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认知觉醒是:对一切『祛魅』 | |
www.wforum.com | 2025-09-02 12:04:42 炼己者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一个人从出生到毕业,是一个不断被『赋魅』过程; 而自他踏入社会之后,就又开始了他下半生对一切的逐渐『祛魅』。 『赋魅』是由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语言和现实之间,是一种不精确的对应关系。 譬如当我们说“树”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涵盖了无数种具体的树木(比如松树、橡树、柳树等等),但每种树的形态、特性、生态功能都不同。 语言通过抽象化简化了现实的多样性,它无法完全精确地描述每一棵具体的树。 第二,我们通过语言所描述的现实,很容易出现“以点概面”的情况。 比如你要向别人介绍老张,你往往只会用老张身上的一两个最明显的特质来形容他,譬如:老张很帅,对待小动物非常有爱心。 当我们听到这个描述,就容易把老张想象成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好的人—— 但也许老张还有狐臭,喜欢去幼儿园殴打小孩,曾为了拯救邻居家的火灾导致皮肤大面积烧伤。 真实的人是复杂的,但我们的大脑并不习惯从整体上去完整的接受这个人的形象,而是习惯只用一两个标签贴上去,然后再把这个人彻底的划分为是“好人”或者是“坏人”。 第三,全世界对幼儿的教育,都不会向幼儿描述现实,而是致力于隐藏黑暗面,放大美好的一面。 譬如教科书在讲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会主要去鼓吹航海家的勇气与探索精神,但却完全省略了殖民过程中对原住民的烧杀抢掠。 老师、医生、消防员等这些社会角色,也都会被塑造为牺牲自己、不求回报的为他人奉献的形象,而刻意剔除了医疗事故、暴力执法、霸凌学生等不好的一面。 语言和现实的模糊对应关系,语言标签导致的以点概面,幼儿教育的刻意引导,这三点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小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整个世界就在我们的头脑中变得充满了魅力、神秘、和美好。 然而这种被刻意塑造出来的美好幻觉,只能在校园这种象牙塔中得以维持。 学校是一个与真实的社会隔绝的环境,学生们在这里获取的信息是被预先设定好的,他们在这里也无需为了生存资源而互相斗争,而且他们还在持续的、源源不断的接受给他们的大脑『赋魅』的知识。 但是,你一旦离开了学校这个象牙塔,你经历的事情多了之后,你就不知不觉的完成了对很多东西的“祛魅”,比如说爱情、头衔、物质、朋友关系等等。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觉得特别了不得、特别美好的那些东西,你真的接触多了之后,会发现也无非就是那么回事。 某某名声很大的业内大佬,他竟然会在一些业内基本常识上犯错; 年轻的时候觉得肯定会玩一辈子的发小,某次问你借了钱之后关系就越来越淡了; 你曾疯狂的迷恋某个明星,为他打榜应援,把他当成你的精神寄托,最后你发现一切不过就是包装出来的、他本人其实非常浅薄。 所以人在成年之后,就是一个不断对社会、对自己早年觉得非常完美、非常高大上的概念祛魅的过程。 为什么前阵子特别流行“这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 就是因为短视频拉近了我们和过去那些觉得高不可攀、且现实中又无法接近的人事物的距离,令我们完成了对他们的『祛魅』。 比如爱马仕20W的包成本也就3000块、川普和小泽在媒体面前很没有水平的互怼、号称女版乔布斯搞得估值90亿美元的检测仪项目结果完全是造假。 西方有句谚语,叫“仆从眼中无英雄”; 中国也有句古话,叫“近则不恭”; 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都是,对于不熟悉的人或事物,我们会对其有很多美好的幻想; 而一旦对其过于熟悉,就会发现他也不过就是那么回事。 我这两年还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祛魅,这个祛魅的对象,叫做“圣人”。 人们把释迦牟尼、孔子、耶稣、王阳明之类的人奉为圣人,认为他们说的话就是真理,是非常高深的、有极强内涵的稀世箴言。 但是我们对圣人光环祛魅之后,会发现只有理科有『公理』,在所谓的修身养性、自我成长这种人文社科领域,其实并没有什么是真理。 因为一旦语言脱离了可被检验的现实,那么它就具备了强大的灵活性,总有案例可以证明它是对的、也总有漏洞能够证明它是对错的。 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圣人、普通人、学者、贩夫走卒、建筑工人、华尔街精英等, 当他们在表达一个道理的时候,其实他们核心的理念都是一样的; 只是他们阐述出这些理念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会有所不同。 比如说我们想表达要“勤奋做事”这样一个理念: 孔子的表达方式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一个学者的表达方式是:“做学术研究就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持续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建筑工人的表达方式是:“多干活,才能多挣到钱。” 一个投行精英会这样说:“在华尔街,只有不断努力,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收获成功。” 你看,不同的人,他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核心的理念并没有区别。 区别只在于他表达这句话的方式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注意,大部分时候,我们的感觉不是被内容塑造,而是被这个内容的表达方式塑造。 你看着一个卡通画风,一只大灰狼啊呜一口把小兔子吃了的视频,你会觉得很可爱很萌; 你看着一个写实画风,一只狼狩猎野兔,并把这只兔子生吞活剥的画面,你会感觉特别残忍,不忍直视; 并且,你使用的词语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完全不同,有的词汇让人感觉高级、有的词汇让人感觉低级; 有的词语让人感觉严谨,有的词语则让人感觉混乱。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特别流行用各种“黑话”? 什么闭环、打法、赋能、颗粒度、引爆点、耦合性、复盘之类的, 这些词汇的根本作用只有一个,就是『塑造高级感』。 这些词汇可以让你感觉他们很高端、很专业、身经百战的样子。 那为什么这些词汇能够塑造高级感? 本质上的原因也只有一个,就是因为“陌生”—— 因为这些词汇不常用,所以它才有很多的想象空间,所以它才高级。 而一旦这些词汇被使用的过于频繁,他在你的头脑中就不再陌生,闭环这个词关联的是有口臭的老张,打法这个词联想到的是总监穿了一周没换的上衣,赋能这个词频繁出现在某成功学导师的短视频中,那么这些高级的词汇也就不再高级。 我说要对一切祛魅,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 世界从来都是那个世界,现实也一直都是那个现实,这世上的一切永远都是在按照客观的规律兀自运作,日悬于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没有伟大的山,浩瀚的海,无私的人,高尚的职业。 蜜蜂并不勤劳,狮子并不残忍,狗狗并不忠诚,马奎也并不拙劣。 人的前列腺不会造反,两斤一十三省没担在小阁老的肩上,老十三也不是废太子的一条狗。 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附加的一切形容词和修饰语,都是模糊的、不精确的、夸大或是偏颇的。 伟大的不是山,是我们把伟大的这种意象和感觉赋予在了山上; 高尚的也不是某个职业,是我们为这个职业赋予了高尚的动机; 就像大部分人从医不是为了治病救人,而只是因为这个行业相对还不错; 大部分人当老师也不是为了做辛勤的园丁,而只是因为想获得一个稳定的编制。 我们所要祛除的这个『魅』,本质上是我们的头脑强行给一切客观存在所附加的品质、意象、和评价。 对一切祛魅,其实就是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成见和评判,我们只如实的、不加评判的、不受主观意愿扭曲的去看待一切事物。 当我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对世界、对他人的幻想时,我们就会不断地被这些幻想所戏弄—— 一个人对我们稍好一些时,我们就会认定他是个完全的好人,好像终生都会是我们的好朋友; 当这个人做了什么事令我们不顺心,我们又不自觉的把他打成一个坏人,仿佛终生都不会再和他来往。 放下这些标签,放弃那些幻想,没有完美,没有圣人,没有无私,没有永远。 你只是普通人,我只是普通人,所有人也都只是普通的“人”。 《临济录》中有一段我喜欢了很多年的话,在最后分享给大家: “道流, 尔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 向里向外,逢著便杀!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 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 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 END - 点击下方链接 可报名我超级强的系列课《越来越轻松》 正确的活法,一定是让你越来越轻松的。 |
|
|
|
![]() |
![]() |
邻国领导人找上门,一口气要买12架歼10C |
![]() |
普京接受新华社专访 内容令中共难堪 |
![]() |
资本已入局!亚速营突破俄军防线4公里 |
![]() |
尴尬一幕:习想和她握手,却被“拒绝” |
![]() |
歼15,成就全球现役唯一重型舰载机 |
![]() |
邻国领导人找上门,一口气要买12架歼10C |
![]() |
普京接受新华社专访 内容令中共难堪 |
![]() |
资本已入局!亚速营突破俄军防线4公里 |
![]() |
尴尬一幕:习想和她握手,却被“拒绝” |
![]() |
歼15,成就全球现役唯一重型舰载机 |
![]() |
“老子不玩了”,最后一天公然叫板强制社保 |
![]() |
俄军正在赢得无人机竞赛 怎么做到的? |
![]() |
巴铁联手土耳其自研芯片拒中国 歼35危矣? |
![]() |
仁爱礁对峙,是菲律宾的一场豪赌 |
![]() |
中国暂停制裁 该军工立刻与台湾研制自杀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