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www.wforum.com | 2025-10-13 14:52:31  不相及研究所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去过贵阳的人,都有机会迷失在贵阳的地下。

在这座城市,地上是山路十八弯,地下是人生九连拐。只要你胆敢下去,就得做好今天可能出不来的心理准备。

当地人早已学会语重心长地提醒外地游客:“你可以记不住110,但你一定要记住122。”

“打不通交警热线的话,就加个区号—0851。”

贵阳人对地下的敬畏,不亚于渔民对海。

坊间流传的故事比酸汤粉还多,有人从火车站钻进通道,打算过条马路,结果出来的时候天都黑了,还以为遇到了鬼打墙。

“喷水池地下通道,据说好多人都在这栽过。”

“到了新华路地下通道,荔星名店那里,你不要简单觉得就是个环岛,它地下通道一节一节的,下去上来,下去上来,上回我们7个人走丢了5个。”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有人半夜下去买个宵夜,第二天中午才蹿出来,看见太阳那一刻,泪流满面;还有人组队“探洞”,两小时后所有人一起打车回到原点。

这里的人不相信磁场、重力、引力波或黄赤夹角,他们把经验写在纸上,出门揣进兜里,比如你要走小十字地下通道,必须在心里给通道按逆时针编上号。

“下去之前数清楚自己是第几个出口,切记,下去后不要相信自己的方向感,贴墙走。”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据说贵阳交警每年接到的迷路求助里,地下通道要占一半。

外地人迷路情有可原,但连贵阳本地人也常常在地下翻车。

“别看我在这儿长大,我还是会走丢。”一位在喷水池上班的小姐姐,每次午休去买杯奶茶,都得开着微信定位共享给朋友,“要是超过20分钟没回来,就来地下捞我。”

“你随便把一张喷水池的航拍图丢到社交网络,算法都会自动提示你,贸然前往有安全隐患。”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在贵阳,出门最好时刻打开微信的位置共享,这不是安全措施,是生活必需。

曾有当地人出门买包子,平时步数1215步,若发现超过1250步,十有八九是迷路了。

于是你经常能看到一群人举着手机在地下自转,贵阳的地下让导航系统都缴械投降,它和重庆构成了平行空间的一体两面,甚至一些地下通道的攻略,比手机屏幕还长。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可能也只有去过贵阳,才能对“咫尺天涯”有刻骨铭心的全新感悟。

“上次跟着导航走,酒店就在面前但就是过不去,走了一公里下3个地下通道才回酒店。”

“公交错过一辆等很久,路边全是围栏,终点就在对面,但就是没有斑马线。”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地图明明显示“向左走50米”,但地下没有信号,GPS在山体里打滑,许多游客被迫进入野生导航模式:闻味道、听声音、看人流。

“闻到酸汤味说明出口不远了;听见二胡声就是到人民广场;看见糖画摊,说明你又走回原点。”

还有本地大妈自创口诀:“下去先往左,转弯朝顺手,见灯往亮处,见店就别走。”这套口口相传的地下玄学,比摸金校尉们准多了。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如此通透的生存智慧,贵阳的地下连灵异故事都听着合理。

有人说半夜走通道,总能看到有个陌生人探出头看你一眼,又默默缩回去,然后低声嘟囔:“又走错了……”

在贵阳,游客和当地人交流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回到地面,就像雨后的孢子在泥土中相互交流关于人间的彩虹。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如果说北上广的地下通道是冷冰冰的过渡空间,那么贵阳的地下则是一座活生生的第二城市。

刚下去的那一刻,你以为只是过个马路,结果一转弯,数个出口像考试多选题一样扑面而来,甲出口、乙出口、丙出口,随便选一个都能决定你今晚能不能回家。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大营坡地下通道最出名,有八个出入口,形似变体“工”字,支线密布,还相互交织,一棵长满根须的榕树,人就是树干上踟蹰的蚂蚁。

经历过一次的北京游客说,就算最认路的西直门大爷来了,也得带指南针和干粮。

但贵阳人早已接受这一切,他们的态度,是一种天生的地理佛系,迷路,无外乎是多一点时间抵达终点,每个人从小就学会了延迟满足,“慢下来,我的朋友。”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贵阳的地面有山水,地下有江湖。

走过的人都懂,在别的地方,地下只是过渡;在贵阳,地下才是生活。方向复杂只是其一,这里的生活密度惊人,热气腾腾、四溢的香味也十分复杂。

酸汤粉、肠旺面、丝娃娃、洋芋粑粑,每条通道都像在暗中举办一场地下美食节。

曾有外地老饕总结:“在贵阳地下随机走三条路,80%概率能撞见好吃的;剩下20%,只是你没嗅对味。”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有家酸汤鱼店,老板娘二十年没涨价,排队的队伍能绕地下通道一圈。另一条通道藏着糖画老匠人,能一口气画出半米长的龙,游客看呆了,以为误入非遗展。

贵阳人的迷路,已经内化成某种形而上的生活方式,迷路只是一种副作用,找到生活才是母题。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街头艺人常年在地下通道驻唱,吉他、二胡、萨克斯轮番上阵,唱得比地上酒吧还带感。

“有的时候,你都怀疑,那就是个酒吧。”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修手机的、配钥匙的、改裤脚的、剪头发的,全都扎堆在通道口。十几块钱剪个头发,二十块换个膜,还能顺带泡杯茶,一切消费都是平民价位,比家门口还亲切。

“在地下走一圈,不仅吃饱喝足,还能换造型、修好手机,如果不是迷路了,我真不想回家。”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这些店铺构成了贵阳最接地气的商业生态,没有连锁品牌、没有中产滤镜,只有生活。

地下,成了地下城,城市的胃,人们的避风港。

夏天,它凉爽得像个天然空调,冬天,它温暖得能蒸出雾气,到了雨天,这些蜿蜒的地下通道是全城的分洪道,贵阳的雨来得快,人们还没撑伞就一窝蜂钻进地下。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没人细数过到底有多少条地下通道,人们只知道它很密集,很接地气。

贵阳是一座被山环抱的城市,道路高低起伏、坡多弯急。市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仅为6.1公里/平方公里,低于国家规范8公里/平方公里,地理条件限制,修天桥难度太大,修地铁又太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规划者想出最现实的办法:挖通道。

最早的通道只是为了分流人车,后来越修越多、越修越复杂,几十年下来,竟长成了今天这张地下蛛网。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据不完全统计,贵阳市中心区域的地下通道数量已经超过了100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5倍,有些路段地上一个红绿灯,地下能钻出四个出口。

这是一种特殊且无奈的山城显学,节省空间,避雨避车流,天然凉爽。

然而,这种工程也带来副作用,太多的通道叠加在一起,就像量子态,你不知道存在于哪个时空,方向感崩塌,连导航系统都迷糊。于是,当地交警不得不每天想方设法救人。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他们在通道口装上了导向图、电子屏、语音播报系统,甚至还有志愿者在出口处帮游客指北。

但问题是,出口太多了,指路员自己偶尔也会迷路。

于是官方改用土办法,在墙上贴上“你在这里”的大红点,隔几十米再来一个。结果还是有人留言吐槽:“谢谢你们的努力,但我不知道‘这里’在哪里啊。”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久而久之,贵阳人对这种混乱产生了独特的情感。

他们发现,在地面上,路是直的,时间也是直的;在地下,方向乱了,但生活反而多了几分自由。

有当地人说:“地上走人,地下走生活。”

甚至有人第一次约会都选在地下奶茶店,一来不怕天气,二来就算分手,也能迷失在人海,从此天各一方,这世间最远的距离,莫不是你在林城东路西,而我在长岭北路北。

贵阳地下通道,仙人来了都没办法指路

在北上广,城市追求高效、笔直、可计算,而贵阳,却允许你迷路、拐弯、遇见偶然。

有人说贵阳地下是城市光鲜亮丽的副本,但或许那才是真实的贵阳。

当人们在CBD的玻璃幕墙里被时间挤压得透不过气,贵阳的地下,反而让人能够自由呼吸。

你不知道哪条通道能带你见到阳光,也不知道哪家脆哨粉店的老板今天心情好,会多放一勺木姜子辣椒,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好好活着,这可能是贵阳给人类最大的启迪。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普京下了道铁令,彻底定下乌克兰的结局?
中国或研发420吨级的运输机,技术指标逆天
藏不住了!俄乌战场试出了朝鲜真实力
西方军事专家被歼-50的设计所震撼
东风61导弹,为何是唯一实战型氢弹?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普京下了道铁令,彻底定下乌克兰的结局?
中国或研发420吨级的运输机,技术指标逆天
藏不住了!俄乌战场试出了朝鲜真实力
西方军事专家被歼-50的设计所震撼
东风61导弹,为何是唯一实战型氢弹?
朝鲜大阅兵,为什么专门选在深夜?
朝鲜阅兵,中方的访朝阵容远超预料
中国卫星升空3小时 直拍俄罗斯腹地重镇
卫星图像曝光 中国进入“准作战状态”
解放军诡秘新技术曝光 1架外国侦察机受骗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