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微信最新潜规则:你发的每条朋友圈 都在出卖你
www.wforum.com | 2025-07-11 23:07:51  情感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有人注意到了微信的新功能吗?

7月1日,“微信可以不接收共同好友点赞提醒了”冲上热搜第一。

打开朋友圈的消息列表,进入消息管理,可以开启“仅提醒朋友与我的互动”。

这一功能让不少人的朋友圈变得“安静”了。

不必担心某天点开朋友圈的小红点,却发现点赞或评论来自他人的朋友圈动态。

不用看到他们在你的消息列表里相互聊天。

也不用顾虑自己和朋友的对话会被共同好友看见。 

在抬头不见低头朋友圈见的今天,朋友圈的一举一动都变得不再那么纯粹,牵动着彼此的社交神经。

担心别人不赞,担心别人跳赞,希望别人看不到设置仅自己可见的动态,又希望别人看到,隔一会便打开微信查看是否有新消息提醒。

分享生活的地方,不知何时,已成为了社交战场。

发过的朋友圈,点过的赞,都在不经意间“出卖”你。

不期待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只与真正懂自己的人产生共鸣。   有人注意到了微信的新功能吗? 7月1日,“微信可以不接收共同好友点赞提醒了”冲上热搜第一。 打开朋友圈的消息列表,进入消息管理,可以开启“仅提醒朋友与我的互动”。 这一功能让不少人

 01 

成年人的朋友圈,点赞都是人情世故

热播剧《蛮好的人生》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剧情。

身为保险经纪人的胡曼黎,特别喜欢点赞客户朋友圈。

这是她信奉的职场生存法则:

同事之间点赞,是示好;

上级给下级点赞,是鼓励;

下级给上级点赞,是站队。

得知新人从来不给客户点赞时,她还诧异为什么不点。

在她眼中,零成本的点赞行为不代表不重要,相反,这是最低成本的客户维护,更容易被做到。

“客户不会因为你给他点赞他就把单子给你,但从来不给他点赞的人,他是绝对不会考虑的,因为说明你心里没有他。”

的确,当我们借助微信与现实好友进行线上交流时,朋友圈如同你我的第二张脸。 

点赞,也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社交动作。

在职场中点赞,可以让自己更具存在感。

给朋友点赞,能表达“我在关注你”的态度,即使许久没见,也能通过成为点赞之交拉近距离,不至于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疏远。

曾经的点赞让不擅表达的我们,找到了一个不费力的情感联结方式。

如今的点赞就像生活中见人三分笑一样,是一种默认的社交礼仪,无需是不是出自于真心认可。

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中,它作为社交需要而存在。

少了真诚欣赏,多了逢场作戏,夹杂着没人能舍弃的“潜规则”。

不能随意给异性频繁点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不能只给部分人点赞而忽略其他人,否则会被认为是区别对待。

害怕不合群,要违心地给每一条动态点赞;

精心挑选点赞对象,只给那些对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点赞。

小小的“赞”上花费的心思,远远超过了分享生活本身。

看到有人感慨,工作八年,发现点赞都分出了阶级。

同事之间互相点赞,领导之间互相点赞。

老板偶尔发个朋友圈,员工点赞争先恐后,却少有看见领导给下属点赞。

以至于有时他的朋友圈吸引来他人的点赞,都忍不住怀疑对方是否别有目的。

点赞的人真心难辨,收到赞的人也难有纯粹简单的快乐。

越来越多人在复杂的朋友圈生态中,多了几分犹豫和考量。

发一条朋友圈,要看点赞数量,更看点赞对象。

说到底,点赞不再是对一条动态的祝福与欣赏,已成了一种社交地位和人脉资源的象征。

 02 

人到中年,朋友圈已死

不得不说,点赞变得重要的同时,朋友圈本身反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曾经看到一位网友纳闷自己的朋友圈点赞率已不足10%。

上大学前,她只有40个好友,最多的时候有12人点赞。

但上大学后,通讯录加的人越来越多,点赞却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与人数无关,而是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发朋友圈了,也不爱看了。

朋友圈里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中年以后,除了真正的朋友,还有家人、同事、领导、客户等各种社会关系。

发朋友圈时,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有时候,一条朋友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倒不如不发。

何况,朋友圈人数越多,内容反而越乏味。

大家各有各的公司宣传任务、广告推销内容要发,偶尔看到与生活相关的,也是各种各样的心灵鸡汤。

与其扫彼此的兴,不如默默远离,减少烦恼。

之前分享的文章中,便讲述了一个逃离朋友圈道德绑架的故事。

不经常刷朋友圈的@咸蛋黄,经常被朋友圈所困。

有朋友经常找她给自己的朋友圈点赞,如果不点,便是关系不好。

有人则默认她应当从朋友圈中了解到自己的各种近况,没有额外通知的必要。

比如大学同学结婚的时候,她后知后觉地从共同好友中得知对方的好消息。

她特地私聊送上祝福和份子钱,想着两人关系还不错,怎么这事没告诉她,便顺嘴问了一句。

没想到,大学同学比她还觉得诧异,反问她“我发朋友圈了呀,你都不看朋友圈的吗?”

一句话弄得她哑口无言,还要为此道歉。

混迹在朋友圈中,不看,等于不关注,不点赞,等于不重视。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重心从虚拟社交逐渐转移到了现实生活。

没有多少人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经营朋友圈,把点赞当任务,把了解他人的情况当义务。

与其小心翼翼却还是会触犯朋友圈里的“规则”,不如早点主动“隐身”,回到真实的世界。

现实中,没有要求繁多的朋友圈社交,也没有所谓的以赞取人。

诸如跳赞是不喜欢,经常点赞是自恋,点赞少是开始被人嫉妒等贴标签的行为。

而是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当下的点点滴滴。

或许不如朋友圈繁华,却是你我每天要体验的真实。

 03 

是时候,“整理”你的朋友圈了

关闭三年朋友圈的匿园某一天重新打开了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

当初关闭朋友圈的理由很简单,不想看,也不想发。

她会介意自己的好朋友跟她不喜欢的人一起出去玩;

会嫉妒没有她优秀的人取得了比她更优秀的成绩,或是拿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比起别人的游刃有余、光鲜亮丽,自己的生活便变得有些拿不出手。

再者,她在乎别人的评价,焦虑别人是否给自己点赞评论,内耗自己的回复是否显得高情商。

于是,她关掉了朋友圈,眼不见为净。

如今重新打开,她已经有了不同的心态。

不再把自己放在对立面上,而是发自内心地高兴朋友圈中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拿到不错的成绩。

因为她发现朋友圈只是一个记录成长路线的软件。

记录别人的,也记录自己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会被朋友圈的存在所困扰。

该不该发朋友圈,该不该关闭朋友圈成为许多人的日常。

有人会说爱发不发,无需纠结。

可事实上,还是有无数人被朋友圈各种隐形“规则”束缚着。

发朋友圈怕被评判,不发怕被遗忘。

也许是时候思考一下,如何处理我们的“朋友圈”,从开启或关闭的选择中找到第三条路,打造更适合我们的社交空间。

可以精简好友列表,把没有交集的,又或者仅仅是点头之交的人清理出去,让朋友圈重新拥有“朋友”。

可以改变自己对待朋友圈的态度,不再把它当作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不再为了点赞和评论而焦虑。

而是把它当作一个记录生活的地方,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不期待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只与真正懂自己的人产生共鸣。

如今,微信也在不断优化朋友圈功能。

从早期的动态仅三天可见的设置,尊重你我的社交需求和隐私。

到现在的关闭共同好友点赞提醒,朋友圈折叠减少他人的消息干扰。

我们也应该利用好这些功能,给自己创造一个更舒适的朋友圈环境。

把朋友圈的重心从复杂的社交礼仪和人情世故中转移出来,让它回归到分享生活、记录成长的本质。

到时候,我们会发现,真正重要的不是朋友圈里有多少赞,而是我们的珍贵体验和他人分享的瞬间。

 04 

人到中年后,往往对社交会有新的理解,喜欢在社交场合中“销声匿迹”。

不再热衷于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不再关注他人的动态。

而是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眼前的人和事上,追寻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对于中年人而言,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和情感维系远比虚拟世界的点赞和评论来得重要。

朋友圈,也只是朋友圈。

是记录,是交流,偶尔去看,偶尔去分享,回归朋友之间的互动,也回归生活的本质。

靠近朋友圈,我们可以感受形形色色的精彩瞬间;

远离朋友圈,我们也能专注于生活本身。

中年人的生活,不需要靠朋友圈的热闹来证明,也无需通过否定朋友圈的价值以展示人间清醒。 

换句话说,朋友圈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有赞挺好,无赞安好。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看到中国正在如此之快地赶上来令人震惊”
幡然醒悟!巴西放弃与印度导弹交易
即将首次海试?中国首款电磁弹射准航母
伊朗现在买歼-10C 那才是彻底走错了路
大笑话!中国军舰用激光瞄准德国飞机?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看到中国正在如此之快地赶上来令人震惊”
幡然醒悟!巴西放弃与印度导弹交易
即将首次海试?中国首款电磁弹射准航母
伊朗现在买歼-10C 那才是彻底走错了路
大笑话!中国军舰用激光瞄准德国飞机?
俄罗斯人研发六代机的思路,与众不同
美中太空竞争 重大转变
巨型温压炸弹,爆炸以后是什么效果呢?
等了这么多年,轰-20该不会真的来压轴吧?
小伙误入工地快餐摊 吃了16道菜 结账瞬间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