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围剿的藤校,真的已经烂透了… | |
www.wforum.com | 2025-08-28 12:17:48 爸爸真棒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最近,川普签署了一项新的行政令,要求大学向联邦政府披露学生有关的录取数据。包括每个人的种族、性别、SAT/ACT成绩、GPA成绩都要提交。 在这项行政令发布前,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已经和政府达成和解, 同意交出历年的招生数据, 并承诺“录取只看成绩” ,以此换回联邦资助。 藤校录取有“猫腻”,早就不是新鲜事。关注美国高等教育的人都清楚,常春藤八校向来和“有钱”“有权”划上等号。 川普上任后,更是频频和藤校过招,毫不掩饰地“找茬”。 他在 2025 年 7 月签署了名为《大美好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的税收与支出大法案,其中一项重点改革就是对顶尖私立大学捐赠基金收益加税。具体措施是:仅针对在校有 3000 名以上缴费学生的私立大学,根据每名学生对应的捐赠基金规模,分档征税: 50 万 – 75 万美元/人:维持现行 1.4%、 75 万 – 200 万美元/人:提高征税到 4%、 超过 200 万美元/人:顶格 8% 这意味着,藤校原本只需缴纳的 1.4% 税率,如今最高可能要付出八倍的代价,不少学校一年将因此损失数亿美元。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MIT、斯坦福这些捐赠基金庞大的顶流名校“受害”首当其冲。 为什么川普政府要对自己也出身的“常春藤阵营”下这么狠的手?在纪录片《Exclusion U》(排斥大学)里,揭露了藤校与财富、权力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藤校内部的不少“黑料”。 看过之后,你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不少普通人会对川普的这次“重锤”举双手叫好,为什么他们越来越讨厌藤校?
在美国,所有纳税人都是藤校的血包,这句话绝非夸张和妄言。与其他公立大学、社区大学相比,最富有的八大藤反而每年都会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最多的拨款。同时,没有公众监督他们资金的流向。 2010年到2015年,八所藤校一共从政府拨款中获得了260亿美元的补助。这比藤校所有本科生带来的学费220亿美元还要多。它们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补助,然后用这些钱去获得知识产权。 如果把藤校看作是州政府,那么这些学校比美国16个州拿到的政府拨款还要多。专家计算过,把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的所有直接和间接补助加起来,按照每名学生计算: 与州立大学相比,比如与哈佛同在麻州的麻萨诸塞州立大学,每名学生获得的政府补助只有2.4万元、社区大学获得的补助按照每名学生计算,只有1万美元。服务于最贫困学生的院校和本身最贫困的院校,反而获得的援助最少。 除了从联邦政府那里要更多补助之外,藤校还有巨大的捐赠资金: ■ 截至 2024–2025 财政年度,八大藤校捐赠基金,单位亿美元 这些钱本可以为高等教育平等做更多贡献,改变很多学生的命运。 但事实是,学校会有一个成文的规定:拿这些钱去进行股票、债券、房地产、私募各种投资,无论这笔投资回报如何,学校只会拿出这笔捐款增长的5%或者更少,来用于教育。 根据预估,到2049年,藤校的捐赠基金将达到1.1万亿美元。设想一个,一所高校,它的捐赠基金只有藤校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支出金额也是5%,而藤校也遵守这样的比率,公平么?以耶鲁大学为例,如果耶鲁大学每年多投入1.3%的捐赠,所有学生的学费都可以被免除了。 更为不公的是,藤校获得的捐赠基金、以及从基金中投资获得的利润,都不会纳税。如果按照法律纳税,算下来,政府相当于给藤校给了100亿美元的补贴。 为什么藤校、私校可以不纳税? 因为过去数百年,这些私校一直将自己定性非盈利机构,在美国非盈利阻止是被政府免税的。直到2017年,民众和两党实在看不下去了,国会才规定,从捐赠基金里收取1.4%的消费税。 在美国,企业税是21%、个税最高是37%,与这些相比,1.4%的税率实在不值一提。 几乎每个藤校都有五年、十年、五十年计划,但这些计划中从来不包括如何使用捐赠基金,而是如何为捐赠基金筹集更多资金。在这些教育机构运行的法则中,第一条就是:现金主宰一切! 这些藤校只把5%左右的收益投入到教育上,那么剩下的丰厚的捐赠基金用它们用来做什么呢?投资!炒股、买房、买土地、私募……这些是普通人能想到的,但藤校投资的触手其实远不止如此。 比如,哈佛用这些捐赠基金在加州购买土地、以确保水权。它们认为未来三十、四十年内水资源会短缺,而这将会成为它们未来丰厚的赚钱工具;此外,学校还会投资私人监狱。耶鲁大学会用捐赠基金投资波多黎各的债务、以及化石燃料、甚至是军工产业。 为了在投资中规避风险、不损害学校名声,这些学校会建立许多空壳公司,定期转移资金,然后聘请专业的基金经理进行投资。 不仅每位纳税人是藤校的“血包”,这些大学所在的城市,更是被剥肤及髓。 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城市,60%的房产是免征税的,而这60%里耶鲁大学拥有大部分房产,不用交房产税,这让剩下40%的业主承受了巨大压力,它们必须承担这座城市100%的税收。 纽黑文的市长算了一笔账,如果耶鲁大学为这些免征税的房产交税,金额是1.5亿美元。耶鲁很“仁慈”,向政府捐赠1400万美元,然后宣称自己为这座城市做了很多。果真是贡献卓越啊! 同样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费城拥有32亿美元的房产,和耶鲁一样,也免房产税。如果要付税,将会给这座城市带来1亿美元的税款。因为抗议游行过多,宾大在2020年史无前例地向费城捐赠了1亿美元——还是分10年付款——用于修建老城区的学校。 教育,本该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但只要翻开藤校们的财务报表,就会发现这些名声卓著的学府,钱到底花在了哪里、他们真正看重的是什么。 学生规模多年几乎不变,但教职员工、管理层和行政人员却在不断扩张。与此同时,那些真正站在讲台上的全职教授并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多被低成本的兼职教师取代。 以耶鲁为例,本科课程里有 30%是由兼职教授承担的,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拿不到任何报酬。 可藤校高层的收入却水涨船高。有人统计,8所藤校里年薪超过 40万美元的管理人员多达 150人,而年薪超过 100万美元的也有 40人。藤校自称自己是“非盈利机构”,为何会养出这么多高薪管理者?
作为家长,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藤校的录取机制。从一直传说中的录取猫腻到2019年媒体曝光的美国大学舞弊案,让我们都相信藤校又另一套录取机制。果真如此? 先说结论:确实如此! 藤校自诞生起,就是美国精英的摇篮——起初几乎完全是 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俱乐部。这个群体出身于英国移民后裔,信奉新教,掌握着美国政商界的核心资源。他们注重家族传承、社交礼仪,常出入乡村俱乐部与慈善晚宴,典型代表就是布什家族、洛克菲勒家族。 直到上世纪初,藤校才逐渐对犹太人、天主教徒、女性和少数族裔有所开放,但它背后权力与特权的气质,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招生与校友网络里。今天的多元化招生,看似开放,实则依旧延续了这种排他性的精英逻辑。 藤校要录取的学生,从来不是单纯意义上“最聪明、最有才华”的那一批,而是符合它们目标画像的人。在学校的宏大拼图里,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预设好的拼片——只有被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让整幅图显得更完整、更耀眼。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录取优先事项,藤校也不例外。比如,今年要为学校棒球队招募三垒手、为管弦乐队招募短笛乐手等。即使这个学校有25%的录取率,这并不意味着你作为申请者有1/4的录取机会,除非你符合学校今年的录取优先级,才更有可能得到录取。 换句话说,学校招生简介上对外说的话和它们实际想要优先录取的学生是并非完全一致。有一些准则,是在招生办公室之外制定好的。 当然,在众多目标申请者中,藤校最需要的还是权贵子弟。 纪录片采访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招生部副院长。24岁时,她成为一名初级招生官是,在工作的第一年她才明白招生的真正规则:实力弱不代表不会被录取。 她说,招生很多时候取决于一些主观因素:推荐信、论文、面试、课外活动等,这意味着: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体育生和校友父母。 虽然常春藤盟校不提供体育奖学金,但在学术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作为运动员和另外一名非运动员申请,前者的录取率为83%,后者只有16%。 也就是说毕业于同等高中、同样的GPA和SAT成绩,如果你有运动特长,几乎稳进藤校。在宾大,每年录取的新生中,运动员占17%。但比运动员录取率更高的是校友父母。以哈佛大学为例,如果校友子女申请,其中1/3会被录取。过去校友子女的录取率高达60%-70%。 为什么藤校喜欢录取校友子女?还是因为钱和权! 如果你不是校友,想通过捐赠的方式为子女“买”一个席位。每年几万美元是不值一提的。多少金额会被看到?内部招生人士说:1000万美元。 有意的家长会很早开始和藤校的内部人士接触、与学校发展关系。从小额捐赠开始,到经相关士牵线搭桥后开始与内容手握实权的人会面、吃饭、进行关系维护。凡此种种,都是希望有朝一日能为自己的孩子拿到一张入场券。 对于那些家庭有权有势、但孩子成绩实在不符合录取标准——甚至成绩不及格——的申请者,藤校也不会放过。 影片中,一位藤校招生的内部人士说,如果一为申请者的成绩单上有“不及格”会被理所当然放进拒绝名单,这很好理解。但如果你以为这份申请不会从“拒绝”名单里消失,那就太天真了。 放入内部“拒绝”档的申请者,可以以Z-List的方式补录进来。 哈佛大学有个很神秘的“Z名单”(Z-List),表面上像是“候补”,其实是一种延迟入学的录取方式。被放进 Z名单的学生不能马上进校,而是要先间隔一年再入学。 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大多是校友子女、大额捐赠者子女,或者成绩背景不够硬但又“不能直接拒绝”的人。 对学校来说,Z名单既能灵活调控招生人数,又能安抚有关系的家庭; 对学生来说,几乎等于拿到了一张 100% 保底的录取票。实现了家校“双赢”。 哈佛经济学家 Raj Chetty 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大量税务数据和招生资料发现:家庭收入排在前 1% 的孩子,被常春藤及“常春藤+(Ivy-Plus)”名校录取的几率,是家庭收入最低学生的 77 倍——即使他们的学业成绩(SAT/ACT)完全相当。 原因很明显:这些顶尖学校在录取系统中对高收入家庭有额外的倾斜,包括“legacy”(校友子女)优势、体育特长招生,以及高收入家庭能提供的丰富“非学术资质”(比如顶级高中背景、丰富的课外活动、家长的支持和资源)。 研究显示,这些因素约占整体优势的三分之二。换句话说,在美国的顶级高校里,财富几乎就是一张入场券。 而对于那些被零星录取进来的低收入家庭、有色群体,这些学生的作用是“装点门面”,用来证明学校是关心多样性、关系弱势群体的。这些学生,与跟上学业相比,更多的是确保自己如何在这样一个权贵场中自在? 说到底,常春藤盟校的投资回报是网络,帮助你在毕业后驾驭世界;而如果你没有相匹配的人脉和资源,那这场追逐美国梦的游戏有可能会变成一场噩梦。 藤校,一方面极尽全力笼络权贵子弟;另一方面,拿出零星丁点儿资源去托举个别低收入群体、有色群体的孩子,以此来装点门面。 在确保学校整体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结果就是,出现了“杠铃效应”——作为中间群体的中产家庭受到了挤压。 过去20年,有7%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被藤校挤出去了。如果你来自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有收入、但又不像精英阶层的家长那么能赚)的聪明孩子,有着漂亮的GPA、SAT 成绩、课外活动丰富,但你不是运动员、父母不是藤校校友、也没有大额捐赠资金,那你被录取的概率是最低的。 影片中采访了一些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他们认识的低收入家庭同学,学校会免除学生的学费,但作为中产家庭子女,却要背上沉重的学贷。 某藤校的招生官直接明言: 但中产家庭的孩子其实是高等教育性价比很高的一个群体。 一方面,中产家庭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相当出色;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在学业上对孩子既有意愿、也有部分能力可以托举。这些孩子未必不符合藤校录取的标准,他们只是在藤校“霸权主义”的规则和制度下被拒之门外。 庆幸的是,有越来越多对对中产家庭友好的顶尖大学正在出现。 比如,莱斯大学。莱斯大学拥有81亿美元的捐赠基金,在2025年US News排名中位列第17位。该校不仅每年都在扩招,还在奖/助学金方面足够慷慨。 莱斯的本科学费每年4.2万元,因为慷慨的助学金制度,让很多中产家庭每年只需要自掏腰包几千元就能读得起这么好的顶尖大学。 乔治亚理工大学,捐赠基金22亿美元左右,也是州政府资助的顶尖公立大学之之一,录取率扩大至20%。过去十年,学生人数翻了一番,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占学生中的大多数。 还有拥有41亿美元捐赠基金的私立大学普渡大学,创办了自己的高中,以增加对普渡大学感兴趣的学生录取机率。 在纪录片中,大家反问:常春藤大学为什么不能效仿这些举措呢?将招生扩大、取消校友子女优先录取、在其他州开设分校、或者从巨额的捐赠资金里拿出一小部分去回馈当地、给更多够申请资格又无力负担费用的学生? 常春藤八所高校,价值1930亿美元,却只教育了0.3%的美国本科生,不到63000名学生。这些富可敌(部分)国的学校,在教育这件事上,能做的还有太多太多空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