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声名狼藉”的婆婆之间,似乎有些奇妙缘分 | |
www.wforum.com | 2025-08-26 10:44:29 余言1972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对于我的婆婆,我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过,这里的“声”不是“声音”,而是“声名”,而且着实不是一份美妙的声名。 所有人口中的她,懒惰,自私,无知,尖酸刻薄...... 她的儿子第一次提起她的开场白是:“我的母亲,可不是一位贤妻良母!”; 她的女儿,先生的姐姐,言必赞颂自己的婆婆贤良淑德,独独绕开自己的母亲,或者在对婆婆赞颂之后,附上一句“我妈,哎,那就没法说了......”; 她的同辈人评论她:“心里只有自个儿,自己合适就得,别人爱咋咋地”; 她的外甥女告诉我:“小时候去舅舅家,她总是病歪歪沉着脸……不过最吃惊的就是所有好吃的都要给舅妈,孩子只能看!”; 在儿女眼里,文质彬彬,仪表堂堂而又善良宽厚的公公,是被她“抢骗”到手的,然而与她携手半生,却没有在家庭中得到幸福。公公仙逝后,儿女甚至动过不与她合葬的念头,担心她到了阴间还要继续折磨老伴。 是儿女不仁,不讲孝悌? 并不是。先生姐弟三人,都是善良温和宽厚有礼之人。更何况,即使不讲忠孝,一视同仁即可,何必要搞区别对待?对父亲亲爱有加,病时侍奉床前,走后倍感思念,独独要对母亲白眼相向,恶评不断,是何道理呢?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未经世事,无知者无畏,成长中也不曾有过被恶女人欺凌的苦大仇深。一系列的恶评反倒使我内心荡漾起好奇,很想对这个传说中面目可憎人丑心恶的人一探究竟。 第一次见面,出现在我眼前的,的确不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妈妈。她老人家不仅没有和蔼可亲的容貌,柔和温婉的声线,而且果真如听闻的那样,目光锐利,不见笑颜,终生嗜烟使她脸上沟壑纵横,容颜更显苍凉,再配上独有的粗声大嗓,真是一个冷峻的相貌啊! 那天老人家雷人的言语至今令人难忘。儿子无意间说起家里该换一台新的洗衣机,她带着毫无来由的愤恨质问道:“拿我去换?” 我先是吃惊,随后是忍俊不禁。还没听过这样有趣的母子对话,哈哈哈。 成为一家人若干年后,终于明白她招致如此多差评的原因。 婆婆她,是真的懒惰。她一生厌恶劳动,家务也好,工作也罢,能拖即拖,能躲即躲。先生的姐姐三岁即学会煮饭烧水,还要照看年幼的弟妹;她老人家经常骄傲地宣称,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会包饺子做面食,无一不是家务活的能手。但是姐弟三人齐声说“那是被她的懒惰逼出来的”。我也亲眼目睹过,她在难得地操持了一顿晚饭后立即长吁短叹,对请她用餐的家人充满怨气地厉声说“让我做就别让我吃,让我吃就别让我做!这烟熏火燎地受罪还吃得下?”,真的好像操持这一顿晚饭就让全世界都对她老人家不起了; 在她晚年,照顾身患重疾的老伴使她烦躁难耐,隔三岔五宣告自己“抱恙”。儿女们分身乏术,只好聘请专人照护。很长时间里,除了专职保姆,家里还有两位远房亲戚被儿女请来陪伴在侧。体质尚好活动如常的老人家早早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我印象颇深的是,不论何时探望,婆婆都是两种姿态:要么是卧在床上看电视,要么是靠在沙发上看电视,几乎很少出现在家里其他位置。而且,沙发和床是紧紧挨在一起的,是真正的“一步之遥”。任何时候,她只要迈一条腿,再一侧身,即可实现位置移动和场景转换,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和体力支出。 婆婆她,也是真的爱享受。她一生的特质是体弱多病(虽然儿女们认为弱和病更多是老人家臆想出来逃避付出的说辞),对于如何用人驭人却是无师自通。晚年有了多位照护者,她总是能把大家支使着围绕自己团团转。即使一天无所事事,到晚上也要唉声叹气抱怨周身病痛,让家政人员给自己捶背捏脚,好好舒展再进入梦乡。气得儿女批评她不懂得尊重劳动者,威胁她再有此等行径就辞退雇工; 婆婆对自己身体的关切爱护没有一时一刻停歇过,甚至她这种长久的自我关怀培养和熏陶出了家人对她无微不至的体贴以及永远把她放在首位的惯性。有一年公公因病住院,婆婆比我们先行一步前去探视。推开病房房门,当我看到和衣躺在病床上闭目养神的婆婆和穿着病号服为她忙前忙后的公公,好一会儿都神思恍惚,分不清究竟哪个是病号,哪个是探视家属。一个连喘气行走都困难的肺心病病人,竟然完全漠视自己的病痛,勉力支撑,将病床让给自己身体并无大碍的老伴午间小憩,真不知道是该感慨结发夫妻的深情,羡慕婆婆得好夫婿的幸运,还是该埋怨她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毕竟彼时的公公其实已是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可他还是一如既往要用自己千疮百孔的身体为婆婆创造一份舒适安逸,而她也竟然毫无愧怍地领受了。 一般人常有的病耻感,在婆婆那里是不存在的。她平生快乐之一就是逢人便讲自己如何病弱,身体多么衰朽,多少种疾病缠身,好像健康于她倒是一件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有一年春节陪她走亲访友,她声若洪钟地告诉每一家亲友她在节前如何病倒,如何被急救车送医,如何被抢救……听得自己的儿女面面相觑,哭笑不得,因为那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感冒,稍作调养也就康复了,被渲染得如此惨重究竟意欲何为啊?难道身强体壮反倒是见不得人的? 儿女说她言语刻薄,从小就被她言语霸凌或者 PUA。小孩子贪图美食,被说成“好吃就吃个死,不好吃的死不吃”,或者“见到好的恨不能切下脑子灌腔子”;吃多了稍显圆润,被讽刺“没土打不起墙”;同学间互相斗嘴挑不是,她嘲讽“老鸹落在猪身上,就看见别人黑”;女儿抱怨她对儿子的偏心,她理直气壮回击说“眼珠子还有俩呢!”(言外之意是儿子只有一个,当然珍贵!);亲友们也无人能幸免,谁要是夸自己孩子几句,她不屑地说“刺猬还说自己的孩子毛儿光呢”。哈哈哈! 但是,除了懒惰,自私,刻薄,母爱的吝于付出,最令她的子女家人感到难以接受的,是情感上的折磨。 据说,她一生以病痛为由,动辄上演虚弱晕倒的戏码,缠绵病榻更是家常便饭。逃避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不说,还毒化家庭氛围。在她卧病期间禁止任何娱乐,任何人如果不小心发出说笑之声,就会招来她的斥责甚至怒骂,言语之恶毒,伤害力之强,令她的儿女在几十岁的年纪回想起来都面色凄然。而且,据说她的病痛愈是年节愈是沉重,愈是这样的日子,她愈要向大家展示病魔之强大,丝毫没有对家人的体谅,对孩子的疼惜,丝毫没有强打精神支撑“病体”陪伴家人欢度佳节的努力。所以举国上下阖家团圆的重大节日,笼罩在公婆家里的往往是难以驱散的阴云,说是在白色恐怖下的人人自危也不过分。 种种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我与一生“声名狼藉”几无好评的婆婆之间,似乎有些奇妙的缘分。也许我合了她老人家的眼缘,心意,或是气场,从那日相见,到她病逝离去,二十几年里,一个连自己的儿女都抱怨一生没有付出母爱的人,却着实对我付出了全部真心,从未让我体会过一丝恶意。我从她那里感受的是她不曾给过自己儿女的真情和关爱,她对我的恩情我永远感怀难忘! ▲ 婆婆和外孙 婆婆她老人家对我的爱,没有经过逐渐熟悉了解,情感不断增进深化的过程。她的关爱从一开始就是毫不犹疑,直白鲜明的。我们有幸成为婆媳之初,我就能强烈地感觉到。比如: 第一次陪她回乡探亲,在山路中停车休息,我被初春盛开的黄色蒲公英吸引。一生不爱脂粉花草的婆婆,竟然躬身爬上路旁的小土坡,为我摘回来一把小花。那一天,她老人家眼神中对我的爱怜和鼓励,脸上开怀纯真的笑意,我接过花来的惊喜和惶恐,今天还历历在目; 我初入职场参加义务献血,她和公公竟然几次换乘公交,到我们的住处探望和小住。其实 20 几岁的年轻人气血旺盛,用不到什么调理,但婆婆还是不辞辛苦地煮过汤水。据先生的姐姐说,自己学生时代生理期剧痛,婆婆连一碗红糖水都没有给她煮过。毕竟婆婆一生自认身体更糟,更应得到照料,儿女们为她端茶倒水嘘寒问暖才是日常。两相对比,姐姐一定难免有心下黯然的瞬间吧。而我,除了感动,还愧疚地生出了鸠占鹊巢的感觉。 这些,都发生在我 20 出头的年纪,是在我还没有打破对一个新家庭的陌生感,在我对一个并非自己亲生母亲的人还很羞于称呼“妈妈”的时节。可是,她老人家的青眼有加,她对我的看重,偏爱和愿意为我尽一切努力的心意,全都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给到了我面前。 所以,我一直相信,她对我的爱,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吧! 二十几年的相处之后,如今,过了天命之年的我想说:婆婆她老人家是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有些甚至是陋习,让人难以接受,年轻时带给家人情感上的伤害大概也不能轻易否认。但是在我眼里,她也是有着不容置疑的优点甚至是美德的人。正是这些水乳交融的优缺点使她成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一个令人难忘的人。 婆婆为人,最令我感怀的是,对于人间大义,她是坚决恪守,毫不含糊的。 比如,对于子女,在那个物质贫瘠而且普遍对子女放养的年代,以她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谈不上深切的教育。但是尊师重教,督促子女努力求学上进,争取优异的成绩,还是不曾放松过的。如今,三个儿女为人正直,淳朴厚道,事业有成,婆婆和公公的言传身教还是功不可没的; 再比如,孝悌之义,婆婆是严格践行的。她做为家庭的长女,一直尽全力赡养农村的父母,自己的老母 90 几岁还在自己家中养老。对于一众弟妹,她和公公一生接济帮扶,在他们求学,成家,立业,甚至退休养老时都有物质和精神支持。虽然她不曾和自己的公婆共同生活过,但是也尽到了做为儿媳的义务,即使在生活最困顿时,也会按时送去赡养费,甚至会督促公公不忘亲恩,及时尽孝。亲友无论对她几多差评,却从没有人对此有过微词。 还有,婆婆她老人家有毫不含糊的善恶标准和是非判断。 比如,她对外孙之一的遗言是“别欺负你媳妇”。其实这个外孙从未有霸凌或者家暴记录,只是从小生性淘皮,顽劣一些。但是这简单的一句叮嘱,体现了她朴实无华的是非观念,以及对女性生而艰辛的体恤; 亲友中的某几人,从小不学无术,好高骛远,成年后依旧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亲友聚会,也是这几人最是大呼小叫,俨然全场的焦点,世界的中心。她对这些人等从来都不待见,聚会中也不做热络状,绝不亲密攀谈。我发现,这些人越是把房间吵得地动山摇,婆婆越是眼带茫然神游远方。每每曲终人散各自离去后,她会对那几人落座的地方翻一个大大的白眼,充满不屑而又短促有力地说上一句“真让我心忙!”。至此,算是再一次给那几人做个结论,她老人家的是非爱憎也不言自明了。 婆婆没有受过很高的文化教育,但是她一生平等待人,从没有拜高踩低,甚至还会主动出手救助身处危难的人。对她的评价尽管负面居多,但是从来不会出现“刁蛮无理”,“见利忘义”,“恃强凌弱”,“势利小人”这一类的语汇。她甚至极为恪守老礼,对于家族事务,亲友相交,从来都讲究礼尚往来,并且礼数周全,绝不怠慢,堪称楷模。 犹记得,30 年前,我的妹妹即将赴德留学。她和公公亲自在酒店设宴为她饯行,还送给她一条项链表示激励和祝福。婆婆送的,并不是什么时下流行的新潮西式项链,而是传统花丝镶嵌技法打造的金项链。一来这是她和公公一生从事的行当,对他们是一种职业情怀,二来也是让妹妹戴着祖国的工艺奔赴未来,让她更有归属感; 也是在那些年,我请 80 岁的姥姥来京小住,婆婆听闻后坚决要在家中设宴款待。她不辞辛劳,提前数日张罗采购,制定菜谱。开席之前,为了不让老人感觉无聊,平日那么“怠惰慵懒”的婆婆竟然主动要给姥姥做向导,兴致勃勃地陪她到附近的公园散步,和她亲切攀谈。最出人意料的是,临行前还要按照老礼送给姥姥老式手镯一只,说这是她做为晚辈必须送上的见面礼。要知道,那时婆婆也是年近 70 的老人家了。姥姥又喜又惊,觉得受之有愧,但任是怎样推辞都不得; 至于和我的父母以及其他几对儿女亲家,多年相见相交,婆婆更是每每满目含笑,亲切有加,相谈甚欢。她也因此直到去世都得到我父母的尊重,他们尊称她为“大嫂”,他们也一直思念离去的大嫂。 ▲ 我最喜欢的公公婆婆的照片 我一直感念,在我们结缘后的二十几年里,婆婆那张冷峻的脸上荡漾出来最多的笑意,是给我和我的家人的! 婆婆自称是个粗人,没有高大上的学历,说话也直爽豪迈,没有什么拐弯抹角。她个性独特,爱憎分明,看谁不顺眼,都是毫不迟疑一吐为快,绝没有忍着藏着的耐心。对自己的儿女,稍有不满也会横加指责,说话更是毫不留情,绝不客气,儿女们评价她“说话不过脑子,让人怎么难受怎么说”。 然而,独独对我,一个在她人生老年闯进来的陌生人,她表现出了最大的包容,克制,甚至是很好地掌握了边界感和分寸感,几乎不曾有过出格的言语行动。这一点,任何时候回忆起来我都心生感动。 我有不太严重的洁癖,虽说不至于影响生活,但也是看不得一点灰尘和脏乱,总是要家里井然有序,窗明几净才肯罢休。婆婆一生慵懒,自己对卫生和整洁要求很低,按理说对我的癖好很应该看不入眼,即使平时讥讽嘲笑几句也是正常。但是,无论人前人后,她从没有过微词,甚至还对人夸奖我治家有方。 我一生厌恶进厨房,结婚 30 载,家里的厨房和灶台都是光洁如新,餐具在我家也是观赏功能取代了本应具有的实用价值。婆婆理解我一路读书求学,缺少烹饪下厨等生活技能的培养,不仅从未抱怨我让她唯一的儿子肠胃受累,相反,别人说起我的弱项短板,她经常为我辩解说两个人的饭菜最是难做,份量多少太难掌握,打扫乌烟瘴气的厨房更是耗时费力,不如到外面吃点,乐得轻松。 27 年前,我向往体制外的自由,希望有更多实际技能的提高,毅然放弃了公务员的“铁饭碗”,去广阔天地寻求历练。虽然那时还没有今天全民考公寻求稳定的社会氛围,但即使身边的同龄人,也很是惋惜和担忧。他们为我放弃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安稳生活而惋惜,也为我这个 20 多年来只穿梭于家门和校门之间的人能否适应社会大舞台而心忧。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乍然得知消息的身边人都以“哇”来开启对话,我真可以说是“听取蛙/哇声一片”。 唯独婆婆,我没有听到她一句阻挠,她连置评都没有。我想,做为一个年近 70,思想相对保守,一生看重稳定工作和健全保障的国企退休老工人,她不是没有过想法,她也未必赞同,但是她克制了表达的冲动,她以自己的不表态对我表示了最大的尊重和支持。即使不是支持,起码也是不干涉,而这种不干涉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必需品。这对于心里藏不住一句话,受不了一点委屈,连做一顿饭都要喊苦喊累,抱怨不停的婆婆来说,是殊为难得的。 至于说到我至今不悔的丁克选择,那更要对婆婆感恩。30 年前,做出这个选择的人相对稀少,曾经宣称丁克到底的,很多也都中途改弦易辙了。今天,我们的人生选择已成定局,但是遥想当年,婆婆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不满,使用各种策略和手段逼迫我们改弦更张。直到今天我都认为,如果我放弃稳定工作自谋出路她还可以不闻不问,那么唯一的儿子宣称丁克,导致家族无后不能延续香火的命运,就绝对不是婆婆那个年代的人能够平静面对和接受的了。 她不是没有表达过不满。比如: “邻居都在问,我都不知道说啥!” 她也试图通过提示我前景之暗淡,结局之凄凉,想让我重新思考,回心转意。 比如:“没有孩子,你们老了,俩人在一起还能说啥?” 再比如:“你老了在养老院里,没人看你,你都会受欺负啊!” 但也不过如此了,而且表达得点到为止,从没有无休无止的絮叨,更没有用眼泪或者斥责逼你就范的尝试。 今天想来,婆婆她老人家的克制,她的点到为止,以至于最后对我们的屈服,有年纪渐长身体衰微后的自顾不暇,有对她一直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儿子的无奈和忌惮,也有对新的社会思潮的感知和体认,更有对我的体恤,理解和尊重! 她一直都有表露,她认为生育的决定权归根结底还是掌握在女性手中。这意味着,尽管他的儿子反复表示自己丁克到底的决心,她心里还是认定儿子更多是服从了我的意愿。这使得她对于是否表态和如何表态,都花了更多的心思去拿捏分寸,掌握火候。我一直愿意相信,她还是看重我,从而看重我们之间的感情,尽力维护我们的感情不让它生出嫌隙;同时她还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体恤我这一代人,知道新的社会形势下,追求独立的女性自有人生的新选择。 所以,连曾经评论她“自私,心里只有自己”的亲友见到我,也会发自肺腑地说:“你婆婆对你,可是一百一!”。 亲恩难忘,难忘亲恩! 因为这些经年累月里的点点滴滴,我一直敬重爱戴婆婆她老人家。婆婆生前,我们一直相敬如宾,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龃龉。 诗经里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我的投桃报李还在于,我甚至对婆婆受到的很多非议生出了些不同意见: 比如,别人说她说话直接,不经大脑,我认为只是没有心机,为人耿直,快人快语; 别人说的言语刻薄,我认为这体现了她老人家眼光犀利,语言精到,有能力把民间俗语用得恰到好处,直指要害; 别人说她“就怕没病”,“只和病亲”,我却笑言大概是红楼看多了,欣赏黛玉的病弱之美,不自觉地想向偶像靠拢,也算一种审美取向吧,虽然这取向不太令人赞许…… 还有些时候,面对婆婆一些略显可笑或者过格的言语,我也都能一改平日的玻璃心,不仅不以为忤,一笑而过,甚至甘之如饴。 比如,某一次探望,她说有邻居评论说我和她年轻时“长得一样一样的”! 抛开美丑不说,纯客观地看,我和老人家五官相貌的风格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一个浓眉大眼,风格高调,一个五官相对平淡,低调内敛,肉眼可见是没有任何相似性的。对此见解,闻者莫不惊诧,觉得真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我却也没有觉得被冒犯或者被贬低,第一感觉就是她在对我表达亲近和喜爱,她打心眼里愿意和我有命定的缘分。当然她一定也爱年轻的自己,才把这等荣光赐予我吧。如此主动地对人示好,对婆婆来说也是难得一见,我是受宠若惊,珍视还来不及呢; 婆婆生前唯一一次带着极大的情绪对我讲话是在 23 年前。 我在 30 岁的年纪仍旧对于年轻时出国留学的梦想念念不忘,申请到了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决意辞职就学。甫一决定,婆婆就得知了消息。我去探望她时,无意中提到自己连续几日睡眠不好,导致白天困倦无力。一直默不作声的婆婆突然提高声调,用尖利的嗓音愤愤然说:“你是要走了激动的吧?!”好像是疑问,又像是判定,但语气里的不满和讽刺清晰可辨,掷地有声。紧接着,她又补充:“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有你的苦吃呢!” 算来,当时是我们结缘第七个年头。七年里,她从没有用这样严厉的态度和话语对待我,所以在场的人无不愕然。我也有一瞬间的恍惚。但是,很快就平复了。我立刻意识到,这一切并不是她老人家要打击我,阻挠我,言语迫害我……她只是在得知消息后失了分寸,既怕我受苦,怕和我的分离,更忧虑我和这个家庭缘分不可预知的未来。她语气里的尖刻,不满,甚至在有些人看来的恶意揣度,其实无非是对我的关切,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自己无法左右前途的无奈。 有她那些年对我无所不在的用心,关爱,包容,这一次,叫我如何不懂她? 也许有人会说:她老人家的确善待了你,可是也独独善待了你。难道为妻为母的根本不是人间大义吗?她终究是怠慢了,辜负了。 请允许我怯怯地为她老人家稍作辩护。 母爱伟大,却也沉重。今天大行其道的女权主义,不是一再鼓励女性打破传统和社会规训,拒绝用照护者或者母亲的身份定义自己捆绑自己,要大胆勇敢做自己吗? 至于妻子的身份,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 所以,会不会,以今天的观点,她老人家在很多年里,坚持关注自己,把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放在首位(当然,这样的作法在一些时候颇显自私,也颇具有伤害性),拒绝做刻板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不把丈夫或子女做为自己生活的全部或者核心,还有些那个年代的女性难得具有的先锋性呢? 当然,这种先锋性的现代解读也许并不适合婆婆她老人家。在她的晚年,尤其是她逝后的这些年,她的儿女们,包括我,对她早些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知和解读,也许更能走近她在那个年代的经历,也更能体察她的心态,从而对她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情以至于谅解。 婆婆出生于大山深处的村庄,是家中的长女,虽然甚得父母宠爱,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年代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还是要更多地让给弟弟们;希望外出闯荡的愿望也多次被思想保守而专制的父亲阻拦;我猜测,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把俊朗帅气的公公“抢骗”到手,是婆婆一生难得的幸福和高光时刻。但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公公,虽然善良宽厚,对于如何理解女性,给伴侣以精神陪伴和情感支持,用今天时髦的话说,他能提供的情绪价值恐怕也不多;婆婆一生体弱,虽然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但是的确常年被失眠困扰。长此以往,愁眉不展,情绪低落和日益消沉必然成为她留给外人最深刻的印象。 ▲ 我的公公 物质贫乏的年代里,理想火苗的逐渐黯淡,生活的困顿,育儿的烦恼,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家庭支持的匮乏……无一不在加剧着她的心理负担,恶化着她的情绪和心态。我们猜想,很多年里,她身体上的疾病是弱于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然而,在那个心理医学还没有建立,人们对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缺乏科学认知的年代里,出现在她身上的种种病症统一被冠以“神经衰弱”的名称。专业指导和特效药物都无从谈起,她常年服用的无非是今天连处方都不用开具就可以购得的谷维素片,这对她情绪的改善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真可说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 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对于疾病的无知,药物和治疗手段的缺乏,对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匮乏,导致和婆婆一样在疾病中苦苦挣扎的女性,一定大有人在,只不过她们的声音很难被听到,她们的疾苦很难被共情,而她们那些病态下的或自私怪异或拙劣丑恶的表现既无法使自己脱离苦海,也给家人带来无尽的苦痛。 如今,走过天命之年,见过读过那么多种人生,我对婆婆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共情。 在我看来,无论是作为女儿,在亲密关系中还是作为母亲,她有对命运的不甘,她也有对自己的不接纳,她有疾病,创伤,孤独,苦楚,挣扎,妥协。她也那么渴望被看见,被共情,一如今天每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知道眼前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也不知道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她也不知道怎样跟自我和解,跟他人去相处。她缺少打破僵局的知识和技能,甚至不知从何处下手。也许她也想努力,但是因了她的不善于表达,更使那份本应使人温暖的情感冷掉了,僵住了,不能流动了。 做的更多的,也是身边人体会更深的,是她把承受疾病的苦楚,把对命运和现实的无奈,发泄投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在对他们的情感剥削中找到一点点对命运的掌控感和回击的快感。但是,我想,无论她看起来有多么自我甚至自私,无论她对这个世界的人和物有多少刻薄尖锐的语言表达,有多少身体力行的为难对抗,她对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渴望仍旧是无从诉说也无力宣泄的。她终归是一个苦苦挣扎的可怜人。 的确,她不够坚强,伟大,她没能像那些同样生活于坚辛年代的卓越女性,靠着韧性和智慧在自己的时代绚烂地存活,把自己活成一道光,还能照亮别人。她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妇人,体弱多病,心智不足,她没有自我滋养获得重生也能滋养他人的能力。她自己还在黑暗里,徒劳而无力地对抗着疾病和衰老,她实在无力给别人带去温暖和光亮。 没人能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 身为女性,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拥抱物质的极大丰富,可以感受男女平等,可以追求梦想(尽管女性主义者认为,当代社会对女性仍旧存在诸多系统性的压迫,但那是另一个宏大的话题,这里不做讨论)。今天,更有众多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思想为我们保驾护航。靠着一点运气的加持,时代的恩典,被幸运女神眷顾垂青的我们,就此走上了一条坦途。我们真正吃到了这个时代的红利。这是一种侥幸,一种稍有闪失就可能错失,甚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意外之幸,我不敢对此有丝毫境遇或道德上的优越感,我只为自己感到由衷的庆幸,在心底对于没能和婆婆有相同的人生际遇而长舒一口气。 其实,婆婆,以及她同时代的女性,和我们是同一个人,我们并无不同。我们都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女性。她们是被命运扼住咽喉的我们,我们是被命运垂青的她们!我们可以在她们的命运里隐约看见那个险些滑倒跌落的自己,我们的幸运能够让我们更加看到她们的不幸。她们痛苦而艰辛的人生,让后来人警醒和珍惜当下。她们是一面镜子,帮我们照出前辈来路之艰辛,也照见我们未来奔赴的方向。 人生不过是一场相见。感谢命运,我们俩有缘相见。 也许,我们的相见相遇是她老人家在跋涉过泥泞崎岖的人生之路后得到的与世界和解的一个桥梁,经由这个桥梁,她在人生的老年时光里展现了那么多的笑意,友善,宽容,克制,无私,机警和智慧。她与世界相逢一笑泯恩仇,也凭借美好的人性之光和温暖的付出,终于得到自己儿女的理解和宽宥,与他们有了一些和解。经由她,我也看到人生疾苦,我感叹生命中可贵的因缘,我收获了一份人间宝贵的亲情,我还因此机缘和婆婆她老人家,以及那一代的女性,彼此照见…… 除夕之夜,阖家团圆的热闹喧腾中,姐姐突然怅然地说:“以前,妈就没有让我们痛快地过一次春节。” 刚刚喧闹的气氛一下子沉静下来。 婆婆不知道的是,虽然她的儿女现在提起她,还会语带讥诮,颇有怨怼,但是,那何尝不是一种思念。 婆婆不知道的是,不论在有些人眼中她有多么不堪,她仍旧建立了一个充满关爱让人羡慕的传统家庭,并且和公公一起为这个家庭树立了淳朴厚重的家风。更重要的是,在她百年之后,她仍旧是这个家庭的纽带。依托这纽带,大家能再忆共同经历的悲喜,能看见他们共同的来路,共同的去处。 妈妈,作为一个您生命中的外来者,我想说,您是一个对我付出了真情的人,一个于我有恩情的人! 回首相识相伴的岁月,对于我的人生之路和人生选择,也许您不能全都理解和认同,但是您包容善待了我和我的家人。您在这个世界上的血脉亲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同样包容善待我,体恤陪伴我。我永远感激您! 妈妈,您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您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鲜明的人,一个经历过困苦岁月的人,一个独自走过幽暗心路历程的人,一个品味过孤独无望衰老病痛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绽放了人性之光的人! 妈妈,我还想告诉您,您的儿女对于您,无论有多少的欲语还休,剪不断的终究是血脉,是思念! 日月皎然念亲恩!教我如何不想她? |
|
|
|
![]() |
![]() |
长崎核爆隐藏细节:“紫电改”偷懒害了长崎 |
![]() |
中国的歼-20并不完美,至少存在四大弱点 |
![]() |
中方强化仁爱礁的管控 菲海警高挂“免战牌 |
![]() |
中国硬壳艇加挂重机枪 仁爱礁进入实战? |
![]() |
美军B-2隐形轰炸机突然“无所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