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们正逃离中国高校 | |
www.wforum.com | 2025-10-13 17:56:11 三联生活周刊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培养一个博士,大约要投入近10年的时间,他们出于对灵活工作时间安排的向往或对继续从事科研的兴趣,会选择进入高校担任教职。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发现,进入相对高层次的高校工作,学校实施严格的“非升即走”制度,没有达到考核指标,就会面临被降职或解聘的风险,大家只能不断“卷”论文和课题。 而即便是一些没有实行“非升即走”制度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仍然存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前院长、期刊中心主任王兆璟告诉《三联》记者,2015年国家开启了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后,一些地方高校追逐升级,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处于转型发展期,大量吸收引进博士学位人才,但在实际情况中,待遇发放不到位,盲目扩张导致师资混乱。而且,部分地方高校将行政工作强制性分给青年教师,这些因素叠加都加重了他们的工作压力。王兆璟提到,2015年到2020年,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流失情况较为明显。 作者采访了几位从高校离职的博士,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一、刘惠丽|33岁,商科博士入职北京985高校3年后辞职 我是在今年6月份正式离开学校,当天正好是学校的毕业典礼,广场上到处是穿著学士服合影的学生。我心想,这也是我从这所学校里毕业的日子。 我的本科是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然后在北美这边申请商学院直博。我对科研也比较感兴趣,擅长写论文、敲代码。申请博士时,我已经决定毕业后进入高校任教职,主要是看重学校时间上很自由,环境相对宽松。而最终选择回国,则是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北美这边只有纽约大学等很少数的大学在大城市,其他学校都在很“村”的地方,小到待上5年基本能认识这里的所有人,他们的教职流动性不太大,很大概率我就要在这些小地方度过一生,但对我只有1岁的女儿来说,这里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希望她能有丰富的活动,接触到不同的人。 2021年博士毕业后我入职一所北京985院校任助理教授,一共工作了3年时间。这里“非升即走”考核要求还算是明确,基本要求是6年两篇行业顶刊论文,1个国家级项目,如果要升副教授,还需要2篇校级评定A类期刊论文。入职后的工作氛围和我预想差不多,院系里有很多海归博士,彼此很开放,交流也很顺畅,也没有出现为了争抢资源的小团体,科研上彼此独立,但也会互帮互助,年长的老师也会很积极地帮年轻老师修改“本子”和论文。 我的科研压力并不算太大,还没到3年中期考核的时候,我已经有3篇论文在审,改稿也经历了两三轮,应该会很快发出,已经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下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简称“青基”),同时也是一个“面上项目”和一个“重点项目”的参与者。 我选择离开学术圈,还是因为在学校每天的工作时长实在太长了。一天里,我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科研上,早上8点把小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开始工作,中午抓紧时间吃口饭,再投入写论文到下午4点,出门接孩子回家,准备晚饭陪她玩一会,等到8点左右,孩子睡了,我还要继续准备论文,尤其我的大多数合作者都在北美,有时候晚上12点都在开会,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除了科研,还有教学任务。我每个学期大约安排了两到三门课程,一周大约有三天需要授课,一次大课要讲两个半到三个小时。我不喜欢直接用老的教案,备课都要重新做,用当年甚至当月的最新案例,重新设计课程和考试,开学前要用一到两个月时间备课。有课那天,上课加上地铁来回两个小时的通勤,这一天的力气基本上都用光了,只能在讲课前再看看论文,讲过课就只能“躺平”了。 外人看高校老师有集中的寒暑假可以休息,但实际上,只要你想做,科研是不会停的,随时会收到投稿论文的反馈,不断地修改文章,假期没有学校行政和教学分散时间,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投入到研究里。几乎每周都有学术会议,我一般只开两三个比较重要的国际会议。因为忙著弄科研,陪孩子的时候,我脑子里还是代码和论文,总是心不在焉。周末或者晚上该陪孩子一起玩,我和丈夫两个人很难同时在场,要是谁带著孩子睡觉,就会觉得自己一定要利用这个时间去写论文,不然对彼此会有很强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浪费了对方的科研时间。我当时就意识到,这个被工作扰乱的生活状态非常不健康。 慢慢身体上也开始吃不消。工作一年多之后,身上开始有小毛病,查出乳腺结节和内分泌失调,这都是同龄女老师见怪不怪的通病了。又过一年多,身体真的在拉警报。那段时间既有“本子”,又有论文审稿到截止日期,是我最崩溃的时候,合作者进展慢慢吞吞,我只能熬大夜改,和北美那边开会开到凌晨两三点,有时要连续熬一个月的大夜,熬得太厉害我就会发烧,心脏也觉得不太舒服。每次看到四五十岁的老师,赶“本子”也要赶到半夜,我都会想,如果我50岁的时候夜里两三点还在写“本子”,是不是太悲哀了。 不过,我这样的工作时长和强度,与我同期入职的新老师还是无法相比的。她们都是未婚未育,早上从宿舍出来进入办公室开始工作,最多中午去食堂,之后在办公室待到晚上11点多才会回家,每天都这样的重复。我也开始内耗,一方面我觉得我的工作时间还不够多,另一方面,这真的已经是我能给出的所有时间了——未来随著孩子慢慢长大,她的各种需求都在上升,我工作时间又会缩短,出成果和论文可能越来越“卷”不过同事,职称评选上也会愈发没有优势。我丈夫也面临著相似的困境。 下决心离职是在去年五一期间,孩子到了快上小学的年纪。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摆脱“内卷”的处境。我们原本只是去东南亚玩,却发现其中一个学校里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孩子,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肤色长相,从小就能接受如此多元化的教育,这里生活成本和学费也是远低于北京,最贵的学费也才一年15万(人民币,下同),这个学校一下子吸引了正处于工作漩涡中的我。我和丈夫一拍即合,两个人都决定走出来。 因为没有完成6年合同,我离职还赔偿了学校3万元。现在我们已经开启了新的生活,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装修房子,置办家具,买了一艘出海的船,晚上带著孩子吹海风看星空。其实人走出来后,会豁达很多,回头看当初困住我的科研和工作,会发现它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它也只不过是人生可以参与的众多环节中的一场而已。 (示意图) 二、张瑾|45岁,心理学博士入职双非高校7年辞职 去高校当老师并不在我最初的职业规划里。我本硕是在大陆国内985院校就读,大方向上属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入学之后一直没有对写程式产生太多热爱,因为热爱写作,我硕士毕业直接进入媒体工作。采访期间看到许多实现成功的人,也有自己的童年创伤,也面临子女断交等问题。这些采访经历让我觉得,再追逐扬名立万,但活得不快乐,这辈子真是白活了,出于对心理发展的好奇和兴趣,我又去读了发展心理学的博士。 2011年博士毕业之后的几年里,我做的是助理研究员工作,内容相对比较局限,只是出科研成果,做实验发文章。我自己喜欢和别人沟通,对上台授课感兴趣,当时萌生了转到高校当老师的想法。时机也很凑巧,2015年,我丈夫工作城市附近,珠三角地区一所普通本科学校正在引进海外人才,给的待遇非常丰厚,一年大约30万的住房补贴,还有不菲的科研启动经费,申请通过后,我正式入职成为一名副教授。 新入职的我正好赶上学校实行“非升即走”制度:在规定的年限里,新教师若没有达到考核指标、完成晋升,会面临被降职或解聘的风险,考核时间是6年,头3年结束后会有中期评估。入职大概两三个月之后,学院给了我一份三年考核任务书,除了行政教学等要求外,学院要求我作为第一作者发表3篇SCI论文,也就是发布在国家认可的国际权威期刊名录上,当时我觉得这些论文数量,一点都不多,都可以完成。 另外一个要求是拿到国家级项目,因为我入职就是副教授,所以要求我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面上项目”(一般项目),这种项目级别较高,基本只有副教授以上才能申请。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数据,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通过率约为16%,落到我所在的学校,可能一年能申到一个“面上项目”,有时一个都没有。 工作后的科研进展其实很顺利,从2016年到2022年,我一共发表了八、九篇国际顶刊论文,内容质量都很高,无论教学和科研,我都很有成就感。但一直在“面上项目”的申请上反复受挫。入职三年中期考核,我因为没有“面上项目”收到了黄牌警告,学校人事部甚至要给我降到助理教授。不过,我们可能是实施“非升即走”的第一届青年教师,拿不到国家级项目的人很多,学校态度后面缓和了,说可以先不降级,再给三年的机会。 在和“面上项目”死磕的日子,每次准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申请书(一般称为“本子”)的时候,都是我工作最焦虑的时间段。“本子”提交截止日期是每年的3月份,这意味著基本在放寒假之前,我就要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家里很难专心,这两三个月里,我总往办公室跑,时常忙到晚上11点,出了教学楼回头看,还能看到其他办公室的灯在亮著,每一天的状态都是焦头烂额。 最大的消耗是心理上的焦虑,我知道这是“命运攸关”的事情,关乎非升即走,关乎我的职称,但我又很清楚,申请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失败次数越多,越知道这并不是以我个人能力能够改变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正式提交之前不断修改,到最后已经无法计算修改的次数。因为一直处在焦虑状态,我的睡眠也变得很差,那段时间里,我时常做噩梦,从悬崖或者飞机上掉下去。凌晨3点惊醒,脑子里思绪乱飞,开始担心申请不通过怎么办?被开除了怎么办?真的从高校离职未来还能有什么出路? 反复经历失败,我也在学习别人拿到“面上项目”的经验、做项目的类型。我总结后觉得,一直申请失败可能也与大陆国内心理学发展取向有关。大陆国内心理学学科研究其实偏向于脑神经研究,扫描大脑,数据搜集比较快,也能快速出成果,国家也乐于鼓励这些结合高科技的项目。而像发展心理学这样较传统的心理学领域,是做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的成长观察,在国内招募对心理学研究持开放态度的家庭就很难,我们有和海外合作的项目,其他国家一次能招到200多人,但我们9个月才能招到80多人,数据收集也很慢,只能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来,周末去家访观察,遇到小孩子搬家,还有数据丢失的情况。 我也把“本子”给一些领导专家看过,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但很多人的反馈都是,研究要加上脑科学,加不上就肯定拿不到“面上项目”。我曾尝试过花几十万买近红外设备想给孩子做成像扫描,但是设备噪音太大,很难让小孩子保持静止20分钟,他们一动,这个数据就不能用了。而且即使后来我在申请上加上了脑科学方向,项目也没有被通过。专家说我之前没有脑科学基础,也没有发过类似论文。这简直就是一个死循环。 一直到2023年3月,我已经连续申请了7年,中间因为产假以及其他活动,考核延长了一年时间。面上项目当时要求连续两年申请未获资助后暂停一年申请,所以我中间又去申请了一年社科基金,也没有拿到。我的考核时间是2023年5月,但结果公布是在8月。我那时候已经绝望了。学校的态度是,对待未达标但成绩比较好的副教授,如果想要继续留下,可以把之前六年的成果全部抹去,重新积累成果和项目,6年后再去评教授,这份每年都要被“面上项目”折磨的工作,就像驴子头上挂胡萝卜,无休无止,甚至在磨损我对科研的热爱和兴趣,我下定决心选择离开。 在不断受挫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其实国家级别项目初衷是给一些好的科研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我那时手里已经有2个省部级项目还有欧洲国家项目,项目经费加起来已经有600万左右。我并非真的需要这个钱,但整个项目申请已经变成了一个证明能力的硬性指标,让全国的高校教师不停地内卷竞争。 “非升即走”的后劲比我想的要大,离职半年后,我还会梦到监考迟到,这是二级教学事故,可能会让考核不合格,我会从梦里惊醒。离开了围绕考核任务书打转的日子,我先去国外读了两年书,现在是一名心理谘询师,以前做科研只能对家庭进行观察,不能干预污染样本,直到现在我才有了一身武功终于派上用场的感觉,每天会见不同的客户家庭,现在每帮到一个孩子,我心里的幸福感就会越强。 三、黄旭坤|31岁,商科博士入职双非院校3个月离职 2012年高考结束,由于我偏科有点严重,成绩不是太理想,在大陆国内只能上个普通二本院校,当时正赶上留学热潮,我和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申请留学,去海外“镀金”。出国念书,从本科开始,一路念完硕士和博士,花了9年多时间。 和我同届的硕士大概有10多个,但只有我一个继续读博,更多人还是直接就业找工作。读博确实比较耗时间,和硕士毕业直接工作相比可能会差四、五年的工作经验,假设一年可以攒个5万块到10万块,相当于和别人差出去几十万的收入,而且读博还有不小的花费。 我选择读博是因为自己基本上确定未来想要在大学任教职,不需要进入企业卷“996”,时间比较自由。至少在北美这边,要成为大学教职,博士是基本的学历门槛。我申请的是本校的博士,这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已经有几年招不到博士生了。我没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研究性论文,类似我这样的硕士生一般不应该直接读博,需要再读一个硕士,或者至少有一段科研经历。按理来说,学校应该把我淘汰掉,但我申请的时候,学校很愿意培养我,给了我半奖。读博期间,我还做学生助理,有工资,四年下来基本上没花什么钱,所以没有太多经济上的担忧。 2022年夏天,我作为商科管理学方向博士毕业,一开始并不是很坚定想回国教书,也在同学间听说了大陆国内教职就业环境可能很严峻,但我一个人在外面真的待得太久了,对家人有种情感上的缺失,很想回到家乡附近工作。我投了20来份简历,只陆续收到五六个录取通知。在一本学校眼里,我的论文发表不够,他们要求至少有发表SSCI等级期刊的论文,我手里只有一篇ESCI的论文,在大陆国内被称为“没有级别”,他们觉得我不够格。我收到的录取通知主要是大专以及民办学校,不是学校层次水平有点差,就是工资待遇太低,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工作。 在北美这边读了快10年的书,最终只能去大陆国内民办学校或者大专教书,心里多少有些不甘心。直到2023年年初,一家东南沿海地区的双非院校向我发出邀请,担任讲师,没有“非升即走”直接给编制,还有12万元的安家费,申报课题大约有10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买房的话还有住房补贴,平均每个月薪资七千多块,坐两个小时的高铁就能到家。待遇和距离都还能接受。 刚一入职,我发现这里面的工作和我预想的真的有很大出入。首先是专业上的不匹配,虽然都是管理学大类,但细分领域有不小区别,我的方向是服务与款待业管理(注:是以饭店、旅游及餐饮等行业为核心,涵盖服务行业管理与运营的综合性学科),但学校给我安排到电子商务专业,这其实很牵强,而且需要我讲授的课程,我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短期还能应付几节课,但是长期真的难以推进下去。也不单是我,整个电子商务专业下的师资都很混乱,计算机和农林经济专业出身的老师在同一个专业里授课。说实话,我们彼此都看不懂对方的论文。即便想搭团队做项目,也不知道该怎么合作,大家像是临时搭起来的“草台班子”。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正值学校要申请博士点,这对持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也有要求,他们这几年陆续招了大约10个在东南亚以及韩国读书回国的博士,学校都很一般。我博士毕业的院校至少是在北美排得上名次的研究性大学,心里会有很明显的落差。看到这些情况,我想过直接躺平,在这边安家,做个普通的教书匠算了。但学校大约在我入职两个月后,找我谈话,想培养我做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 担任教研室主任要负责大大小小的杂事,专业里1000多名学生的课程安排,毕业论文甚至就业,都是要操心的事,我刚刚博士毕业而已,没有经验,而且突然多出这些额外的活,也没有付更多的工资,这些安排都很不合理。培养学生,上课教书也没有成就感。我给物流专业硕士代课管理定量分析,他们学的是经济学定量,这我完全没接触过,只能用我自己专业学的社会科学定量分析、心理测量教课,我的课件都是英文的,学生也反映语言理解上有困难。那阵子工作真的很煎熬,整天心情都很烦躁。我是2023年3月份入职,5月份已经产生了要跑路的念头,最后还是坚持把这个学期的工作做完才离职。 |
|
|
|
![]() |
![]() |
普京下了道铁令,彻底定下乌克兰的结局? |
![]() |
藏不住了!俄乌战场试出了朝鲜真实力 |
![]() |
中国或研发420吨级的运输机,技术指标逆天 |
![]() |
西方军事专家被歼-50的设计所震撼 |
![]() |
东风61导弹,为何是唯一实战型氢弹? |
![]() |
普京下了道铁令,彻底定下乌克兰的结局? |
![]() |
藏不住了!俄乌战场试出了朝鲜真实力 |
![]() |
中国或研发420吨级的运输机,技术指标逆天 |
![]() |
西方军事专家被歼-50的设计所震撼 |
![]() |
东风61导弹,为何是唯一实战型氢弹? |
![]() |
朝鲜大阅兵,为什么专门选在深夜? |
![]() |
朝鲜阅兵,中方的访朝阵容远超预料 |
![]() |
中国卫星升空3小时 直拍俄罗斯腹地重镇 |
![]() |
卫星图像曝光 中国进入“准作战状态” |
![]() |
解放军诡秘新技术曝光 1架外国侦察机受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