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中国卫星升空3小时 直拍俄罗斯腹地重镇
www.wforum.com | 2025-10-12 17:06:47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0月11日上午10时许,中国“引力一号”运载火箭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将“江苏地质号”遥感卫星成功送入轨道。这颗卫星,亦名“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归属于中国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主导建设的商业遥感星座体系。

按一般节奏,遥感卫星的图像解译、数据回传及地面处理往往需要数十小时,但这次,中国仅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当天13时许,地面便接收到首批高清遥感图像,且公开发布。成像区域,则并非国内项目用地,也非热点冲突区域,而是——俄罗斯克麦罗沃州。

当外界还在惊叹于“卫星高清照片之快”时,真正的关注点却在悄然转移:为何首图瞄准俄罗斯?

中国遥感产业的技术跃迁

表面上看,“江苏地质号”的成像参数仍在可解释范围内:分辨率0.5米、成像幅宽150公里。这一技术水准虽然未及美军KH系列卫星的极限性能,但在民用级别中堪称顶尖。

真正构成能力跃迁的,是其部署速度与数据传输能力。此次“发射—成像—出图”全程用时不满3小时,远超传统商业遥感卫星动辄一日以上的处理周期。其背后是高轨姿控设计、任务调度算法、链路带宽调配和地面站网络优化等多个环节协同。

这不仅意味着一颗卫星可以“快拍快传”,更表明中国的遥感能力已从“看得清”走向“看得快”。而当这种“快”与高密度组网结合,其结果是——全球任一点位,每15分钟可被重复成像一次。这已超出传统遥感定义,更接近于一种战略级地球监控网络的雏形。

而当这种能力无需军方出面、亦无需特别声明,仅由一家商业公司运作并公开图像时,关于遥感“主权”“管辖”“用途”的讨论,已经开始偏离原有轨道。

“江苏地质号”首图覆盖的俄罗斯克麦罗沃州,是联邦重工业核心区域之一。这里不仅是西伯利亚煤炭中心,也是俄内陆铁路枢纽地带,蕴藏能源、交通与战略意义于一体。

在没有公开预告、也无国际通告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遥感公司优先拍摄该地,并将图像公开发布——这一操作虽然合规,却不寻常。

在俄乌冲突持续、北约与俄罗斯对峙格局日益升级的背景下,这类高清图像可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分析、军事动员轨迹判断,甚至辅助第三方推演俄乌战场。而公开发布图像,更意味着这些数据已成为全球用户可接触的信息资源。

图片

美国有Maxar,中国有“吉星”

若对比全球遥感产业格局,美国早已将民商遥感产业化成熟运作。Maxar、Planet Labs等企业不但承担军用图像采集任务,还可将图像出售给情报机构、科研单位或媒体平台。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正是这些公司提供的图像构建了西方对俄军事动态的“遥感监控网”。

中国选择的路径则有所不同。“吉林一号”星座由地方科技企业主导组网,起步于资源开发与地理服务,如今却以极快速度构建了全球覆盖图谱。与美企不同的是,中国遥感星座并未公开军方合作,也不涉及情报分销机制,但却拥有类似功能集群:高分、高频、高覆盖,且可对外公开图像。

俄罗斯目前在遥感领域的对比则更为明显。其“Persona”与“Bars-M”系列侦察卫星受限于资金与制造瓶颈,成像频率低、分辨率局限,且无法快速迭代星座规模。克麦罗沃被“吉星”拍下,却无法通过俄方设备快速反拍,这种“遥感逆差”无疑是一种权力落差。

当中国逐步具备这种“图像覆盖他国—数据外溢全球”的能力,其遥感产业已不再只是服务经济建设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国家间博弈的资源配置基础。这种变化,虽未高调宣扬,却已显现其外交与技术双重边界。

遥感卫星背后的“地球主权”争议

过去,遥感数据与电信、互联网、GPS一样,被视为“中立技术”,但当一国可以无需告知便获取他国关键地理信息,并公开发布,这种“中立”正在迅速崩塌。

“江苏地质号”的表现是一次极致的能力演示:既展示了高端制造、快速部署、全球响应的技术体系,也测试了商业化遥感与主权议题之间的灰色地带。尤其是在数据成为新资源、图像成为战略资产的时代,谁控制了遥感频率与分发渠道,谁便掌握了对外讲述“地球图景”的能力。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最强侧卫在东方!俄罗斯终于心服口服
菲律宾最怕 第二个美济礁浮出水面?
普京下了道铁令,彻底定下乌克兰的结局?
5架F-35行踪被锁定 中国装备或再次立功?
中国或研发420吨级的运输机,技术指标逆天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最强侧卫在东方!俄罗斯终于心服口服
菲律宾最怕 第二个美济礁浮出水面?
普京下了道铁令,彻底定下乌克兰的结局?
5架F-35行踪被锁定 中国装备或再次立功?
中国或研发420吨级的运输机,技术指标逆天
朝鲜阅兵,中方的访朝阵容远超预料
朝鲜大阅兵,为什么专门选在深夜?
真要出口?“沙特涂装”歼-20惊鸿一瞥
东风61导弹,为何是唯一实战型氢弹?
俄军“老六”单兵突击 :一个人撂倒6名乌军
热门专题
1中印冲突2天安门阅兵3中国航母
4神舟航天5南海仲裁6南海局势
7两会8中国陆军9中国海军
10中国空军11军事文学12核武二炮
13中国军工14军史钩沉15惩越战场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