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清华牛津博士,在新加坡送外卖
www.wforum.com | 2025-07-03 17:13:07  Letsight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夏初时节,中国高考从考试到放榜,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人因迟到被拒之门外,泪洒当场;有人在考后跳起探戈,宣泄如释重负;还有一位素朴的高考女生,用一根木棍挑起沉甸甸的行李,挺直腰板,急急踏上归乡之路,她那坚定无惧旁人非议的模样,惊讶了亿万目光。

高考成败 = 职业命运 =人生成就?几十年来,这个等式如同铁律,烙印在每个中国家庭的心底。

镜头前的放榜高潮,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有笑呵呵的襄阳中学班主任,喜极而泣的母子,欣喜若狂的内蒙古男生,还有眉头紧锁,忙着选学校的家长。

然而,大多数考生在高考后,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

他们通常会依据分数由学校或老师“填报”志愿,走进一个自己不太了解的大学专业,接下来的大学岁月——有些人在无感中勉强完成学业,有些学成后并不愿从事相关工作,也有极少数人在学术的潮流中,在学习过程中才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

所以,高考不是终点,无论得与失,只是人生真正成长的起点。

高考的金榜题名也不再是前途一帆风顺,丰衣足食的印章,名校学历也不是人生中绝对成功的“黄金通行证”。

学霸博士送外卖:

“别人家的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

近日,一则“小红书”帖文引发热议:一位曾就读清华、北大、牛津、南洋理工的超级学霸,如今却在新加坡全职送外卖。帖子中的人物名叫丁远昭,福建人,40岁,拥有堪称“梦幻履历”的高等教育背景:

图片

图源:来自NUS官网,注明“这些是我们团队中充满热情且表现出色的成员”

  • 2004–2008: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学士

  • 2008–2011:北京大学 能源与资源工程 硕士

  • 2012–2017: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生物学/可持续发展 博士

  • 2018–2020:英国牛津大学 生物多样性 硕士

从清华到牛津,这位“别人家的孩子”曾是无数学子梦想的缩影,学术之路横跨中、英、新三国,专业涵盖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锤”——

尽管拥有一连串响亮的学历,丁远昭在毕业后却频频碰壁,曾面试多家公司,始终音讯全无,由于短期内无法找到合适工作,他只能选择先靠送外卖维持生活。

他目前在新加坡送外卖平均每天能赚约50–100新币(约合人民币270–540元),周日收入最高可达254新元(约1351人民币),每周大概有700新币左右进账(约合人民币4000元)。

这份工作相比国内普通人的工资水平,属于高优,但新加坡作为全球最高消费的国家之首,这份薪水仅够温饱。

图片

丁远昭每天工作11-12个小时,风雨无阻,接单越多,奖金越多,遇上单少的时候,只能在餐厅门口呆坐。

图片

图源:“丁远昭爱留学”公众号

丁远昭没有逃避生活与遮掩自己读研的困窘,他在社交媒体中大方分享选择读博的心路历程,从书香门第的成长经历,到科研路上的沉浮,再到如今骑上电动车送外卖,他从未停止思考与坚持。

他称外公是厦大的教授,自己从小在厦门大学的学术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学习成绩一直优秀,高考也如愿考入清华大学。

他承认在清华,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保研或出国深造,只有少数学生选择直接就业。他跟随清华“大流”,顺理成章地选择了保研,研究生阶段后,又继续读博走学术道路。

相比那些本科毕业后直接读博的同龄人,丁远昭多了一段科研和项目的实际经验优势,这让他在博士阶段如鱼得水,保持地位。

在团队里,他常常被视作经验丰富的“老大哥”。就算遇到了一些优秀、后来者居上的年轻研究人员,他感觉在团队中的存在感始终稳定,还能够保持在成果产出上的“前一半”水平,笑言老板要“捶人”的时候,通常不会第一时间祸及于他。

如今,年近四十的丁远昭面对生存与就业感到困惑,毕竟掏钱读“书”不能“读”一辈子,面临就业困境,他这个大龄青年又很难转行。

他想来想去觉得他这个年纪不做科研,也不太现实,毕竟博士学历加上多年研究经验,使得他在研究员岗位上游刃有余,做自己熟悉的行业,比较有发展空间,一旦找到工作,薪水一定高过新加坡的平均工资。

如果现在转行,比如房地产、互联网,他感觉起步太晚,既没有经验优势,也难以承受高强度“卷”的生活节奏,与年轻人在年龄和精力方面无法竞争。

丁远昭坦言,科研或许就是他这一生的方向。虽然辛苦,但也稳定、有意义。干一行、爱一行,慢慢在自己的领域积累沉淀,也是一种值得的坚持。

学历不是万能通行证

人生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丁远昭的经历在高考放榜的日子引发了广泛讨论,网友们对此褒贬不一。有人直呼不相信,说丁远昭发表过一千多篇文献及研究稿,不应该沦落到如此窘况。

图片

有人惋惜他“高开低走”,也有人表示敬佩:“愿意弯腰去做事,脱去孔乙己的长衫哪怕是送外卖,也比好高骛远强。”更有不少打工人感叹,“这年头,不靠背景、关系,连博士都难混。”还有人表示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活不下去。

这一事件为所有以为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旧套路家长,敲醒了警钟,高学历不代表就业前程似锦,名校也不意味着人生一路绿灯,努力从不应被简化为“学历”两个字,它更体现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坚持。

丁远昭在自己的领域积累沉淀,坚持着科研梦,因为一时的困境,他不怕世俗眼光的衡量,兼职做了外卖骑手,继续寻找着就业机会。

他这种人生的起起伏伏值得所有高考生及大学生借鉴及思考,是时候为自己的未来深思熟虑,不要在大潮流里顺流直上,和别人走不一样的路,有时未必不好。

借用丁远昭几句话,比如,“考得不好不要悲观失望,考得好了,大家其实以后工作也都差不太多,比如送外卖,服务社会,养活自家,付出汗水,拿到回报!送外卖是个不错的好活!”他还说,“再优秀的人也无法无视大环境的变化”。

谁也难以预料明天的你是否被AI刷掉,或者成为另一个丁远昭等待机会,又或者绕来绕去成为下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某些人就是喜欢逆流中脱颖而出。

真正成功的人,往往走弯路

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曾经对高考学生说过,他上大学时并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只是因为喜欢历史,就选了这个专业。虽然这不是一条“高薪”之路,但出于对世界的好奇,他又走向了人类学,并最终成为一位教授——但那已经是他30岁之后的决定了。

这段话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也许会非常陌生。在应试体制中长大的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早立目标、早做准备、尽快定方向”,对“迷茫”几乎是零容忍。但麦克法兰教授的经历正说明:不确定,是年轻人的常态;探索,是教育的核心。

他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目,因为唯有热爱,才能发掘出潜在的才能。这种理念与中国部分家庭“用文凭换工作”的逻辑形成了强烈反差。

许多留学家庭并不是真的追求知识自由,而是奔着学校排名与就业前景而去,这种功利导向,反而限制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其实,那些真正一鸣惊人,获得成功的人,往往都不考虑后果,先走了“弯路”。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Geoffrey Hinton,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从未正式上过计算机课程,在剑桥大学时五次换专业,读过建筑、心理学、哲学,最后拿的是心理学学士。中途他还曾去当木匠,完全不在乎身份的落差,只是跟随内心的好奇与热爱。

图片

他曾以为自己数学不好,但成为教授后又主动学习神经科学与算法,最终凭借在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拿下诺贝尔奖。他不为高薪低头,不为权力妥协,从谷歌离职时,还公开批评公司在AI道德问题上的软弱。

他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大学所学未必决定未来,所谓“迷茫”,其实正是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萌芽的前奏。

这些英国学者的经历,再一次证明“育人为本,而非育才为器”。它不催促你成为“社会标准”下的成功者,而是陪你找到那个真实、自由、有温度的自己。

刚刚被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聘为数学学科终身教授的34岁的中国数学家王虹,最近频繁出席中国各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有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高度认可其在三维挂谷猜想领域的突破,认为其可能冲击菲尔兹奖,还有北大“韦神”化身“小粉”乖乖听课。

推荐阅读:出身于小镇,破解数学界百年难题的90后女数学家,连韦神都为之折服!

其实,被誉为“最有可能拿菲尔兹奖的中国人”——王虹,入学时读的是地球科学专业,却因热爱数学毅然转系,获得北京大学数学学士学位,最终登上世界顶级数学舞台。

图片

可见,如今在大学里换专业也不是难过登天,无可能之事。

尾声:人生从来不只是一条路

丁远昭的外卖之路,Hinton的转行之旅,王虹的“中途掉头”,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高考只是起点,人生从来不止一条路。

与其盲目追逐“标准化成功”,不如静心思考“我是谁”、“我热爱什么”,然后脚踏实地,为自己的热爱奋斗下去。

真正的成功,往往从“弯路”开始。大学的意义,不在于套出一个“成功模板”,而在于帮你认识自己,找到热爱,并为此坚持。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成功”往往被偷换定义:升学率、就业率、房车票。

但“活得好”远比“考得好”重要。“高考状元”未必幸福,“外卖博士”也未必失败。

如果高考是一场考试,那人生是一系列不断做选择的过程:你选什么方向,怎么面对现实,如何对自己诚实。

你可以追梦,也可以改道;你可以光鲜,也可以低调;你可以暂时迷茫,但你永远有重新出发的权利。

所谓“走弯路”,往往不是偏离,而是曲折中通向真正的热爱。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歼-20较之F-35的短板在于性能技术与作战文
中国要建军事基地 被这国总理拒绝了
中美突传大消息 彭博:北京严阵以待
匪夷所思!乌克兰F16如被俄罗斯无人机击落
巴国防部长为何质疑歼-35战机的采购计划?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歼-20较之F-35的短板在于性能技术与作战文
中国要建军事基地 被这国总理拒绝了
中美突传大消息 彭博:北京严阵以待
匪夷所思!乌克兰F16如被俄罗斯无人机击落
巴国防部长为何质疑歼-35战机的采购计划?
最讨厌的功能终于取消了!微信朋友圈新变动
唐太宗临终前找武则天陪葬 她秒回8字避开死
歼-20机载雷达升级,探测距离达1000公里?
毫无疑问,这就是全世界最轰动的分手大戏
交权前奏 太上皇复活、习被上紧箍咒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