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为什么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润”去日本定居?
www.wforum.com | 2025-07-06 21:34:01  陈静/看中国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生活、留学、工作或定居。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数据,目前在日中国人总数已超过100万人,成为日本最大的外籍人口群体。但“去日本”究竟代表什么?是否人人都能成功?实际生活中又面对哪些挑战?本文将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全面剖析在日中国人的生活现状、文化适应、就业环境等问题。

“润”日本 国内环境变化是催化剂

政治气氛趋紧:言论空间收缩、教育政策变动、对个体自由的限制让一些人产生“安全焦虑”;经济下行与内卷加剧:房价高企、就业困难、民营企业压力大,尤其年轻人面临“考不完的试”和“卷不动的生活”;社会流动瓶颈:中产阶层难以上升,教育竞争激烈,不少父母为了子女的未来选择出走。

这些让人产生一种“留在中国很难有希望,出去至少能喘口气”的心态。

日本的吸引力:理性与感性并存

距离近,文化熟悉:对中国人来说,日本相比欧美语言和文化障碍更低,从饮食到生活方式较易适应;治安好,社会稳定:法律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个人自由程度比中国更大;教育体系规范:日本的小学至大学教育透明、公平,尤其受到中产家庭青睐;签证与永住路径清晰:留学、工作、结婚、投资等都有可行途径,五年十年可取得永住;医疗与养老保障好:对中老年人尤其有吸引力,养老负担比中国一线城市轻。

“润日”是否真的是理性选择?

这要分人来看。可以从三种人群来分析:

高素质技术人才/中产家庭:这些人具备语言、学历、资源、社会适应力;能快速进入日本社会,享受教育与职业环境;这类人“润”的成功率较高,也最理性。

靠低门槛项目出走的群体(如技能实习、假结婚、黑工):虽短期内达到“离开中国”的目的;但在日本难以获得尊重与长期稳定身份;

常陷入劳动压榨、孤立、违法边缘,最终失望。

被舆论情绪影响的跟风者:缺乏语言、无明确规划,只是“润”为了逃;很容易遭遇文化冲击、职业瓶颈、心理压力;最终既不适应当地,也难以回头。

为什么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润”去日本定居?

看到的是希望 还是过度美化的想像?

“润”是一种移动,也是一种心理投射。很多人将对中国的焦虑,转化为对海外生活的理想化。但实际上:日本是发达国家,但不是乌托邦;外国人永远处于社会边缘,歧视与限制仍存在;

融入过程慢、孤独感强、上升通道有限。而中国虽面临问题,但也并非毫无希望。关键在于:你在哪里能活得更有安全感与尊严感?

与其说是“润日本”,不如说是“寻找另一种可能”。今天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去日本,不仅是对现实环境的回应,也是对个体价值的一种重新追寻。在这种背景下,“润”不仅是一种空间移动,更是一种价值选择。

但润不等于逃避,更不等于解脱。真正成功的人,从来不是因为去了哪里,而是因为准备好了去承担那里的代价。

都有哪些名人“润”去了日本,他们为啥要去日本?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北京当局自2020年以来对中国科技行业施以一连串强力整顿后,曾经风光无限的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马云,已悄然在东京居住了将近半年之久。这一动向,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知情人士透露,马云在日本的生活低调而规律。他不仅常前往乡村旅游,沉浸在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之中,还时常往返美国与以色列,显然并未完全“隐退”,而是依然保持着全球视野和一定程度的国际人脉活动。他与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的深厚友谊,也使其在日本拥有稳固的商业与私人关系网络。孙正义正是阿里巴巴早年最关键的投资人之

两人长期保持着紧密的战略联系。

马云曾是中国最耀眼的科技企业家之一,被誉为“创业教父”和“新经济的旗帜”。然而,自他在2020年公开批评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之后,便迅速陷入政治风暴的中心。他旗下的蚂蚁集团原定于当年11月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IPO,却在最后关头遭到紧急叫停,从此马云逐步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不再频繁露面于国内媒体和商业场合。

因此,外界对他赴日居住的解读不一。一方面,许多人认为马云是在规避政治风险,寻找一个“安全的退场通道”;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他是在悄然蓄力,探索科技、农业或国际教育等新领域的跨国布局,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可持续农业等领域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

东京,作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成熟、文化多元的国际大都市,为马云提供了一个既避开风口浪尖、又不脱离全球舞台的理想落脚点。在那里,他既可以从容反思阿里与蚂蚁的发展困局,也有条件策划新的全球战略。

归根结底,马云此番“旅居日本”究竟是“放弃过去”还是“筹谋未来”,目前尚无定论。但无论如何,他的动向,依旧折射出中国企业家在新时代中面对国家监管、全球风险与自我转型之间所作出的复杂抉择。

马云定居日本,公众为何议论纷纷?

近年来,马云逐渐淡出中国主流媒体与商业舆论的中心,其一举一动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在英国《金融时报》披露他在东京居住长达半年之后,公众对“马云是否定居日本”的话题讨论迅速升温。不同立场、阶层与情感投射之下,舆论场对这件事呈现出鲜明的分裂性。

“逃离”说从英雄到“避风港”

部分舆论认为,马云定居日本是一种“政治避险”的表现。自其在2020年公开批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后,蚂蚁集团史诗级的IPO计划被监管机关叫停,他本人也迅速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此后,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受到前所未有的整顿,马云的“失语”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拐点。

因此,支持“逃离论”的观点认为,马云去日本,是在寻找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一个不被随意约谈、冻结并清算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自由进出国际,继续与孙正义等全球商界盟友往来,也可保持对新技术、农业和教育的探索热情,同时避开国内政策与舆论的雷区。

“布局”说转型者的沉潜与未来感

与“逃亡说”相反,另一部分人则把马云视为一个主动转型、布局全球的企业家。他们认为,马云的远行并非仓皇逃离,而是有节奏、有战略地为未来埋下伏笔。

一方面,马云并未彻底退休,而是频繁出现在以色列、荷兰、日本、东南亚等地,关注农业科技、环境可持续、人工智能等“后平台时代”的产业。另一方面,他在东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在国际教育与学术传播中扮演了新的角色,显示出他对人类长期发展问题仍有深层关注。

支持者称:“中国企业家需要新的舞台”,而马云正是在寻找属于自己新时代的角色和定位。他在日本的低调存在,可能只是厚积薄发、重新定义自我的一部分。

“叛逃”说赚中国的钱,去别国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舆论持明显批评态度,认为马云的行为“不够爱国”,甚至构成道德上的“背叛”。这类批评者指出,马云的财富、地位乃至一切资源皆源自中国市场与制度,而当风险来临时,他却选择到日本定居,把资产移出中国,这在情感上让部分民众感到不满。

“你赚的是中国人的钱,现在却跑去东京享清福?”这类质问在社交平台不时出现。尤其当中国面临经济下行与青年失业问题时,马云的“离场”与“隐身”更容易被放大为一种“精英脱责”的象征。

中立理性派:这是企业家的生存智慧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人持更加中立的看法。他们认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选择应该放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中看待。在当前监管环境与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家的“避险行为”并非等同于叛逃,而是商业判断与人生选择。

正如一位财经评论人所言:“如果一个人在国内已经无空间继续创新,那他去别处继续追求梦想,这不正是‘走出去’的精神吗?”在这类观点看来,马云的行为或许值得反思的不是“去向何方”,而是中国该如何留住、支持并激励具有全球视野与独立精神的企业家。

马云只是一个符号?

马云的行踪之所以引发如此激烈的社会情绪,其实远超个人本身。他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的镜像:反映了民众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困惑,对企业家命运的忧虑,对监管尺度的审视,以及对个人自由与国家忠诚之间张力的集体思考。

马云在东京的住所也许只是他生活的一个片段,但这片段背后,映射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深层焦虑与希望。定居与否,逃离与否,其实都只是表像。真正重要的是:在变化中的中国,企业家与体制、个人与国家之间该如何重新找到平衡?

日本大地震的说法 为什么也阻止不了中国人去日本的脚步

为什么人们喜欢去日本,据说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有100万之多

据Skyscanner报告,中国飞往日本的航班每周约3,189班次,平均每天约455–460班航班。

根据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统计资料,近年来中国赴日旅游人数呈显著回升趋势:

2023年恢复之初,中国游客约242万;2024年,中国大陆游客赴日总人数达约698万人,超过疫情前水准;2025年有望继续攀升,全年可能突破800万人次水准(部分媒体称2024已有838万)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确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前往日本,不只是短暂的旅行,也有大量人选择长期定居、学习或工作。据多方报道,截至近年,在日中国人(包括留学生、劳工、永住者等)已经超过100万人。那么,为什么日本对中国人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生活环境与社会秩序

日本的社会整洁、治安良好、交通有序,是很多人向往的“高品质生活”的典范。城市与乡村都保有一定的人文气息,绿地多、环境优美,让人有“生活在诗意中”的感受。生活节奏不像北上广深那样压力山大,许多人感觉在日本生活相对安静、平和。

教育与医疗资源

日本的高等教育具有国际认可度,许多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攻读硕士、博士。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日本的基础教育相对公平,校园安全,课外活动丰富,是不少家长选择移居的重要理由。

医疗服务完善且规范,虽然语言是门槛,但不少医疗机构已经提供中文服务。

文化吸引与生活习惯契合

日本文化对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新鲜。中日同属东亚文化圈,在饮食、礼仪、节气等方面有相似之处,适应起来比较容易。

同时,日本的动漫、时尚、美食、建筑、美学等软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有强大吸引力。

日本人普遍有礼、注重细节,社会也尊重个人隐私与边界,让人感觉比较自在。

经济与就业机会

虽然日本总体人口老龄化严重,但这也为外来人口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医疗、护理、IT、制造等领域。

部分中国人在日本开店、创业也取得不错的成果,尤其是在中餐、旅游服务、贸易等行业。

移民政策相对宽松

相对于欧美国家,日本的长期居留与“永住权”取得门槛相对低一些,尤其对于技术人才、留学生和企业经营者来说。

日本近年面对人口下降问题,也在积极吸引外来人口。

地缘与距离优势

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飞行时间短,对于探亲、商务、往返都比较方便。很多中国人在日本生活仍与中国保持紧密联系,感觉像是“半定居、半流动”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喜欢去日本,不仅因为旅游时的好印象,更因为在教育、医疗、生活质感、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吸引力。日本给人一种“安静、安全、秩序、有美感”的感受,而这正是当下很多人对生活品质的渴望。

如果你对某一方面(例如:在日中国人生活现状、日中文化差异、就业情况等)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告诉我,我可以帮你深入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值得思考的问题。的确,虽然很多中国人向往日本的生活环境和秩序,但并不是每一位赴日的中国人都“成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当地的文化与制度。下面我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去日本的中国人都成功了吗?

答案是:没有。并不是每个中国人在日本都过得顺利或“成功”。

有的人适应良好,找到稳定工作、获得永住资格,甚至创业成功;也有很多人语言不通、找不到好工作,生活艰难,只能在底层劳动,甚至选择回国或转去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人遭遇文化隔阂、心理孤独、被歧视或排挤;成功与否,除了个人努力,还与背景、学历、专业、语言能力以及运气密切相关。

日本有哪些对中国人不利的地方?

语言障碍:虽然很多中国人会一些日语,但真正要融入社会,需要精通日语(尤其是敬语和书面语)。工作、医疗、租房、办理手续、教育等几乎都需要日语能力,不少人因语言不过关只能做低技术工。

社会封闭,难融入主流圈子

日本社会重视“内外之别”(内部人与外来人),外国人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社交圈。很多中国人在日本交到的朋友主要还是中国人,与当地人交往较浅。

在职场或社区里,外国人仍然被视为“外来者”。

职场压力与等级文化

日本职场讲究“年功序列”、“阶级关系”与“服从文化”,很多中国人觉得太压抑。加班文化严重,对生活品质的影响不小,有些人会感到身心疲惫。

作为外国人,升职和发展空间有限,很多人被卡在中低层职位。

生活成本高,收入不一定高

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生活成本(租房、交通、医疗)非常高。不少从事服务业或劳工类工作的中国人收入并不高,有的甚至要打两三份工。

留学生往往靠打工维持生活,但时间有限,生活压力也大。

潜在的歧视与偏见

虽然日本表面上礼貌,但部分人对外国人(特别是中国人)仍有偏见。在租房、市场交易、办理手续等方面,有中国人被歧视或不公平对待的情况存在。

一些人报道说,警方对外国人检查证件比较频繁,令人感到不自在。

签证与身份不稳定

很多人在日本只能拿到短期工作签证或留学签证,身份不稳定。移民政策虽有放宽,但仍不如欧美开放。获得永住权(永久居留)或国籍并不容易。

补充一点现实情况:

据日本出入境在留管理厅的统计,在日中国人中有不少从事蓝领工作,如餐饮、清洁、物流、工厂等。有些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只能进入劳力密集型行业。也有中国人因非法打工或逾期居留而面临遣返风险。

要不要去日本?适合怎样的人?

日本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适合这几类人:有明确职业规划、懂日语、有专业技能的人;有留学打算,想接受日本教育体系的人;重视生活秩序、喜欢安静、能忍受职场阶级文化的人;不介意初期做基层工作,愿意长期耕耘与融入的人。

但如果你追求自由多元、讨厌压抑和繁文缛节,或者希望快速发财、轻松生活,那么日本可能不一定是理想选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北京突然宣布这事 台湾急了 强烈遗憾
离谱文章:爆中国实际人口仅3亿多! 震撼
美国空军与马斯克切割
“川普24小时连退3步” 中国媒体皆大欢喜
华人听了家庭医生一句话 果断买机票飞中国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北京突然宣布这事 台湾急了 强烈遗憾
离谱文章:爆中国实际人口仅3亿多! 震撼
美国空军与马斯克切割
“川普24小时连退3步” 中国媒体皆大欢喜
华人听了家庭医生一句话 果断买机票飞中国
川普突然令人震惊出手 各州措手不及
五种常见营养补充剂 对心、肝最危险
主动找人发生关系 26岁中国女子卖孩子赚钱
以色列铁穹破功 伊朗导弹成功命中5军事设
与女友同居爽到后空翻 18岁男“头撞地”丧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