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中国年轻人住养老院火了 “跨代共居”能走多远
www.wforum.com | 2025-10-17 21:26:26  经济观察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0 月的一天,浙江乐清女孩小蒋像往常一样,在颐心养老院吃完清淡少油的晚餐,回到自己月租 1500 元的房间。这个价格,包含了早晚两餐和保洁服务。她的奶奶就住在隔壁。这是一幅寻常的家庭生活图景,却因其发生的地点——一家民营养老院,而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关注。

小蒋与颐心养老院的交集,始于奶奶的主动提议。" 奶奶先入住养老院,觉得环境不错,又知道我在附近工作需要租房,就建议我也申请试试。"10 月 9 日,小蒋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回忆道。

她向院长赵乐萍提出申请时,这家养老院刚于 9 月 20 日正式开业,因床位大量空置,便同意以 1500 元 / 月的价格接受她的申请。

这背后,是颐心养老院院长赵乐萍为盘活资源所做的探索:她利用村里已建好的闲置房屋,投入约 700 万元装修成养老院,开业初期因入住率低,尝试接纳年轻人填补空置床位;小蒋入住养老院,并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之后,她便将养老院中的一层作为青年居住区。

当 10 月 16 日记者再次致电咨询时,赵乐萍表示,养老院已对年轻人的入住条件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将此前 " 性格安静、工作稳定 " 的筛选标准,明确为 " 必须与家中老人一同在养老院居住 "。

乐清颐心养老院的案例走红后,又有类似案例进入公众视野。2025 年 10 月 11 日,黑龙江哈尔滨市安康社会福利院推出为期三天的年轻人试住体验活动,其中住宿费用标准为 40 元 / 天,餐饮费用需另行支付,单价为 20 元 / 天。该活动的相关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后,累计获得超 70 万次转评赞。

中国年轻人住养老院火了 “ 跨代共居”能走多远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分析,年轻人入住养老院形成的 " 跨代共居 " 模式,是在流动社会背景下对传统家庭多代共居模式的一种替代,对缓解青年居住压力与满足老年人精神陪伴需求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该模式能否普遍推广还面临多重制约,如双方核心需求存在差异,政策合规性尚不明确、养老院隐含的福利政策补贴能否以此种方式延伸至青年群体等。因此,尽管个案引发关注,该模式目前仍主要停留在局部探索阶段,短期内恐难以实现规模化推广。

年轻人的 " 成本账 "

小蒋算了一笔账:在乐清当地,1500 元租个单间不算便宜,但养老院能够提供早晚两餐,这可以降低生活成本。此外,她从原居住地柳市通勤至工作地点每日需花费 30 余元、耗时较久,而现在公交直达仅需几分钟,日通勤成本降至 4 元。按每月 22 个工作日计算,仅通勤费用一项,小蒋每月可节省约 572 元。

" 居住体验上,养老院的配套符合我的预期。" 小蒋表示,养老院的房间面积不大,像小型酒店式公寓,除了需要公用洗衣机外,其他家电家具齐全。房间与酒店相比更注重实用性与基础保障。此外,养老院的餐食以清淡少油为主,符合日常健康饮食需求;保洁人员每周定期打扫房间,省去了自己整理家务的精力。

小蒋称,因性格内向、早出晚归,与其他老人 " 没有什么交流 "。谈及 " 跨代共居 " 对精神状态的影响,小蒋说:" 该模式的价值在于双向安心。老年人在这里得到了照顾,不需要自己做饭、打扫房间,状态变好了;对我来说,不仅生活更方便,还能经常看到奶奶,更安心 "。

当然,这种高性价比伴随着一定的交换。小蒋说,养老院晚上八点关门,晚归需要打电话让保安开门,有点不太方便。这是与在外租房的一个区别。

小蒋在社交平台分享经历后,收到大量年轻人咨询。她说,咨询者更关注实用性,例如养老院的位置、价格、房间隔音效果及周边配套设施等。

为何自己的经历能引发广泛共鸣?小蒋认为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大众普遍认为养老院价格高,动辄数千元,但通过她的案例,发现年轻人入住每月仅需要花费 1500 元,还包含早晚两餐,这一性价比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二是年轻人入住养老院还比较少见,具备一定的话题性。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空巢老人比例已达 54%,其中独居老人超过 1200 万。与此同时,《中国青年租住蓝皮书》显示,18 岁至 30 岁群体中,43% 的人处于 " 月光租房 " 状态,近六成受访者表示 " 渴望稳定的社交环境 "。

宋健分析,这种 " 跨代共居 " 模式映射了家庭的深刻变化。传统家庭中的 " 三代同堂 "" 四代同堂 ",本质是亲属间的 " 跨代共居 ",是家庭居住的常态。而当前出现的养老院 " 跨代共居 " 案例,核心变化在于从 " 亲属共居 " 转向 " 非亲共居 ",背后是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频繁、家庭成员居住分散的现实。

宋健说:" 老年人往往面临精神孤独,大把时间无处安放,希望有家人陪伴;年轻人在陌生城市独居,也常感孤独,需要情感支撑。这种双向需求缺口,给养老机构的跨代居住提供了可能性。"

养老院 " 盘活资源 "

年轻人算清了他们的 " 成本账 ",养老院的运营者也需要算一笔 " 资源盘活账 "。

" 养老院九月份刚开业,目前床位空置率较高,接纳年轻人是盘活闲置资源的尝试。" 颐心养老院院长赵乐萍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说。这家投资 700 多万元、装修一新的民营养老院于 9 月 20 日开业,尽管设施完善,但入住率尚在爬升阶段。

颐心养老院位于乐清市,该养老院定位中高端,共 6 层,设有书法室、棋牌室、理发室、茶室、麻将室等多功能活动空间。

从成本结构来看,老年人 3000 元 / 月的费用中,护理、洗衣等服务需要专人负责,人力成本占比高;而年轻人 1500 元 / 月的服务仅涉及餐饮与保洁,与老年人共享现有后勤资源,额外成本较低。

一开始,赵乐萍没有明确的年轻人入住标准。一般是她经过沟通,了解对方工作、生活状态后 " 凭感觉 " 决定。她曾拒绝一名求职男性的申请,因担心其工作不稳定会影响养老院的环境。

随着关注度提升与运营实践深入,养老院的入住规则开始逐渐调整。10 月 16 日,当记者再次打电话咨询时,赵乐萍表示,当前年轻人入住需满足 " 必须与家中老人一同居住 " 的前提。目前除小蒋外,另有两名考研学生已于 10 月 15 日入住。此外,养老院计划预留整层楼为年轻人居住区,并通过活动促进跨代互动。此前入住的两位考研学生需在周末抽出固定时间陪伴老人。

她说,此举一方面是确保年轻人入住的初衷不偏离养老院的养老核心属性,避免其沦为单纯的青年廉租房;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该方式促进代际互动,既让老人多点陪伴,也能让年轻人更了解老人需求,实现双向适配。

但赵乐萍说,1500 元的费用几乎无法覆盖成本,目前仅为 " 床位不空着,能挣一点是一点 " 的权宜之计。

此前,也有养老院通过志愿服务机制招募年轻人:年轻人可通过陪伴老人聊天、组织文体活动、协助生活照料等方式,累积养老服务时长以兑换住宿资格,每月提供若干小时志愿服务即可减免部分房租。例如浙江缙云县养老院、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西里小区老年福养老服务中心等,均曾推行类似模式。

" 跨代共居 " 能走多远

宋健认为,在少子化、老龄化的人口发展趋势下,探索老少代际相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志愿服务时长兑换住宿,到年轻人作为稳定住户入住,这些形式各异的尝试,共同拓展了年轻人参与养老服务的可能性,是对缓解青年住房压力与老年精神陪伴双重议题的积极探索。

宋健也表示 " 跨代共居 " 作为一种非亲属间的居住模式,其规模化推广面临几重关键制约。

宋健分析,该模式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地理位置与核心需求的匹配上。年轻人的职业发展依赖通勤便利,而养老机构为控制成本往往选址偏远,二者在大城市几乎难以兼容。在中小城市或城乡结合部,养老机构的位置更能兼顾年轻人通勤和控制成本,实施起来相对容易。

政策层面的合规性风险是另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公立养老机构具有社会福利属性,具有税收减免、地价补贴、运营补贴等政策优惠,以支持老龄化问题解决;而青年公寓属于纯商业运营,需承担完整的税费与成本。公立养老院若以低价接纳年轻人,相当于将本应用于养老的补贴间接转移至年轻人群体,可能构成 " 政策套利 ",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

此外,需求错配还体现在代际互动的可持续性上。此前市场上曾出现 " 年轻人以志愿服务换取免费入住 " 的模式,但宋健指出,这种模式多为短期行为,参与的年轻人或处于 " 慢就业 " 阶段,或为考研间隙过渡,或为获取志愿学分,缺乏长期居住的动力;而老年人对稳定陪伴的需求,与年轻人的短期停留形成矛盾,难以形成持续的代际互助。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普惠托育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托育圈平台创始人张华从运营视角表示,养老机构接纳年轻人,本质是阶段性的无奈选择。这一做法类似社区老年食堂迎来年轻人就餐,核心都是机构为盘活闲置资源、分摊运营成本采取的权宜之计,并非可持续的长期商业模式。

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数据,截至 2024 年末,中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达 3.1 亿人,占总人口的 22%;65 周岁及以上人口达 2.2 亿人,占总人口的 15.6%。此外,截至 2024 年末,全国注册登记养老机构 4.0 万个,床位 507.7 万张(护理型床位占 65.7%),年末在院 230.7 万人,整体入住率 45.4%。

从整个养老体系来看,张华认为 " 跨代共居 " 模式的规模有限。中国的养老体系以 " 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 ",多数老人仍选择在家中养老,仅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老人进入机构,这意味着即使 " 跨代共居 " 模式成熟,其服务的群体规模也十分有限,难以成为缓解青年安居压力的主流方案。

不过,在老龄化持续加深与青年居住压力并存的现实下," 跨代共居 " 模式的探索是否完全止步于 " 边缘实验 ",仍存讨论空间。随着各地陆续出现养老院青年试住、代际共居等小微创新,这一模式是否会催生出更灵活的政策支持、更适配的服务设计,甚至激发社会对 " 共居 " 理念的重新想象,尚待时间与实践的进一步回答。

" 跨代共居 " 这道题,还未迎来最终解决方案。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新型量子雷达或将终结隐形战争时代
对手非常不满 解放军刚刚迈出前所未有一
俄罗斯果然被骗了?乌军背后有“高人”
一箭双雕!中国“爆锤”韩国造船军工
俄军损失巨大 导致中国空军战力备受质疑?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新型量子雷达或将终结隐形战争时代
对手非常不满 解放军刚刚迈出前所未有一
俄罗斯果然被骗了?乌军背后有“高人”
一箭双雕!中国“爆锤”韩国造船军工
俄军损失巨大 导致中国空军战力备受质疑?
B21可自由进出中国 根本拦不住?
普京的重大失误 俄乌冲突拐点出现?
F36“王蛇”真容曝光?揭开洛马的传承骗局
中国异军突起 “各国政府对此深感懊悔”
制裁俄罗斯反被掏空:欧洲错在哪里?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