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有些人被枪杀”正常!说完,他被枪杀
www.wforum.com | 2025-09-12 23:44:49  南风窗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拥枪者在表达持枪权利时,中枪身亡——9月10日发生在美国的这一幕,令全世界震惊。

“每年有些枪杀死亡案例是不能避免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享有上帝赋予的第二修正案权利。”

说出这话的人,名叫查理·科克,31岁的右翼网红,也是“美国转折点”组织发起人,更是川普核心圈子的活跃成员。9月10日,犹他州一所大学的公开演说现场,在众目睽睽之下,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脖子,最终导致他不治身亡。

现场相关照片和视频显示,科克身穿白色短袖文化衫和黑色长裤,拿着麦克风,坐在写着“美国复兴”的遮阳帐篷下,在犹他谷大学校园的露天广场上跟大量观众进行互动。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科克是在回答学生提出的关于“变性人遭大规模枪击事件”时,遭到了致命的枪击。

被枪杀后,科克那番话,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也让整个事件有了新的意味。

原本,这是柯克今年秋季“美国复兴”巡回演讲的第一站。口才出众的他,会向自由派学生发起挑战,然后把他们驳得体无完肤,引得观众一片叫好。

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使命。2012年奥巴马连任后,18岁的他,成立了非营利组织“美国转折点”,目的是在年轻学生中推销保守派价值观,如今在超过850所大学设有分会。如此耀眼的成绩,自然引得川普的关注。今年1月,他被邀请出席总统就职典礼,并成为白宫常客。

科克被认为是美国年青一代保守派明星,多年来一直反对美国校园的进步主义文化,并为川普在青年群体拉票助选。这次的“美国复兴”巡回演讲,也试图争取更多年轻选民来支持共和党阵营。在事发后,作为盟友的川普下令全国下半旗,为这位充满争议的网红哀悼。

在生前,科克一直捍卫持枪权,如今自己却成为了枪下亡魂。可以说,31岁就失去生命的政治网红,是美国左右两极激化的化身,也是最终却被激流反噬的受害人。

01

“网络狂欢”

失去盟友的川普发表多条推文,指责“极左话术”直接害死了“懂得美国年轻人的心”的科克。一场相互指责的网络狂欢,又开始了。

科克被枪杀后,前总统奥巴马、拜登和前副总统哈里斯等美国政坛多名头面人物发布推文,谴责政治暴力事件。义正词严的表态,掩不住评论区大量幸灾乐祸,谩骂甚至威胁的留言。一些真实身份不明确的右翼政治账号,更加借助枪击事件推波助澜:

“这已经是战斗的开始了。”

“民主党对此事负全责。”

“左翼人士在弹冠相庆。”

要是科克还活着的话,也许他自己本人对这种话风会感到格外熟悉。

民主党左翼博主则反唇相讥,段子一个接一个:

“既然科克没有对乔治·弗洛伊德(2020年5月25日被警察跪杀的黑人)表示歉意,我们也没必要对科克表示歉意。”

“科克:枪击暴力是可以接受的。科克:快去弄个枪伤吧!结果:第二修正案终于发挥威力了。”

擅长模仿川普铁杆粉阴谋论的一些网红,则用阴谋论反向讥讽。账号名为“Common Sense”的博主这样说:“科克的惨死事件,可以说一石二鸟:第一,爱泼斯坦案件的新闻不了了之;第二,川普铁杆粉可以对自由派宣告内战开始了。”

此话的背景是:科克枪杀案事发前一天,众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公布了新一批跟爱泼斯坦相关的文件,其中就包含了一封川普在2003年写给爱泼斯坦的50岁生日祝贺信,上面还有笔迹跟川普在各项法令上签字极其相似的签名。

一时间,这则新闻铺天盖地淹没了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结果第二天就发生了枪击案。

名为“Cooper”博主质疑:“为什么是川普首先发布他(科克)的死讯呢?”下面有回应说:“这就是计划的一部分。”

同样是在社交媒体上宣称“战斗”,同样是通过各种巧合打造出的真真假假阴谋论事件,左右翼的针锋相对,用的是一样同样的配方。

这股左右翼话风越来越接近的大潮流中,科克在过去一直是推波助澜的角色。用“敌人”来形容对手,用“战斗”来形容自己阵营的所作所为,还有摆出的各种你死我活的姿态,这些话术,科克多年来用得炉火纯青。

讲到近年来美国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各种网络暴论,少不了科克的“贡献”。曾经鼓吹“美国儿童应该现场观看一次公开处决”,科克的诸多言行,很难让人想象这是一个在面对对手遭厄运时会表达任何同情心的人。如今,这位美式政治暴力养蛊术的操盘手,被反噬了。

02

新的政治暴力周期

科克被枪杀事件,是美国近年来针对名人的刺杀事件清单上最新的血腥案例。

在2024年12月4日,27岁来自中产家庭的美国年轻人路易吉·曼乔尼在纽约街头射杀了保险业巨头联合健康集团的CEO。

就在科克遇刺前14个月,当时还是总统候选人的川普在集会上被子弹打中。

在美国各个联邦州的本地政坛,血腥刺杀事件也频频发生。在今年6月,明尼苏达州民主党州众议员梅丽莎·霍特曼(Melissa Hortman)在家中遇害。她的党内同事、州参议员约翰·霍夫曼(John Hoffman)也在附近遭到枪击,凶手被指是同一人所为。

路透社总结,从2021年1月6日国会山冲击事件到去年10月期间,美国政治暴力事件频率激增,共发生了300多宗。曾经给政客提供安保服务的FBI前特工波比·查孔警告,政客和政治活跃分子,“最好不要在露天空旷场所发表演讲”。特别是周围有建筑物能够居高临下看到讲台的地方,也是凶手绝佳的猎杀场所了。

美国步入新一轮政治暴力周期,已经成为事实。60多年前在越战爆发后,美国政坛曾经见证过一轮腥风血雨。从肯尼迪总统到他的弟弟,再到美国黑人民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和马尔金·X相继饮弹身亡,夹杂着左右翼的撕裂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是美国那个年代的不堪印记。

外事不顺,内事撕裂。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的岁月里,政治谋杀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今,面对中东和东欧局势的泥潭,美国再次在外事上裹足不前,左右双方的仇恨和对立再次升温。

去年10月,约翰·霍普斯金大学一份民调显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支持者中,有一半认为对方阵营是“本质上邪恶的敌人”,而不是持政见不同的同胞选民。有23%的美国受访者认为,美国已经走上错误的道路,而“爱国者”们诉诸于暴力去“修正”美国前进的道路,是合理的。

在互联网时代,新一轮政治暴力周期又有了新的面貌。一边是政坛子弹横飞,另一边则是民意围绕事件发生严重撕裂。在事件本身,“凶手”和“受害人”不再是一面倒地收获谴责或者同情。相反,行凶者和受害人,很快就变成了社交媒体平台上又一个表情包的主角,和大量梗的灵感来源。

在社交媒体上,曼乔尼作为凶手,被“洗刷”成为了为民除害的“好汉”。甚至在时装网购平台上,曼乔尼的样子被AI改装成为试衣模特。

政治暴力事件,成为了各方通过互联网平台消费的热点。侥幸逃过一死的川普,马上用自己满脸染血挥拳指向天空的照片当作竞选利器。当时,不少美国分析人士认为,这张血腥又极具煽动力的照片,预示着川普时代一个不祥的暗流:暴力。

川普侥幸生还了,还消费了一波自己流出来的血。但是,子弹还是打到了他自己阵营的盟友身上。正如科克自己所言,在枪击案中中枪死亡,对于第二修正案来说是必然,也是“不幸的”。不幸的科克,自己成了新一轮社交媒体狂欢的消费来源。

“我忍受不了‘同理心’(empathy)这词。其实,‘同理心’是被捏造的,而且是造成太多破坏的新世纪风格词汇。”说出这话的科克,当时是否冥冥中预感到自己有朝一日终局如此?

03

冷漠的美国人

让小学生“现场观看公开处决”,把“同理心”视为毒物,把白人群体以外的有色群体视为“内部敌人”,异军突起的科克,背后象征了美国过去十多年来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在崛起。

佛罗里达州专栏作家Dianne Roberts用“mean girls”(尖酸刻薄的女孩)来形容当下美国的不少政客。所谓的“mean girl”,并不一定是指“女孩”,而是指那种尖酸刻薄,而且针对对方个人先天弱点和年龄,甚至外表,炮制各种人身攻击笑话,或者给对方打标签的人。

在过去的英美政坛,相互称呼对方是“撒谎的人”(liar),已经是非常出格的攻击。如今,这种说辞,都成隔靴搔痒了。就连共和党民粹右翼内部,相互贬损也毫不留情。属于深红MAGA阵营的乔治亚州众议员马杰里·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曾经把同党科罗拉多州众议员劳伦·奥帕尔·博伯特(Lauren Opal Boebert)称作“小贱人”。

在川普政府内部,财政部长贝桑特和总统经济顾问之间挥拳相向,相互骂娘的现象,也多见于报端。

这种尖酸刻薄的行径,背后也凸显出美国精神内核的新蜕变。在过去,标榜以启蒙运动理念建国的美国,自认为是遵循“自由,平等,博爱”三个理念,塑造了“一场伟大的政治实验”。

但是,这三个并列摆在一起却暗自相互抗衡的概念,有着某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今的美国,是富豪和寡头们高度垄断社会和国家资源的时代。他们把整个天平倒向创造财富和实现个人野心的“自由”时,“平等”和“博爱”的比重,也就会变少。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下,一部分人实现了“自由”,那就意味着以另一部分人的“自由”为代价,留下来的,便是这样一个社会:高度原子化,传统社会组织被完全打散,个体之间相互戒备和仇视。

美国温和保守派作家David Brooks说:“我们(美国)生活在一个不再教导人们如何以善意和体贴对待他人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已经变成一个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放纵自私自利的社会。”

Brooks认为,美国人变得越来越尖酸刻薄,应归咎于道德教育的沦丧。

他借助政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1955年的遭遇,试图回溯崩坏的起点。当时,李普曼出版了名为《公共哲学论文集》的著作,他写道:“如果‘善’‘正义’‘真理’仅仅是个人‘选择’和‘发明’的东西,那么我们就脱离了文明的传统。”这遭到了历史学家小阿瑟·M·施莱辛格等建制派人士的猛烈抨击,Brooks说:“美国文化的道德沦丧已然拉开帷幕。”

事实上,Brooks所怀缅的年代,是“平等”“博爱”和“自由”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年代,但如今,川普和马斯克等豪强和寡头们,希望以极其不对等的地位和财富实力实现个人野心,“博爱”和“平等”的重新回归,已变得遥遥无期。

对不同种族和宗教背景的人产生仇视,对身体患有残疾的弱者抱有冷酷嘲讽态度,也就成为了常态。可见,在这个大时代的压迫下,相互看不上眼又损人不断的美国人,还是会依然我行我素。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在黄岩岛的“阳谋” 菲律宾甘拜下风
中国战略核力量 距世界一流还差多远?
从未见过!4款中国神秘新步枪意外曝光
武德充沛!搭载24枚垂发的德国装甲运兵车
49架一次歼灭!美军电磁脉冲秒杀无人机群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在黄岩岛的“阳谋” 菲律宾甘拜下风
中国战略核力量 距世界一流还差多远?
从未见过!4款中国神秘新步枪意外曝光
武德充沛!搭载24枚垂发的德国装甲运兵车
49架一次歼灭!美军电磁脉冲秒杀无人机群
一场“乌龙”?波兰误以为俄罗斯发动侵略
仁爱礁防线被突破?菲军方宣布补给成功
福建舰又出门了 马上正式入役?
15架战机扑空 以军最想杀的人“漏网”了
中国福建舰南下,由现代级和052C护航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