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六成剑桥毕业生干教培? | |
www.wforum.com | 2025-10-19 12:09:28 留学全知道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毕业生进教培的消息引发热议。 要知道北大数院堪称中国数学界的天才聚集地,汇聚各省状元,是数学爱好者心中的圣殿。 然而,该学院32个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竟然有14人进了教育行业,不少人对此感觉很可惜,名校光环跌落、顶尖人才下沉的唏嘘声不绝于耳。 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拉开,放眼全球就会发现,在当下这种大环境下,顶级名校生涌入教育行业,真不是新鲜事,也不是稀罕事。 01 顶级名校生,纷纷涌入教育赛道 要说哪个国家的名校毕业生最爱进教育领域,英国无疑名列前茅,尤其是剑桥大学学生。 作为英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剑桥培养了无数科学家、学者与思想家,光是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21位。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该校每年都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选择进入教育领域。 剑桥2022-23学年有2947名学生毕业15个月后就业或者深造,其中57.4%找到了工作。 从职业选择来看,教育专业人士最热门,共182人,紧随其后的两个才是全科医生,有143人;程序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则是133人。 从行业分布来看,排除206名未明确就业方向的毕业生后,教育从业者共计520人,占比最高。这520人中,其中进入大学的有306人,中学占了141人,其他教育服务岗位73人。 也就是说,教育行业几乎成了剑桥毕业生的首选地。 对比北大数院,32名毕业生中有14人进入教育行业,其中8人在教培机构,6人在公私立学校任教,两者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有意思的是,调查显示,1137人选择当前这份工作是因为正合心意,完全符合职业规划。 (图源|剑桥大学官网)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牛津大学。 根据官网数据,近80%的牛津硕士毕业生找到了全职工作,其中教育行业就业人数占比高达45.8%,几乎一半毕业生都往教育领域跑。 其他行业,如科学研究与发展占13.6%,健康保健7.3%,计算机与咨询5.6%,可以明显看出,教育行业断崖式甩开其他行业。 英国其他G5学校的情况也大差不差。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选教育的人数最多,占15%;伦敦大学学院教育行业排第二,占13.8%,仅次于卫生与社会保健;帝国理工虽以理工科著称,但教育行业也进了前十,排在第7位。 (图源|牛津大学官网) 不仅英国如此,美国名校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的比例也不少。 耶鲁大学历年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占首位,但教育行业紧随其后,占比15.9%。 藤校达特茅斯学院有1920名本科毕业生把教育行业作为第二大选项,占比11.9%;研究生毕业生中也有1205人进教育领域。 哈佛、普林斯顿、哥大、康奈尔、布朗等学校约有3%到6%的毕业生从事着教育工作。 (图源|耶鲁大学官网) 再把镜头拉回到中国香港,港八大毕业生也有部分学生选了教育行业。 根据香港大学2023年就业调研数据,3065名本科毕业生中有16.5%进入教育行业,这是第三大就业方向,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剩余的香港科技大学教育领域就业的人数占比8.5%(第三多)、香港岭南大学占19.8%(第二多),香港浸会大学也有25.50%,也是第二多的就业领域。 所以名校毕业生涌入教育赛道,并不是北大数院独有的现象,教育行业对全球高学历人才都具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图源|香港大学毕业生调查报告2023) 02 教育圈怎么成了香饽饽? 名校留学生扎堆教育行业,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是他们的重要落脚点。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显示,教育/培训/院校是海归优先选,甚至超过了互联网、咨询等热门行业。 在国内,进传统学校系统仍然是很多人的首选。这份职业稳定、体面,还自带一份使命感和归属感。 而现在,国内不少高校为了吸引外国学生或国际交换生,纷纷开设各种国际学院和留学生项目。有语言优势、懂多元文化的名校海归自然成了抢手货。 比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务处今年就在招留学生项目专项管理员,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招教务专员,中国传媒大学境外学生事务中心向留学生抛橄榄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急需这类人才。 (图源|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中学阶段更是如此,国际学校或国际部几乎成了名校留学生的扎堆高地。 随着外教流失和越来越多家庭希望孩子出国深造,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毕业生在招聘中往往会被优先考虑。 贝赛思学校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该校今年不仅招收各类学科教师,还有行政人员、助理、招生顾问,宿舍导师等等,开出的报酬极为诱人,本科年薪20多万起,博士甚至能达到59万元以上。 这样的薪资水平在整个国际教育圈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甚至能超过一众顶级老牌校。 贝赛思在职教师团队里,就有来自哈佛等世界名校的毕业生。 去年,贝赛思总部—爱圣国际学校集团还在美国启动全球招聘,地点就设在哈佛、宾大、哥大和纽大校内,招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和中文老师。 这场用高薪抢人的招聘计划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吸引了大批美本和英硕名校生前去应聘。 在海外工作,教育行业非常吃香。 以英国为例,牛剑毕业生为什么首选教育行业?因为英国教育从业人才需求量巨大。 到2035年,英国需要超过1100万名毕业生去填补STEM、教学、教育和健康等行业的岗位空缺,其中仅教学和教育专业人员的需求就高达100万人。 英国的教育圈还特别爱抢中文人才。 例如,曼彻斯特大学招聘汉语教学岗位,要求中文接近母语水平,负责课程设计、教学评估,还提供工签,薪水每年3.7万到4.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三四十万,而这还是兼职岗位。 私立学校也对中文老师颇为青睐,不过竞争相当激烈。有网友分享,在英国应聘中文老师,一个岗位能收60多份简历,而科学或西语老师通常只有十几个人竞争。 除了教学岗,很多英国高校和私校还在招教育市场营销和咨询类人才,主要负责招生、运营社交媒体、对接合作项目、组织宣讲会等。 这是因为中国留学生是英国国际生源的主力,市场需要懂中国家庭的人才。 比如伦敦大学学院就在招高级联络及招生主任,负责东亚地区的社交媒体运营,帮助学校完成招生目标,一年薪资是4.3万到5.2万英镑不等,接近50万元人民币。 (图|有不少被UCL录取的中国留学生就负责过中国地区社交媒体的运营工作) 除了学校,包括教育培训、留学机构、教育科技公司等教育机构也是顶级名校生的好去处,既有丰厚的回报,还能获得快速成长。 特别是教育科技公司,身处市场最前沿,能接触最新需求、最新技术,如AI教育,工作内容很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特别适合爱创新、能解决问题的名校毕业生。 03 做留学中介、当家教,名校生年入四五十万 做家教和留学顾问的名校毕业生也在慢慢变多,这跟市场快速扩张有关。 先说说家教。 有报告预测,2025到2029年光是课外辅导的市场规模就要增长1300亿美元,SAT、ACT、GRE、中高考全都包含在内。 双减过后,传统教培机构虽然少了,但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一点没减少。 尤其是高收入家庭将私人家教这种更为隐蔽且个性化的形式,当作救命稻草,而名校留学生成了他们抢着要的稀缺“资源”。 高收入家庭选择名校生,不仅是看中其学术能力,还有他们所带来的附加价值,包括跨文化视野、海外名校真实经验及更地道的语言表达等。 正如哈佛毕业生布莱斯·格罗斯伯格在《我在上东区做家教》一书中所展示的那样,她早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了,更像是学业规划和升学顾问等的综合体。 还有些富豪家庭,请家教就一个标准:学历必须闪亮。 《失业名校毕业生日记》的作者马修剑桥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去给富豪的孩子当家教。众多雇主都看中了马修的名校光环,想让他把自家孩子送入英国顶尖大学。 而从留学生角度看,家教时间自由、收入高,还不用卷进传统职场,哪怕还没毕业,都已经有人靠教课赚得比正式工作还多。 之前CNBC公开报道过一位亚裔学生Chloe Tan,她中学在上海国际学校就读,那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家教业务,每小时收费67美元,入读芝加哥大学后,辅导学生年收入接近6万美元,相当于一年近40万元。 还有牛津大学本硕毕业的一位同学,现在做量化金融的同时,还线上教A-Level数学,一小时收费600-800元。 更厉害的是,很多名校生靠家教积累经验和口碑,毕业后直接进了新东方这类教育巨头,或者干脆自己开机构。 这就说到另一个趋势了:留学机构越来越高端、越来越精英化。 2025年全球留学机构市场规模为267.1亿美元,预计到2035年将增长至527.5亿美元。 为什么涨这么快? 一个原因是留学选择更多元了,英美澳加港新等多国联申越来越常见,服务机构也得跟着升级换代。 这些机构还从一线城市蔓延至了二三线城市,有网站统计了2023年中国新增的留学机构,二三线城市的共占了46%,超过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图源|sieconnection.com,2024年中国教育招生机构格局) 现在留学家庭越来越懂行,他们要的不是简单选个校、定个专业,再递个申请,而是要实打实的好结果,这也催生了大批精英顾问,尤其是低龄留学、美本高端和英国G5等细分赛道。 名校毕业生自己走过申请这条路,清楚名校的录取偏好和招生逻辑、专业选择有哪些技巧、文书怎么写会打动人心,他们自然成为最抢手的顾问。 机构也愿意提供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还允许远程办公、弹性工作,自由度很高。 除此之外,行业内还存在另外一个典型发展路径。 现在行业内知名留学顾问或创始人,不少从学生时期就从家教、语言培训或写文书做起,积累了初始客户与口碑。 毕业后,他们直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咨询公司,吃透高端留学市场,不仅把孩子送进名校,自己也实现了事业和财富的双自由。 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政策变化快,一些名校毕业生自立门户单干,做独立导师,靠专业内容和真实案例吸引家长,反而比流水线的大机构更受家长信任。 (图源|社交媒体网友评论) 04 是大材小用,还是人尽其用? 对于名校生涌入教育行业这件事,大家的看法还挺微妙的。 有人看好,认为这是一种精英反哺,毕竟名校生凭借学术背景和成功经验,能给更多孩子带来精准、高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进入更好的学校,形成良性循环。 但反对的人也不少,花了那么多资源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最后去搞培训、做留学,算不算一种人才浪费?甚至有人直言,这是教育的悲哀。 大家更希望名校生去做科研、攻技术,而不是回过头来继续在内卷赛道奔跑。 这种现象还有可能拉大教育差距,因为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用高价请名校生开小灶,普通家庭却难以承担,军备竞赛以更隐蔽、更昂贵的方式持续了下去。 更有人在质疑这些名校生的教学能力,会学并不一定会教,尤其是国际学校,名校光环能否带来真正的教育成果,还需要时间验证。 不过随着各种声音来回碰撞,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多数人的看法也慢慢变得更务实多元。 比如有一位剑桥毕业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主业在一家顶级美企从事运筹学工作,副业则经营着一家小型留学工作室,不仅为自己带来了额外收入,也帮助不少在牛剑读博的同学赚到了可观的生活费,实现了知识变现。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名校毕业生都认为,凭借自己的(或孩子自己的)真本事赚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 投行、律所、科技大厂固然光鲜,但也可能伴随高压、复杂人际,甚至职业倦怠。 相反,踏踏实实做教育,逐步积累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也是一条稳健、有成就感的路径。 (图源|社交媒体网友评论) 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也是越来越多人清醒地意识到,无论进入什么行业、何种公司,工作本质上都是实现自我价值以及维持生活的一种方式。 一切选择的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能否发挥所长、保持成长,并从中获得意义感。 名校光环不应成为选择的枷锁或者包袱,个人兴趣和真实能力或许更值得关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