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重阳节,关注一个事关2亿老人的问题 | |
| www.wforum.com | 2025-10-28 23:25:12 冰川思想库 陈季冰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我们总是一再担心技术进步造成的所谓“副作用”,甚而经常试图采取限制性的办法来扭转和改善。但认真回顾和思考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需要担心的从来就不是幻想中的如脱缰野马般的技术变迁。 这两周上海气温骤降,八十出头的岳父说他坐骨神经疼发作得厉害,让我妻子看一看,有没有老人保暖用的护腿棉套。妻子上淘宝一搜,几分钟就搞定了,快递第二天到家,妻子给岳父送去,很好用。 这让我的思绪瞬间跳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时我父亲已经五十出头,还在上班。有一年秋冬之交,他说自己的肩膀和胳膊疼得受不了。想来应该是肩周炎发作吧,所谓“五十肩”,上了一定年纪很少人能够逃得掉。加上父亲是教师,每天都要举着手臂在黑板上写字,肩周炎、网球肘之类的发病概率就会更高。 我父母生我晚,那年我才上初中,但记忆还是相当深。记得我母亲花了好几天时间,用缝纫机加手工,给我父亲做了一个套子,里外两面都是绒布的,当中衬垫了棉絮。当时大概市面上很少有那种弹力面料,所以我妈妈还缝上了拉链,用来脱卸。记得我父亲戴着这个面套子度过了整个冬天,有时晚上睡觉都戴着…… 想想的确如此,如今我自己也到了“五十肩”的年纪。尽管医学进步一日千里,但对于肩周炎这样的慢性老年病,直到现在也没什么针对性很好的治疗手段,发作起来只能忍着,总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才会慢慢缓解。只不过这类慢性病不会有什么大的威胁,所以大多数人不太当回事。 有些人认为,互联网带有天然的歧视性,对老龄人口不友好。然而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这种人云亦云,就拿上面这个例子来说,如果没有网购平台来发现市场需求、整合供求两端,直至更高效地形成价格……那么就绝不会有我岳父的即时满足,结果就是四十多年前我母亲那样的辛劳,天下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我妈妈那付巧手! 因此,所谓互联网的年龄歧视其实是个伪问题。在我看来,它对老年人是不是友好,老年人操作的便捷度感受固然是一个因素,但这并非核心;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不是更有效地帮助老年人满足了他们的重要需求? 互联网其实可以为老年人做得更多,也更好。 01 我这一代人有一个强烈的共同感受:人到中年以后的某一个阶段里,特别担心来自父母的不速电话。那样的时刻,当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号码在手机屏幕上亮起时,我们的心总总会猛地一沉。 对于我来说,这种煎熬已是十多年前的记忆了。 一次,凌晨两点多接到妈妈来电,说高血压几十年的爸爸夜里上厕所摔了一跤……那个初春的凌晨,我站在家门口的十字路口招手打的,内心的焦虑是望不到头的。 另一次,下午三四点接到爸爸的电话,说妈妈刚刚从椅子上站起身时,突然一边身子不能动了,不知道是不是脑梗了……当晚我在医院输液室门口等候,心头的沮丧比那天的夜色还更加无边无际。 这样的时刻,隔三差五就会吞噬我们一回。 还有另一些时刻,电话那头的诉说并不像上面那样紧急,但却更令我们崩溃。比如有一次,父亲突然来电,对我说,下一次回家看望他们时要记得专门给妈妈带点什么东西。爸爸的这个要求一反常态,所以我一开始觉得异常奇怪。后来才知道,一辈子能干的妈妈到了八十多岁,脑子越来越糊涂,那段时间经常在家里无端发脾气,还指责我对她不孝顺等等…… 这其实分明就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令父亲不知所措。我知道,电话另一头的父亲那个瞬间一定无助得就像一个孤儿,他向我的求助听上去是多么苍白,甚至可笑。 如今我已经熬过了这一段人生的“至暗时刻”。父亲于2012年的最后一天最后二十分钟去世,五年后的2018年春节前夕,母亲也走了。二老去世的时候都算得上高寿,走得也都很安详。 过了四年多,到2022年春天,我忍不住心有余悸地对妻子感慨:真庆幸我的老父母都已经去世并且安葬好!不然的话,此刻的我们,不知道要担多少惊、受多少怕、操多少心、劳多少力…… 我知道,我的同龄朋友们中的大多数,当下正困在我十多年前的相同煎熬中难以自拔。
02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和医学进步,全社会的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了,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福音。但它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各种慢性病的大量增加。 这不仅是压在每一个家庭、每个为人子女身上的负担,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笔巨大成本,而且未来会一天比一天沉重。 我们经常听人感慨,为什么今天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的人那么多? 原因可能有很多,也很复杂,但最根本的一点在于:这些慢性病说到底都是老年病,以前,大多数人活不到那么久,所以还没来得及患上这些“死不了也治不好”的慢性疾病的时候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前两天刷到AQ(蚂蚁集团推出的一款AI健康应用)发起的重阳节倡议书《别让慢性病抢走我们的父母》,让人不由心生感慨。 倡议书里提到几个标志性的数据,可以让我们对当前中国的老龄化与慢性疾病的分布状况有一个大致了解: ◎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 ◎随着社会的剧烈变迁,中国超六成的老人处于独居状态,真正能像以前那样常年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只有26.8%。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75.8%的人被1种及以上慢性病困扰。拿最常见的糖尿病来说,我国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已超过3550万,占全球四分之一。 ◎统计显示,将近四分之一的老人慢性病问题,是子女代为提问了才得知的。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比例已超过80%。 …… 这还是全国平均,大城市的情况更加触目惊心。我是上海市黄浦区的政协委员,据我所知,黄浦区仅户籍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占到将近一半。考虑到黄浦区是上海市的核心城区,其常住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只会比户籍人口中更高。 我历任两届政协委员,近十年来目睹了养老问题(其中当然也包含了老年慢性疾病的防治)是如何从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的次要位置一点一点攀上主要、直至核心部分的。而这背后,又是一笔多么沉重的负担——远不仅是财政上的。 如果你去问问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一定会告诉你,社区里的老人健康,是现在他们每天的头等工作。 03 很显然,我们需要探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人性化程度更高的养老模式。而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活得更久,固然是现代社会赐予人类的福音;但如果活得并不健康,那么这种福音就会大打折扣,某种程度上还给自己造成痛苦,给他人带来拖累……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原来的预期一向是比较悲观的。这种悲观预判有两大基础:一是基于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变迁趋势;另一方面,是城市化、人口流动引发的传统家庭结构解体所致。此外还有相对不太明确的第三点因素:中国的商业化养老服务产业发育相对缓慢、一时半会不太可能有很大的改观。 所以我以前经常对周围的朋友说两句话—— 第一句是:我们这代人的前半生是非常幸运的,我们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 第二句是:但我们的老年将会是相当凄凉的。大家可以看看日本,而我们的未来会更不如他们。 但最近几年,目睹了AI技术的一日千里,我又变得逐渐乐观起来。这再一次地印证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生永远都不会有什么不可能更改的铁定命运,这是因为世上永远都不会有什么不可改变的铁定未来,而这又是因为技术变迁会在瞬间颠覆一切看似坚如磐石的趋势。 AI技术清晰呈现于医疗和养老领域的可能性,已经令我们目不暇接。前面提到的蚂蚁集团推出的健康管理应用AQ,就能够实在地帮老人解决一些日常健康管理的问题:比如老人想了解慢性病知识、认药盒上的字,说话问就行;测血压血糖不用费劲看数据,拿 App 拍一下仪器就懂,有异常还会提醒;子女绑了账户,老人数据不对就能第一时间收到警报,等等。 像AQ这种结合了AI的应用,不过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开头而已。未来的想象空间几乎是无限的。 回到本文开头讨论过的所谓互联网的年龄歧视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总是一再担心技术进步造成的所谓“副作用”,甚而经常试图采取限制性的办法来扭转和改善。但认真回顾和思考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需要担心的从来就不是幻想中的如脱缰野马般的技术变迁。 真正需要担心的永远是制度:如果它不能容纳技术进步,就会造成社会的停滞与衰落;如果它的激励机制发生了偏差,甚至还会把本可以造福社会的技术变成灾难性的破坏力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