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高管6000万养废3个孩子,精英教育到头了?
www.wforum.com | 2024-12-24 12:07:12  香港直通车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前段时间一个博主发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

帖子的主人公,是一个香港驻上海的外资行高管,育有三个孩子。

这个高管今年60岁,回顾他这半生,发现自己在三个孩子身上花费了6000万,却没有一个孩子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1

老大今年34岁,父母先是供她到英国名校学牙医,但毕业之后却根本不想干这行。

于是转行干摄影。

干了几年后又觉得腻了,突然对神学很感兴趣,想出国深造。

目前家里蹲,养不活自己,只能跟父母住。

老二31岁,大学也是在英国名校,学的建筑学。

毕业之后在香港政府上班,薪资不高,勉强能够养活自己。

目前也没有独立的住房,只能跟父母和姐姐挤在一起。

最小的那个今年26岁。

家人也是将他送到英国去读书。

但因为适应不了,一个学期后抑郁,被学校建议退学。

回香港后接受了一年多的心理治疗才慢慢走出来。

目前在澳洲做药剂师,但收入也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需要父母的支持。

这三个孩子,接受的完全就是“精英教育”。

他们从小就在各种培训班中长大,在父母的运作下,他们都去了国外上大学。

可以说,这三个孩子学成归来,都是令人羡慕的“海龟精英”,跟普通人根本不是同一个世界。

但结果呢?

含着金汤匙长大的3个孩子,在父母的托举下,一路顶级名校,履历上金光闪闪。

却在事业上,完全没有达到父母期待的高度。

甚至,在成年之后,他们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依旧在“啃老”。

2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讨论,在于里面有个亘古不变的人性爽点:有钱人当冤大头。

普通人越喜欢看到“逃离精英教育”的故事,越证明教育的阶级隔离愈发深刻了。

而上面6000万“养废”三个孩子的观点,其实是以普通家庭对于“成功”的定义,施加在“富豪”家庭之上,但是真正适合精英教育的家庭,其实是不受这种“世俗成功”所束缚的。

应试教育是给予了底层一条向上的通道。

不论你的家庭环境,只要你够刻苦,都有可能凭考试成绩进入名校。

素质教育是给中产阶层提供了一个维持地位的方法。

家长可以联手学校,共同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但精英教育里,就是家庭在起绝对的主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精英的素养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家庭。

说白了,应试教育的极限,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员工。

但精英教育训练的是决策力。在这样的教育里,学生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答案,任何人都不能替你做决策。

所以,在历史课上,学生会讨论苏格拉底的死亡究竟有没有意义;

政治课上,学生会讨论绝对的民主是否完美;

物理课上,学生会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定理……

老师不会拿着高考大纲来上课,而是成天带着大家读英语诗歌。

上课的时候还一起追《傲慢与偏见》,老师带着大家“花痴”darcy先生,讨论简奥斯丁女士到了今天还会不会被逼婚。

甚至还花了半学期全班排演《剧院魅影》英语话剧,做英语戏剧节。

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学生怎么样欣赏这个世界;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能力;甚至是希望他们能够有能力、有魄力去改变这个世界。

至于考试会有什么考点,人家根本不在乎!

所以精英教育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让孩子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找到好的工作,获得高的收入),因为按照这个标准,教育上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不划算的。

3

因此,从经济角度讲,不建议普通家庭在教育上过分投入。

认字、读书,接受通识教育,这是跟吃饭一样重要的刚需,是再穷也要想办法给孩子的。

但网球、骑马、钢琴、芭蕾、小提琴……这些不是,它们是为了丰富你的人生体验而存在的,饭都吃不上的人,还要什么甜点呢?

富豪,没问题,钱不花在孩子身上花在谁身上呢?普通家庭,我劝你慎重。就像当年的P2P暴雷,有钱人就当丢了个包,穷人那是要家破人亡的。

精英教育是消耗品,不是投资品。

从经济角度看,大部分家庭的教育投入别说谈收益,回本都悬。

我的小侄子短暂地上过一段钢琴课,他的钢琴老师九大音乐学院毕业,三岁开始学琴,每天至少要练两个小时,寒暑假更是恨不能直接住到老师家里,举全家之力培养了十几年,最后也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建树。

钢琴于她只是个谋生工具,回报跟曾经时间和金钱上的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前两天跟朋友聊到她认识的一个女生,国内211本科,英国名校文学硕士,最后考了编,现在在某景点做个接线员,忙时还要负责划船和倒垃圾。

说个残酷的现实:大部分花费百万以上出去留学的孩子,现在回来能找个年薪十万的工作就不错了。

我知道有人会怼:学艺术和留学是为了见世面,开阔视野,不是为了赚钱。

没毛病,前提是父母和子女心态都能端得正,看得透,放得平,花出去的钱,就全当是体验。钢琴老师和景点接线员,都挺好的。

带孩子参加郊野捉虫子、挖矿石的活动,都是要花钱的,但千万别指望他成为东方法布尔或新时代的李四光,图的就是个快乐。

别把教育当投资,要当享受。

不好看的裙子你不会买,那让自己和孩子都难受的课包也趁早别报,教育跟其他消费一样,花出去不一定要有回报,但要图个爽。

如果你小有薄产,举家之力把孩子往国际学校塞,往国外送,一路接受你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只是为了ta能突破你的阶级更上一层楼,别傻了,他现在享受的生活可能已经是这一生的巅峰。

孩子如果并没有过人的智商,有限的资产与其all in在教育上,还不如给他们存下做积蓄更安稳。

大部分985的孩子可能都考不回他们父母的母校,曾有北大博士抖音吐槽自己的女儿在班里学习倒数,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也不鲜见。

抛开智商的均值回归不谈,有没有想过,不需要从千军万马中博一条血路,也许不是他们的失败,恰恰是他们的幸福。

每当身边有朋友为教育犯愁时,我都劝他们淡定点,想开点。

只要孩子在爱而不纵的环境下长大,没沾染什么坏习气,内核平稳,心态淡然,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都不会过得太差。

后世常用“扶不起的阿斗”去形容软弱无能之辈,其实后人又误会了刘禅多少年?

能听劝,不瞎作,硬生生把风雨飘摇的蜀汉基业维持了四十一年,放在盛世,绝对是守成的一把好手。至于后来的投降,那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即便被软禁,人家也能装傻卖呆夹缝中求生存,愣是寿终正寝。

谁家孩子真像阿斗,偷着乐去吧。

大愚有时就是大智啊。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印度刚晒印巴装备差距 不料外界泼冷水
潜舰都快造好了 中国突然遭毁约 被群嘲了
中国超轻型60mm迫击炮 钛合金打造?
1.2万朝军赴俄“血战”,换回了什么?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印度刚晒印巴装备差距 不料外界泼冷水
潜舰都快造好了 中国突然遭毁约 被群嘲了
中国超轻型60mm迫击炮 钛合金打造?
1.2万朝军赴俄“血战”,换回了什么?
乌军各级官兵,对朝军战力评价如何?
印度大坝开始蓄水 莫迪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中国六代机恐用新型航发 推力比涡扇15更大
不再掩饰!美军在中国周边开展实战化演习
什么原因?北京迟迟不敢发布…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