机上通讯设备的完好。爆发核大战或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时,E-4B“守夜者”会载着美国总统、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要员升空,并启动机载通讯系统,与遭到核突击以后幸存的战略核导弹作战单元沟通联系,甩开诸多中间环节直接下达反击指令。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发射井井口都装有经过加固的通讯天线。必要时,E-4B“守夜者”飞机甚至可以沟通飞机与每个发射井之间的联系,遥控解锁发射程序,输入相应的发射密码及注入目标信息,直接命令导弹点火升空。如果E-4B“守夜者”飞机因故无法履行自己的使命,那么每个发射井里的甚低频、低频或中频接天线,还可以直接接收国家指挥中心直接传来的指令。

安全机制

除了上述四重控制机制,井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安全机制也被设计得极为复杂而严密。美国导弹指挥控制中心和发射井的全天候警卫工作由空军第91特别安全部队负责。他们拥有先进的探测、照明、通讯和警报设备,并配备有强大的火力以防不测。每个安全部队成员在经过政治审查、心理测试和完成全套警卫工作训练科目后方可持证上岗。他们每次执行完为期4天的警卫任务后,可以得到3天假期。假期结束后,需要再进行1天的训练才能进入新一轮的任务周期,并被电脑随机分配到不同的警卫目标执行任务。这种制度旨在防止安全部队成员长期在同一地点执勤容易懈怠的弊病。另一方面,安全人员频繁更换,也将敌方间谍、恐怖分子对安全部队实施渗透、内外勾结突破安防系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导弹联队各层级人员都根据工作需要拥有不同的通行权限。他们从进入导弹基地的大门起,每到一处均需进行身份和通行权限验证。不光要刷磁卡,而且要由专用设备扫描眼底膜。系统确认来人拥有通行权限后,安保系统才会通知警卫人员放行。在需要接触导弹或其控制设备的日常维护、巡检,或拆装等各个环节,美军都要求采用“双人制”。即拥有同等知识和技能的2个人同时在场,并要求此2人均需具备“发现对方非经批准的或不当操作的能力”。导弹指挥控制中心实行轮班值守制。在1977年之前,值班人员每8~12小时换一次班。 在此之后,改为双人24小时值班制。因此指挥控制中心配备了专职厨师,增设了健身房、活动室和休息间。轮班人员交接班时,需要确认值班日志,并转交各种安全代码和信息,以及装有发射密钥的保险箱钥匙,还有一支应付意外情况的左轮手枪。 

洲际弹道导弹与核弹头的结合,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在得到授权后,在安全部队的监督下,使用专用工具才能完成。根据公开资源,为防止不测事件发生,美国空军平时只启用1套这样的专用工具。这套工具根据需要在各个导弹基地之间流转。

在正常情况下,导弹基地任何层级的人员都无法擅自启动井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程序。

作为美军最高统帅的美国总统在确信需要发动核打击时,需要打开寸步不离左右的核手提包,根据里面的秘密手册联系五角大楼军事指挥中心值班军官,并阅读专门的条令代码来下达命令。如果代码匹配,五角大楼指挥中心将把来自总统的相关指令直接传送相关单位,相关的解锁代码也会发送给导弹指挥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值班人员收到代码后,会打开保险箱,并将里面的代码与刚刚收到的代码进行比较。如果代码匹配,值班人员就会开始在电脑中输入目标坐标,然后打开保险箱,取出2把发射钥匙。2个钥匙孔之间的距离远超正常人的臂展,需要2名值班人员互相配合,并同时转动钥匙,才能启动导弹的发射程序。 

加固措施

综上所述,洲际弹道导弹的井基部署除了易被敌方提前发现确切位置,战时易遭敌方首轮核突击外,其实再没啥明显缺点了。而且这种部署方式的安全冗余度和导弹射击精度是所有部署方式中最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时值今日,井基部署非但没被核大国嫌弃,而且还在继续发展的原因所在。对于井基部署的缺点,加强保密及隐真示假手段,提高其隐蔽性非常有必要。但是,再高明的技术手段,在敌方经年累月的持续侦察中,也不敢保证绝对不露马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井基部署洲际弹道导弹的抗毁伤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要想提高发射井的抗毁伤能力,首先就要弄清敌方破坏手段的毁伤机理,找到发射井防护上的薄弱点对策下药才行。其实对于处在严密保护之下的发射井来说,其本身就足够结实了。莫说目前的常规攻击手段难以突破发射井外围的重重防御屏障,就算偶有漏网之鱼,恐也极难对发射井造成实质性的毁伤。真正能对发射井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就只有核弹头了。

核弹头靠核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及放射性核沾染杀伤人员、毁伤设备。同样一枚核弹头,其究竟是采用空中爆炸、地面爆炸,还是钻地爆炸,威力波及范围和对目标杀伤强度可谓大相径庭。对于导弹发射井而言,核爆炸产生的破坏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弹头触地或钻入地下爆炸后,产生的极强震动波和应力波直接撕裂发射井的筒体结构。其引发的强烈震动可能会使发射井发生严重倾斜,或直接震坏导弹。1968年4月26日,美国在内华达州进行了一次120万吨当量的地下核试验。结果在距离爆心6100米外的地表出现了最大垂直位移达1米的岩石断层。另有试验表明,5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触地爆炸时,在超压25兆帕处所产生的水平及垂直方向过载超过1500G。作为对比,目前最为敏捷的有人驾驶战斗机,也只能承受不超过10个G的过载。由此足见震动波和应力波的威力之大。 

另一方面,核爆炸产生的超压可能会破坏发射井的井口结构,导致井盖无法打开,从而使发射井丧失功能。如果发射井的密封性遭到破坏,那么即便置于井内的导弹表面上完好无损,顺隙而入的放射性核沾染也可能会让导弹上的精密仪器及娇贵部件发生损坏,从而造成导弹打不准,严重的还会造成导弹发射失败。

弄清楚了核爆炸对导弹发射井的毁伤机理,各核大国纷纷采取了针对性的补强措施。例如,导弹发射井的筒底及筒口均增设异常粗壮的液压缓冲装置,使其事实上变成了悬挂在地面表层岩石和浅层花岗石之间的“悬挂件”。依据技术手段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下支承式、斜吊式、笼式和摆式等四种悬挂类型。其抗冲击效果从高到底,依次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下支承式的悬挂方式就能“一统江湖”。因为导弹发射井所在位置的地质构造、一国具体门类工业水平的高低等,都是制约设计师选择悬挂方式的重要因素。 

为提高井口结构抵御核爆炸产生的超压的能力,各核大国纷纷对井口结构进行了加固处理,其中井盖更是重点加固的对象。上世纪60年代的“民兵”1导弹发射井井口结构仅能抵御相当于21个标准大气压的超压。其后发展的“大力神”导弹发射井井口结构得到大大加强,仅井盖就超达107吨,抗超压能力提升至38个标准大气压。而“民兵”3导弹发射井的抗超压能力,更是提高到140个标准大气压左右。这还不算是最强悍的。苏联SS-18“撒旦”导弹发射井井口结构能抵御420个标准大气压的超压。

如果大家对这样的抗超压标准没有形象的认识,那不妨用更直观的表述说明这一点:理论计算表明,当1枚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在距离“民兵”3导弹发射井366米外触地爆炸后,该发射井的种种抗毁伤设计能让它有很大概率幸存下来,并仍可正常使用。

二次打击

世上有矛就有盾,矛盾双方是互相促进发展的。面对导弹发射井不断加固的应对举措,率先发起核攻击的一方的对抗措施主要是不断提高核弹头的命中精度。因为理论计算表明,当核弹头命中精度提高10倍时,同等情况下它对导弹发射井的毁伤能力就会提高100倍。一般而言,进攻远比防御更加主动,而且进攻方在加强进攻能力方面每投入1元钱,防御方至少得投入10元钱才能抵消进攻方所取得的技术进步。上世纪80年代,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取得长足进步后,美国空军对外技术部和国防核武器局于1981年共同进行了超加固技术缩比模型的抗冲击试验,认为将“民兵”3发射井抗超压能力提高25倍,即达到抵御3500个标准大气压的水平,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采用这种超加固技术后,即便发射井井筒在核爆炸产生的震动波和应力波冲击下倾斜到40度,仍然能保证顺利地将置于其中的“民兵”3导弹发射出去。到1986年,美国研发的将发射井抗超压能力提高到抵御7000个标准大气压技术已经到了接近成功的关键时候,但美国国会经过评估后认为,这些技术的经济代价过大,对地下岩层构造有近乎严苛的要求,无形中使得导弹发射井位置选择范围大大缩减,从而让发射井的隐蔽工作变得更为艰难,因而效费比极差,最终不予采纳。 

随着技术的进步,洲际弹道导弹的射击精度越来越高,而导弹发射井的加固技术受效费比制约,抗毁伤能力已不太可能再在现有基础上有大幅度提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导弹发射井将会“束手待毙”或是被时代淘汰。因为它还有其他对抗敌方首轮核打击的技术途径。

首先,即便敌方洲际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再高,也只能在命中预定目标后才能引爆核弹头。如果己方加强早期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降低虚警率,并在缩短井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流程上苦下功夫,在敌方洲际弹道导弹尚未命中目标前,就让己方井基导弹腾空而起,那么敌方为摧毁己方导弹发射井而作出的一切努力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在这种“落地前反击”的作战模式下,己方井基洲际弹道导弹实际遂行的是二次核打击任务。它的诸多技术特点决定了在遂行二次核打击任务时,井基部署的导弹比潜基部署导弹更为可靠,打击精度也更高,毁伤效果也更好。

其次,前面已经说过,唯有核武器近距离爆炸才能有效毁伤导弹发射井。但是,当1枚具备相当当量的核弹头爆炸后,其释放的核电磁脉冲可能会干扰后续飞行的核弹头,严重时有可能造成在发生核爆炸后的30分钟内,后续核弹头尽皆失效的后果。有鉴于此,美国反其道而行之,一改早年分散修筑导弹发射井的做法,将“民兵”3的导弹发射井作相对密集的部署。

这个密集部署是相对而言的,各“民兵”3导弹发射井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千米左右,以确保1枚核弹头不能同时损毁2个发射井。美国在MX导弹的最后研发阶段,甚至还提出过将MX导弹发射井以550米间距作超密集部署的方案。如果同时给MX导弹发射井采用超加固技术,哪怕发射井的间距如此之小,也能让1枚200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无法一次损坏2口相邻的发射井。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己方井基洲际导弹没能赶在敌方洲际弹道导弹抵达前升空,也不过是损失了1口发射井及安置在其内的导弹而已。其他发射井内的导弹只要切实做好抗电磁脉冲加固措施,照样能在短时间内发射出去,对敌实施二次核打击。 

更新换代

井基部署洲际弹道导弹技术在随技术发展而与时俱进。不过,导弹都是有寿命的,就算是采用更新部分配件的延寿手段,也不可能让导弹永远保证可靠性。况且随着各种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冷战期间研发的导弹如今要想升级或贮备足够的零配件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例如,上世纪70年代初的电脑上,配的是8英寸的软磁盘作移动存贮设备。1976年出现了首张5.25英寸软磁盘及其驱动器。70年代初服役的“民兵”3导弹控制设备,只可能使用这种当下的年轻人只能“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升空在历史书中见到的老古董。如今的电子市场上,连80年代初问世的3.5英寸软磁盘也早就寻不见踪迹。由此足见美国空军维系半个多世纪前生产出来的、总数达400余枚左右的“民兵”3导弹群仍能战备值班需要付出多大的经济代价。可即便是不惜血本,效果还未必好。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3次的“民兵”3导弹抽检试射总是磕磕绊绊,惊险不断。

据美媒披露,2010年10月下旬,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的第90导弹联队的1台负责控制50枚“民兵”3导弹的古董计算机持续发出异常讯号,接收讯号后再回传错误讯号,导致发射控制中心与这50枚“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失联1小时,着实令人惊出一身冷汗。2011年7月下旬,1枚作为反导测试靶弹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后仅5分钟,就出现飞行异常,地面指挥人员不得不令其自毁。

鉴于随着时间推移,“民兵”3导弹的老化程度愈发加剧,维护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美国权衡再三,作出了给“民兵”3导弹再作最后一次延寿保养,使其能继续“坚守岗位”,直到2029年后被新一代“陆基战略威慑”洲际弹道导弹(简称GBSD)接替为止的决定。

以美国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实力,短时间内研发出一款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并不很难。但是,美国国会和军方都对新一代“陆基战略威慑”洲际弹道导弹有个明确的技术要求:要能被部署在为“民兵”3导弹修筑的发射井内,而无需对发射井结构作大的修改。要做到这一点,对美国军工企业来说也并非难题。但从这一技术要求中,却能看出美国对井基部署的肯定和倚重。

目前,“陆基战略威慑”洲际弹道导弹研发中标方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披露的信息显示,这款导弹采用全直径无间级段构型,尺寸与发射重量均与“民兵”3很接近,因此可以部署在“民兵”3的发射井内。

无独有偶,经费拮据的俄罗斯也没有放弃井基洲际弹道导弹。其核武库中最为美国所忌惮的SS18“撒旦”重型液体洲际弹道导弹,就是采用井基部署。早在1991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时,就被美国强烈要求削减一半数量至154枚。1993年,美俄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时,美国又强烈要求俄罗斯完全拆除包括SS-18“撒旦”在内的所有陆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只保留90个SS-18“撒旦”导弹发射井,改为部署轻型的单弹头导弹。 不过,该条约迄今为止仍未正式生效。俄罗斯鉴于现役的SS-18“撒旦”导弹只能延寿到2022年左右,因此几年前就启动了旨在替代它的“萨尔马特”重型液体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工作。这款新型导弹的尺寸和发射重量与SS-18“撒旦”相近,携带的分导式弹头数量更多,并且完全可以使用后者的发射井,但却改用了冷发射方式,发射时对发射井的损耗要小得多。 

由此可见,情况各不相同的核大国在对待洲际弹道导弹井基部署的问题上,看法和结论是一致的。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印度刚晒印巴装备差距 不料外界泼冷水
中国超轻型60mm迫击炮 钛合金打造?
潜舰都快造好了 中国突然遭毁约 被群嘲了
1.2万朝军赴俄“血战”,换回了什么?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印度刚晒印巴装备差距 不料外界泼冷水
中国超轻型60mm迫击炮 钛合金打造?
潜舰都快造好了 中国突然遭毁约 被群嘲了
1.2万朝军赴俄“血战”,换回了什么?
印度大坝开始蓄水 莫迪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乌军各级官兵,对朝军战力评价如何?
中国六代机恐用新型航发 推力比涡扇15更大
不再掩饰!美军在中国周边开展实战化演习
什么原因?北京迟迟不敢发布…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