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从伊朗到伊拉克 美国的军事干预有效吗? | |
www.wforum.com | 2025-07-03 19:33:07 BBC中文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美国总统川普去年五月严厉批评前任总统的干预主义政策时,引起外界譁然。 “最终,那些所谓的国家建设者摧毁的国家远多于他们建立的。”他明显是在指2003年极具争议的伊拉克战争。 “干预主义者介入了那些他们根本不了解的复杂社会。”他又补充道。 这番话是在他访问沙特首都利雅得期间发表的。一些分析人士今年曾表示,至少在川普第二任期时,美国在中东的干预主义可能成为过去式。 然而,不过一个多月后,美国就对伊朗的三处核设施发动攻击,将华盛顿卷入伊朗与以色列最新一轮冲突之中。 透过此次袭击,美国和以色列意图终结伊朗的核武野心。 “我们的目标是摧毁伊朗的核浓缩能力,遏止这个全球头号恐怖主义支持国所带来的核威胁。”川普在行动后表示。 然而历史表明,当西方国家试图在海外“解决”问题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黎巴嫩裔美籍作家、伦敦政经学院中东政治与国际关系教授法瓦兹·格尔盖斯(Fawaz Gerges)指出,自1940年代末以来,美国干预主义便一直是中东国际关系的主轴。 “最近美国对伊朗的空袭就是该政策的又一明显例证。”这位《真正出了什么错:西方与中东民主的失败》(What Really Went Wrong: The West and the Failure of Democracy in the Middle East)一书作者对BBC表示。 那么,美国还在哪些地方发动过干预?又产生了哪些后果? 伊朗政变 1953年,伊朗民选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Mohammad Mossadeq)被推翻,这场政变由伊朗军方主导,并获得美英支持。 摩萨台仅当时上台仅两年,他发誓要将伊朗庞大的石油资源国有化。 然而,这一举措,再加上当时看似日益上升的共产主义威胁,令伦敦与华盛顿感到忧虑——战后两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伊朗石油。 尽管这场政变最初被包装成恢复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Shah Mohammad Reza Pahlavi)统治的民众起义,但其背后实际上有英美情报机构的策动与支持。 2000年,美国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首次公开谈及美国在伊朗政变中的角色。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罗发表演说,也承认了华盛顿参与了这次政变。 2013年,即政变60周年,美国中情局(CIA)公布了一批文件,首次正式承认其在政变中扮演的角色。 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释出的文件中写道:“这场军事政变……是在中情局的指导下实施,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格尔盖斯教授指出,当前美伊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那场秘密干预。 “伊朗人从未原谅美国推翻了一位合法的民选总理,并扶植一位残暴的独裁者——伊朗国王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他解释说。 “今天伊朗的反美情绪,是因为政治菁英认为美国改变了伊朗政治的发展方向。” 格尔盖斯教授亦指出,美国曾试图影响埃及总统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的国内政策,并改变他的民族主义路线,但收效甚微。 美国曾支持阿富汗伊斯兰分子 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以支持一年前上台、正陷入分裂的共产政权。 但苏军很快遭遇名为“圣战者”(Mujahideen)的伊斯兰抵抗行动。 这支队伍由反对共产政府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组成,获得美国、巴基斯坦、中国、沙特阿拉伯等多国支持。 在冷战期间,美国是对阿富汗提供武器与资金最多的国家之一,目的是阻挠苏联在当地的目标。 根据后来解密的文件、记者调查与证人证词显示,美国当时的策略是要将苏联困在阿富汗,使其深陷一场如同越战般消耗人力与资源的泥泞。 这项行动名为“旋风行动”(Operation Cyclone),被当时媒体形容为“中情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秘密行动”。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雷根)甚至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接见了一个圣战者领袖代表团。 1988年,在签署《日内瓦协议》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开始撤军,结束长达近十年的占领。最后一批苏军于1989年初离开阿富汗。 但不久之后,阿富汗便陷入内战,参战方包括各派军阀与失去苏联支持的政府军,后者很快瓦解。 塔利班势力于此背景下崛起,他们遵循严格的伊斯兰教法(Sharia)。其领导人多数曾在圣战者运动中与苏军作战,并获得美国等国提供的武器。 同样地,在苏阿战争结束后,一群阿富汗老兵创建了盖达组织(基地组织,Al-Qaeda),试图将伊斯兰圣战扩展至阿富汗以外。 塔利班为该组织及其领袖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提供庇护,使其得以策划并发动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的袭击行动。 阿拉巴马大学政治系中东研究教授瓦利德·哈兹本(Waleed Hazbun)指出,在冷战期间,美国对中东的多数干预可被视为一种“权力平衡行动”。 “他们试图反制任何反对美国及其盟友利益的政治力量。”他在接受BBC访问时表示。 哈兹本教授认为,美国主导的波斯湾战争(1990–1991)便是一个例子。 “那场行动旨在反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科威特得以主权恢复。冷战结束后,美国政策制定者与该地区领导人进行讨论,以寻找满足共同安全需求的方法。”他说。 然而,他指出,自克林顿政府起,美国开始采取另一种策略。 “目标是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及其区域秩序愿景的安全架构。”他解释。 “这包括一方面推动和平进程及阿拉伯–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使所有阿拉伯国家与美国及以色列结盟;另一方面则透过军事手段与制裁遏制伊朗和伊拉克。” 在某些情况下,美国的干预政策与对以色列的支持携手并进——这种支持被美国领导人形容为“无条件且坚定不移”。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色列一直是美国对外援助的最大接受国,每年获得数十亿美元资金。 重返阿富汗追击塔利班 2001年10月,美国发动对阿富汗的入侵行动,声称此举旨在驱逐塔利班、支持民主,并在911袭击后消除盖达组织带来的威胁。 华盛顿迅速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自2003年起,北约部队亦进驻阿富汗,参与战斗任务,并训练当地安全部队。 三年后,一个新政府在阿富汗上台,但塔利班的血腥袭击仍持续不断。 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伤亡惨重。 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增兵阿富汗,一度成功压制塔利班势力,但成效并未持久。 2014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最血腥的一年,北约部队结束任务,将安全责任交由阿富汗军方接管。 随后,塔利班扩大其控制区域。 隔年,塔利班势力持续壮大,发动多起自杀式袭击,并声称对喀布尔的国会大楼及首都国际机场附近的袭击承认责任。 最终,拜登政府于2021年4月决定从阿富汗撤军,结束美国主导入侵行动20年后的军事部署。 这项决定引发极大争议,也导致喀布尔迅速沦入塔利班手中,外界纷纷将之比拟为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时的情景。 “这是拜登的西贡时刻,”美国共和党众议员伊莉丝·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是国际舞台上的灾难性失败,永远不会被遗忘。” 一位不具名的前阿富汗官员对BBC透露,塔利班藉此获得大量军事装备,这些装备大多源自美国。 联合国2023年一份报告指出,塔利班允许地方指挥官保留20%所缴获的美制武器,导致黑市军火交易猖獗。 入侵伊拉克 1990年8月,由时任总统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指挥的伊拉克军队越境入侵科威特,数百名抵抗者遭到杀害,科威特政府被迫流亡至沙特阿拉伯。 对许多人而言,这标志着中东历史上漫长且动荡时期的开始。 在多次警告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后,由美国领导、英国与沙特阿拉伯提供主要支持的联军——为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联合行动——于1991年1月17日发动军事行动,将伊拉克军队逐出科威特。 其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销毁其所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包括核、生化武器以及远程弹道导弹。 1998年,伊拉克中止与联合国武器检查人员的合作。2001年美国纽约世贸中心与华盛顿五角大楼遭遇恐怖袭击后,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开始计划入侵伊拉克。 布什指控侯赛因继续囤积和制造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并声称伊拉克与伊朗、朝鲜一同构成所谓的“邪恶轴心”。 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Colin Powell)于2003年在联合国表示,伊拉克拥有生物武器的“流动实验室”。 但到了2004年,他承认相关证据“似乎并不那么可靠”。 英国、澳洲和波兰加入了美国的入侵行动,但德国、加拿大、法国与墨西哥等多国则表达反对。 时任法国外交部长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曾表示,军事干预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案”,而作为北约成员及伊拉克邻国的土耳其,则拒绝让美军及其盟国使用其空军基地。 哈兹本教授指出,美国试图实现政权更替,并将自身的安全想法强加于中东地区。 BBC国际事务编辑杰里米·鲍文(Jeremy Bowen)则表示,这场入侵对伊拉克与其人民而言是一场灾难,使该国陷入长达数十年的混乱。 “自2003年爆发的混乱与暴力,不仅没有摧毁奥萨马·本·拉登和圣战极端分子的意识形态,反而助长了圣战主义者的极端行动。”他在2023年、入侵20周年之际发表评论指出。 这场战争的另一后果是,阿尔盖达得以重组并转化为自称的“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至于因2003年入侵而死亡的伊拉克人总数,至今仍无法精确统计。 根据“伊拉克死亡人数”统计计划(Iraq Body Count, IBC)资料,2003年至2022年间,共有209,982名伊拉克平民死于战争。 哈兹本教授表示,现在的需要是,美国应该支持地区自身促动安全的努力。 “一个致力于达成安全共识的地区,而不是透过美国及其盟友的强大军事力量来建立秩序,或许更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他说。 |
|
|
|
![]() |
![]() |
歼-20较之F-35的短板在于性能技术与作战文 |
![]() |
中国要建军事基地 被这国总理拒绝了 |
![]() |
中美突传大消息 彭博:北京严阵以待 |
![]() |
匪夷所思!乌克兰F16如被俄罗斯无人机击落 |
![]() |
巴国防部长为何质疑歼-35战机的采购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