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从北漂到移居加拿大:八年工作生活对比
www.wforum.com | 2025-09-04 09:08:33  裙裙的一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每天都是同一条地铁线,同样的换乘站,同样的步行路线。途经的站名,早已倒背如流。

又是一个工作日,刚踏进地铁,一股混杂着汗味、油脂味和闷热空调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还好,今天车厢不算拥挤。我照例站在连接处,戴上耳机,音乐瞬间把嘈杂隔绝开来。闭上眼,倚着车厢壁,车厢的颠簸与人群的触碰不断提醒我,自己仍置身其中。

这是我七年前,在北京地铁上写下的一段文字。如今再读,感慨万千。

在那之后,我的人生像一趟不断转向的列车:北漂两年,杭漂半年,如今“加漂”已是第七个年头。三段经历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能从衣、食、住、行,到工作、生活、社交,去体会不同城市、不同国家所塑造的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无法同时生活在两个地方,做一场真正公平的对照实验。而且随着年岁增长、阅历累积,我发现自己对待同样的事物,态度正在悄然变化。心境比从前更平和,也更愿意去理解差异背后的原因。

工作加班常态 - 北京

在北京,无论是科技公司、初创企业还是投资机构,合同上写着朝九晚六、周末双休,但现实中“加班”几乎是职场的默认常态。印象最深的是有位领导,总喜欢在下班时间一小时后开会,一开就是两三个小时,从七点到十点。当时我从公司到家单程需要一小时四十分钟,到家洗漱完倒头就睡。

对于加班,大家似乎也习以为常。甚至为了“加班福利”而加班:晚餐免费,打车报销。于是,周一到周五=早九点到晚九点在公司,而“家”,确切地说是“出租屋”,只用来睡觉。即便是周末,微信或钉钉消息也常常打断暂时的工作逃离。

对我这样喜欢提前规划的人来说,这种随时可能被打乱节奏的不确定性让我极其痛苦。我一度以为这是个别公司的问题,换了两次工作后才发现,这其实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加班时间”被等同于“敬业”“努力”,与绩效考核挂钩,效率与产出反倒退居其次。

每到下班时刻,即使手上的工作早已完成,也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拎包离开的人。大家都在等待别人先走。在大多数人都加班的环境下,如果只有自己不加班,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明明没有做错,却凭空多了负罪感和压力感。

权力与尊重 - 杭州

为了逃离加班,我后来去了杭州的一家国企。节奏确实轻松不少:朝九晚六,中午还有两个小时的午休。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不适应——权力结构下的不平等。

部门领导似乎把“职位”同于“权力”。在那样的体制氛围里,沟通也缺乏平等感。甚至连团建活动,也常常演变成领导的“训话大会”。

平等与信任 - 加拿大

而在加拿大,职场体验截然不同。因为疫情,很多公司实行居家办公,这一习惯延续至今。周一至周五,九点到五点,中午休息一小时,通勤时间几乎归零,我第一次拥有了充裕的自由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管理者并不是“领导”,而更像是“支持者”,毕竟大家都是资本主义打工人。在左派思潮长期浸润的环境里,“人人平等”早已是文化信仰。遇到问题时,我不再独自承担,而是会第一时间向上一级求助,因为这是他们职责的一部分。

记得有一次,我下班后突然有个小想法,便登录公司电脑记录,结果在线上碰见了部门老大。他很严肃地告诉我:没有任何工作重要到值得你加班到这么晚。这让我震惊——在这里,加班是在破坏规则,造成内卷,所以大家都在维护规则。

在这,我真正感受到“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这种可持续的平衡感,让我不知不觉在这家公司待了四年多,甚至会想:也许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直做到退休也未尝不可。

厌班情绪 - 共同困境

然而,即便工作时间变短、工作压力更小,“厌班情绪”依旧存在。

七年前的自己,绝不会想象不用加班、早九晚五、居家办公、年假二十天的日子会成为现实。那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神仙生活”。但人的适应能力很强,就像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到的“享乐适应”:我们以为住进豪宅就会幸福,但那种兴奋感往往只持续一个月,之后就会变成习以为常。

所以,即便如今的我,似乎比七年前过得更轻松、更幸福,但周一清晨的痛苦程度,与当年的自己并无二致。我仍然不喜欢上班。

也许,这才是全世界“打工人”共同的困境。

国内的不喜欢,是源于被加班文化绑架,个人时间被无情侵蚀;而在加拿大的不喜欢,则来自于工作的本质——再平等、再宽松,它依旧是一种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由内而外的热爱。

也许,任何事情变成不得不做之后,都会让人厌烦。

生活住房条件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北京与多伦多的房价都居高不下,但居住体验却不同。

在北京时,我租的第一个房子月租3500元,只有一扇小窗户,确切地说是半扇窗户,光线昏暗,冬天阴冷,夏天闷热。那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住进一间有大窗户、能晒到阳光的房间。

从北漂到移居加拿大:八年工作生活对比

北漂时住过的出租屋

后来因为工作变动,又搬进了一个12平米的单间,4200元一个月,与三户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吸引我的唯一理由是:它有两扇窗。可窗外只是对面的楼,毫无景色。

而北京春天的沙尘暴让我印象深刻——屋外昏黄,屋内闷热,令人窒息,想逃离那里的心在那时那刻变得无比强烈。

从北漂到移居加拿大:八年工作生活对比

春天沙尘暴时窗外的天空

也许正是因为居住条件差,办公室反而成了更舒服的地方。难怪那么多人宁可加班,至少可以待在空调和明亮灯光下。那时我和小裴周末根本不愿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每到周末或假期总要出门透透气:逛商场、看展览,旅游,甚至只是随便闲逛,也好过在逼仄的房间里煎熬。

刚来加拿大时,我租下了一套月租2000加币的现代化公寓,住在44楼,落地窗,大阳台,整座多伦多的夜景尽收眼底。洗碗机、烤箱、烘干机应有尽有。搬进去的第一晚,我们没有床,只能睡在地板上,却依然兴奋无比——那是我们住过的最好的房子。

从北漂到移居加拿大:八年工作生活对比

在加拿大租的第一套公寓

后来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直到如今拥有了自己的小联排。虽然不如独立屋宽敞气派,但窗外就是松树林和草坪。夏天,可以在院子里伴着蝉鸣喝茶;冬天,看着雪落在松枝上。与当年北京的出租屋相比,这几乎是天堂。也正因为环境宜人,周末和假期,我们宁愿在家读书、做饭,而不愿旅游或者去嘈杂的商场。

从北漂到移居加拿大:八年工作生活对比

雪后窗外景色

在北京,房子似乎只是我睡觉和存放个人物品的地方;在加拿大,住房则是生活的一部分。

房子不只是栖身之所,也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饮食

要说加拿大相比其他国家最大的优势,我认为是它的多元饮食文化。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这里几乎汇聚了全球的美食。在多伦多市中心的唐人街、北约克的整条华人街区,随处可见中文招牌:粤菜、湘菜、东北菜、陕西菜、川菜,还有遍地的中式连锁品牌。中超里的调味料品种,甚至比我老家的还要齐全。

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宽松,我开始有时间尝试自己下厨。以前从未想过能做的菜肴和糕点,现在都一一尝试。每次成功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远胜于外食或点外卖。

如果哪天“鲍师傅”能在多伦多开分店,那就更完美了。

娱乐

北漂时的我,才23岁,认为娱乐就是看电影,旅游,和朋友聚会,KTV唱歌,逛街购物。因为工作日太过辛苦,周末便一定要出门“犒劳”自己。而所谓犒劳,往往意味着消费。就这样,工作日辛苦打工,节假日用辛苦打工挣的钱补偿自己,每月月底,工资所剩无几。自己仿佛是一个人形干电池,给房东,商场,公司,社会运转充电赋能。

刚到加拿大时,我也延续了这一套娱乐方式。直到工作几年后,我发现自己在工作日也有不少自由时间,便开始尝试寻找真正的兴趣:养花、弹琴、练字、攀岩、网球、力量训练、读书、皮克球。

几年下来,我逐渐明白,娱乐不一定是消费,而是一种沉浸式体验:专注、放松、自我充电。相比在北京时的“补偿式娱乐”,如今的娱乐更接近一种向内的自我探索和生活方式。

社交

八年前,在北京时,大学同学和朋友还常常周末聚会。但随着大家工作忙碌、居住分散,再加上北京的庞大和拥堵,聚会的频率越来越低。再加上我本就不太喜欢待在人群中,搬到加拿大后,反倒没有感到孤独。恰恰相反,我很享受这份安静和自在。

而且,加拿大的文化将家庭关系放在首位。开会再重要,下午三点要去接孩子放学,同事说走就走。周末聚会?临时出差?不好意思,“family commitment”。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社交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

总结与反思

差异本就无处不在,也无所谓绝对的好坏。文化、历史、地理位置,共同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有的人适应A,就有人更适合B。

从北漂到移居加拿大:八年工作生活对比

家门口的天空

对我而言,作为一个内向、喜欢规律与安静、热爱自然的人,加拿大的生活似乎更契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优于”北京。换个身份,答案或许完全不同。如果我是房东,可能更希望在北京,因为租赁需求旺盛;如果我是外卖员,或许会觉得加拿大更好,因为小费文化能带来额外收入。

归根结底,适合与否更多取决于“我是谁”,而非“哪里更好”。当我们放下比较心,去理解差异背后的文化逻辑,或许就能更坦然地面对不同的选择,并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当然,也有例外—— “打工人不想工作”,是宇宙真理。

最后,愿我们都能早日财务自由。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93阅兵最重点不是核武 CNN点名是它
射程覆盖美本土! 北京阅兵这枚大杀器成焦点
“惊雷-1”导弹竟然是.......
天安门城楼 金正恩、习近平对话内容曝光
比B-52大一倍 它会成为空中航母吗?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93阅兵最重点不是核武 CNN点名是它
射程覆盖美本土! 北京阅兵这枚大杀器成焦点
“惊雷-1”导弹竟然是.......
天安门城楼 金正恩、习近平对话内容曝光
比B-52大一倍 它会成为空中航母吗?
美防长想跟中国谈件大事,中方已读不回
93阅兵现东风-61,给世界强烈震撼
快讯!习近平阅兵 温家宝现身 总指挥是他
一夜之间,中国军工已“遥遥领先”
不装了!一口气看完九三大阅兵武器装备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