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中产破产富人扛不住 中国经济陷负循环
www.wforum.com | 2025-07-29 20:40:06  看中国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5年的中国经济,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房地产市场,这张曾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王牌”,如今却沦为拖累经济的最大“负资产”。从湖北首富汪林鹏到其他多位房地产相关行业大佬的接连陨落,短短两个月内四位企业家的悲剧性结局,如同警钟,敲响了中国经济深层次危机的信号。知名经济学家向松祚和付鹏近期发表的内部讲话和犀利评论,揭示了房地产泡沫破裂、中产阶级破产、富人财富缩水、消费需求不足以及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他们的分析不仅点明了经济“负循环”的根源,更预示着2025年可能是经济调整的转折点。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打破僵局?普通人还有翻身机会吗?两位经济学家在内部讲话中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的困境。

  房地产行业的连环暴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向松祚在2025年5月的讲演中直言,房地产市场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拖累。他回顾了2011-2012年担任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时,曾多次警告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扩张。当时,中国社会融资总额的42%流向房地产这一单一行业,商业银行疯狂放贷,地方政府和居民家庭债务高企。然而,这种“透支式”发展模式终究不可持续。向松祚指出,房地产市场高峰时市值号称超过400万亿人民币,甚至可能高达500万亿,但如今泡沫破裂,市值预计将腰斩,调整期可能长达3-5年,甚至可能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长达20年的调整覆辙。

  近期一系列事件印证了这一判断。2025年6月至7月,短短两个月内,四位与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产业相关的企业家相继跳楼,包括西子电梯老板刘文超、浙江店头老板沈康明、广州亮家居老板曾玉洲,以及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鹏。这些悲剧不仅反映了房地产行业的深度危机,也暴露了其对上下游产业的连锁冲击。向松祚将其比喻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指出灯具、卫浴、电器、玻璃、木材等房地产相关产业都将面临“连环雷”的风险。

  中产破产、富人财富缩水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财经评论人付鹏在2025年7月的评论中揭示了房地产崩盘对财富阶层的毁灭性打击。他引述胡润财富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600万以上资产家庭数量跌破513万户,连续两年下降;千万资产家庭减少0.8%,少了1.7万户;亿万资产家庭缩水1.7%,少了2200户;3000万美元以上资产家庭减少2.3%,少了2000户。这表明,不仅中产阶级因房地产暴雷而“破产”,连富人阶层也未能幸免。付鹏分析,许多中国富人的财富高度依赖房地产,随着房价下跌、租金跳水以及股市、债券、信讬产品的频繁暴雷,富人资产大幅缩水,许多人被“打回原形”。

  付鹏特别提到,中植系暴雷影响了15万高净值人群,部分投资者损失高达数十亿;鼎益丰事件涉及50多万投资者,资金亏损上千亿。这些案例显示,过去靠炒房、炒股积累财富的模式已彻底崩塌,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均面临财富断崖式下滑的困境。

  人口红利消失与接盘能力不足

  付鹏在2024年11月汇丰银行内部演讲中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并非短期现象,而是结构性转变的结果。过去20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依赖于人口红利和杠杆放大效应。然而,随着中国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的“接盘能力”严重不足,房地产市场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他举例指出,网约车司机数量近年激增至2000万,许多新增司机来自“中产阶级的陨落”,这反映了财富分配不公和消费能力的结构性下降。

  即便政府在2024年5月推出了“历史性”房地产救市措施,效果依然有限。付鹏认为,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已接近上限,传统的“以时间换空间”策略已失效,房地产市场的未来需求基础几乎不复存在。

  消费不足的恶性循环

  向松祚和付鹏一致认为,消费不足是中国经济陷入“负循环”的核心问题。向松祚分析,中国人的三大收入来源——工资奖金、投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呈现萎缩趋势。工资增长放缓,股市低迷导致投资收益减少,房地产泡沫破灭使得财产性收入大幅缩水。这种收入预期的恶化直接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下降,进而影响企业销售、营收和利润,形成“消费不足—企业营收下降—投资和就业减少—消费进一步萎缩”的负循环。

  付鹏从社会结构角度补充,消费不足的根源在于中产阶级的快速陨落。过去,中产阶级是消费主力,但如今许多人因经济下行被迫从事低收入职业,如网约车司机,导致有效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他批评当前的社会分配制度,认为“距离权力、资源、资本近一点”的分配模式加剧了贫富差距,使得底层民众在经济收缩时首当其冲。

  产能过剩与内卷化

  向松祚指出,中国几乎所有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导致企业陷入“疯狂内卷”。PPI(生产价格指数)和CPI(消费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企业毛利率和净利率不断压缩,股票市场也因此难以实现价值投资。付鹏进一步分析,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结合导致通货收缩,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他提到,许多企业在过去的“低端制造”模式中过度扩张,如今却面临市场需求萎缩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以房地产为例,地方政府过去通过土地财政和债务融资推动了大量无效投资,如今却面临巨额债务和不良贷款的压力。向松祚提到,中央政府提出的“止跌回稳”目标难以实现,房价下跌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

  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镜监

  向松祚和付鹏均以日本的经济经历作为对比,警示中国经济的未来风险。向松祚指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历了长达20年的调整期,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经济长期陷入通缩。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危机与日本当年有相似之处,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恐将重蹈覆辙。

  付鹏则从全球经济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验教训。他在2025年4月的调研中发现,日本经济在经历30年通缩后,近期出现了微弱复苏的迹象,主要得益于人口结构的“新陈代谢”和负利率政策的退出。年轻人逐渐取代老年人进入服务业,消费能力有所提升,带来轻微通胀。然而,他强调,日本的复苏是“相对论”,远无法与中国的经济增速相比,且日本股市的表现更多受美股联动影响,而非本国经济基本面的反映。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则陷入结构性放缓。付鹏指出,这两个国家经济结构单一,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和房地产,通胀高企但收入增长缓慢,导致经济呈现滞胀特征。大量做空澳元和纽元的交易持仓反映了市场对其长期衰退的预期。他认为,中国应警惕类似的结构性问题,避免因经济单一化和过度杠杆化而陷入长期调整。

中产破产富人扛不住 中国经济陷负循环

(示意图)

  移民与经济结构的挑战

  付鹏还提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作为移民大国,试图通过吸引技术移民刺激经济,但效果有限。他特别指出,印度裔移民的涌入虽然带来劳动力,但由于文化差异和经济结构限制,未能有效提振当地经济。中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的挑战,若不解决分配不公和社会保障问题,仅靠外部输入难以扭转经济颓势。

  政策力度不足的争议

  向松祚和付鹏均认为,当前政策的力度远不足以应对经济危机。向松祚呼吁采取“超常规政策”,特别是通过大规模财政投入解决社保、医保和教育问题,从而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他提出,拿出几万亿资金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并全面提升社保和医保覆盖率,不仅能刺激消费,还能从根本上改善社会分配结构。

  付鹏则批评过去几年“唱衰经济”被视为“不爱国”的舆论环境,导致信息反馈失真,决策层难以准确判断经济形势。他认为,202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稳住楼市股市”目标方向正确,但力度和执行效果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下行趋势。

  债务认知与财政扩张

  向松祚特别提到,需要突破对债务的传统认知。他认为,在中国这样政治稳定的主权国家,适度增加债务以支持消费和民生改善是可行的。他批评过去在基建和房地产领域的“无效投资”浪费了大量资源,若这些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经济或许早已走上更健康的轨道。

  付鹏则从国际视角分析了债务与汇率的关系。他指出,财政扩张和利率下降可能导致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流,但加息又可能引发经济崩溃,形成新兴市场危机的典型特征。中国目前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境地,政策制定需要在刺激经济与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寻找平衡。

  2025年的展望:转折点还是更深的危机?

  两位经济学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向松祚预计,房价止跌回稳至少需要3-5年,甚至可能重蹈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覆辙。付鹏则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基础已不复存在,政府试图通过刺激政策实现“软着陆”,但实际效果可能有限。他建议投资者放弃房地产投机,转向更具确定性的金融资产,如日元升值相关的投资机会。

  尽管前景严峻,两位经济学家也提到了一些潜在的出路。向松祚认为,消费升级和品牌创造是未来的方向,企业应聚焦研发和人才,追求“做精做强”而非盲目扩张。付鹏则建议投资者调整策略,放弃中产消费市场,聚焦高端奢侈品或低端刚需市场,以应对中产阶级萎缩的现实。他还指出,日元升值可能是未来3-5年的确定性机会,投资者可关注相关金融衍生品。

  两位经济学家一致强调,解决分配不公和社会保障不足是打破负循环的关键。向松祚呼吁通过大规模财政投入解决教育和医疗问题,付鹏则指出,政府需要在贫富之间、债务与杠杆之间进行利益再分配,以提振内需。

  2025年的中国经济,正面临房地产崩盘、中产破产、富人财富缩水、消费不足、产能过剩等多重挑战。向松祚和付鹏的评论揭示了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同时为未来的政策方向提供了启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只是危机的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通过超常规政策打破负循环,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面对“苦日子才刚刚开始”的现实,中国经济需要在改革与创新中寻找新的出路。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民众,都需直面挑战,共同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风暴。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难怪泰国敢这么横 背后影子盯的是中国?
等同于宣战?32国联手围剿俄罗斯
北京这回为何没为柬埔寨站台? 金边换人了
841“西湖”舰进入日本海 水下有“大黑鱼”
这门重炮服役近60年 解放军为何爱不释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难怪泰国敢这么横 背后影子盯的是中国?
等同于宣战?32国联手围剿俄罗斯
北京这回为何没为柬埔寨站台? 金边换人了
841“西湖”舰进入日本海 水下有“大黑鱼”
这门重炮服役近60年 解放军为何爱不释手?
泰柬交火,洪森这次里子和面子都丢了?
美女履历写“曾受领导剧烈撞击45分钟”后续
胡塞武装全线吃“瘪” 中东局势要变天了
改变空战规则 中国正研发1000公里空空导弹
出手就领先十年!中国单兵综合作战系统亮相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