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小学生眼中的“牛郎” 让老师们哑口无言
www.wforum.com | 2023-12-05 22:30:41  新黄河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作为在中华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的主人公,牛郎大概很难想到,自己会被21世纪的小学生当成“流氓”。

这争议源于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教育部统编版(以下简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本里,他本来人生困苦:父母双亡,被哥嫂欺负,没分得家产,只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直到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明天黄昏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次日,牛郎欣然前往。

课堂上,一位男生马上站起来指证:“我觉得牛郎是能吃官司的。拿别人衣服就算了,还偷窥别人洗澡。”他说这话的时候,前排有个男生一直把脸埋在胳膊里笑。

一位戴眼镜的女生不理解织女为什么要嫁给牛郎:“我觉得牛郎他要文化没文化,要钱没钱,要颜值也没颜值。”学生们又笑了。

一位重庆的小学老师曾将这段课堂实录发到了社交媒体上。台下的笑声和疑问让老师们犯了难:这样的课文该怎么讲?

李华丽班上的学生。受访者供图

河南南阳的教师李华丽起初不明白。她问学生:“笑啥?”

“老师,我觉得牛郎好好色。”有个女生回答。

3年前,刚当上语文老师的李华丽从来没预想过这个问题,她甚至忘记了当时是怎么跟学生解释的。今年,又有学生提问:“难道织女没穿衣服,就跟牛郎说话了?”

孩子们在底下发笑时,江苏连云港的乡镇小学教师杨琴芝也在台上笑了。这是她教语文28年以来,第一次在这个情节笑。

她手上的课本是新换的。2017年,学校根据全国统一要求,把沿用已久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换成部编版。《牛郎织女》是整个五年级上册最长的一篇课文,大约2200字。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们了解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杨琴芝在备课时,发现了牛郎织女相会部分的变动——在苏教版课文里,没有盗衣结缘的情节。老牛只是告诉牛郎:“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织女走来后,两人通过对话相识。

杨琴芝隐约觉得,部编版的情节“可能会引起孩子们的(反应)”。她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笑,于是解释道:这是个民间故事,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遇到自己心爱的姑娘,是不能这样做的,尤其从道德法治的角度。”

致力于课程创新的万物启蒙教育创始人钱锋曾在课上向男生提问:“如果你是娶不到老婆的牛郎,你要不要偷衣服?”

一个胖胖的男生回答:“不偷,这不道德。”

“如果不偷,或许你一辈子也娶不到老婆,也过不了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你偷不偷?”

那位男生再次起身:“做人要有道德。”

钱锋又问女生:“如果你是织女,后来知道了牛郎拿走衣服的真相,你还愿不愿意和他男耕女织?”

有女生说:“不愿意,不能欺骗感情。”

“愿意的女生请举手?”他问。

没有一个人举手。

牛郎大概会觉得委屈。据文献记载,他的故事从先秦时期始,历经无数版本,大多都以勤苦形象示人,直到1910年,才偷拿起织女的衣服——当时的《牛郎织女传》在前代文献的基础上,融入了民间的“毛衣女”故事。

“毛衣女”出自东晋时期的《搜神记》,其中记载:“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走。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

民国时期,京剧名家编排戏曲《天河配》,在此基础上强化了盗衣逼嫁的情节:牛郎窃取仙衣不肯归还,胁迫织女结婚,在老牛死后牛郎外出之际,织女才“披衣而逃”。

1955年起,牛郎织女“受邀”进入新中国的教科书。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先生对其进行改造,让牛郎主动将衣服还给织女,双方互诉衷肠,自愿结婚。2001年审定教材时,苏教版又将盗衣情节彻底删去,学生们与牛郎相安无事十几年,直至新教材出现。

从学术角度来看,“毛衣女”类型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也被称为天鹅处女型、羽衣仙女型故事。中国拥有现存最早的文本。学者们认为,这个故事的流传或许与女神崇拜、飞鸟图腾崇拜、禁忌母题、抢婚习俗等有关。但问题是,孩子们能不能理解?

近几十年间的社会发展,就足以造成几代人之间的隔阂。出生于1976年的作家黄俏燕致力于整理、重述中国民间故事。在她小时候,“压根没发现”牛郎与河里洗澡的织女相遇有什么问题。

“不是脱光的呀!只有3岁以下的小孩才会光着屁股洗澡。”她出生在广东东莞的乡村,那时候村民们结束农作,都去河里洗澡。男男女女,穿着布衣,往水里一泡。洗好了,湿淋淋地出水,走回家才换干衣服。

“现在的小孩会提这样的问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他们没有以前农耕生活的常识,以为洗澡肯定是光着身子的,那(盗衣结缘)这一点就是需要改的。”黄俏燕说。

这3年间,李华丽老师察觉到了一些小心翼翼的改动。发下来的课本上,先是“衣裳”变成了“纱衣”。今年,“洗澡”又被改成了“戏水”。但这仍不能使学生们满意,在1个月前的课堂上,还是有人说:“感觉牛郎很变态。”

李华丽根据课文的逻辑进行解释:脱掉的纱衣只是一件薄薄的外套,并不是没穿衣服;牛郎只是在树林里听着,没有偷看。

但当她把自己代入课文,也会觉得害怕:“为什么这里有一个人,他知道我的衣服在哪,还知道我是谁,说咱俩加个好友,明天就结婚——这个人是神经病吧?”

她又在想,“是不是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评判过去的故事?”

杨琴芝任教的小学校园。受访者供图

课堂接着进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牛郎归还纱衣后,两人聊了起来,织女表达了自己在天庭的劳累与不自由。牛郎于是说:“姑娘,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

于是他们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了草房。

有学生提出,这不符合现实:“一般得认识很长时间彼此熟悉了之后,而且还要看对方家里有没有车、有没有地位,才能决定嫁不嫁给他。”

在这场教学现场会中,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设置了角色扮演环节。有几位女生扮演仙女,劝阻织女结婚:“天上的荣华富贵你不要,你去做人家的穷妻子,你图他什么呢?跟我们回去吧。”“万一牛郎变心了可怎么办呢,这样就回不到天上了。你考虑这样的后果了吗?”

杨琴芝想,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织女愿意留下的原因呢?她班上有15个学生是离异家庭,“很多都是妈妈走了”。

杨琴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课堂上最先质疑牛郎的女生,是个有些早熟的女孩。她喜欢一个六年级的男生,会主动给他写信,一下课就去教室门口找他。杨琴芝理解这种情感的萌芽,但为了让女生收拢心思学习,就跟她谈心:“你这么优秀,学习好,长得也好。你看那个男孩,学习不好,个人卫生也不好,脖子上积了一圈灰。你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考一个好的大学,里面优秀的男孩多得是。”

在深圳教师王俏俏的班上,有个女生说,织女是“白富美”,牛郎配不上她。这个女孩去年写下的新年愿望是“永远单身”。王俏俏和她聊过几句,“她觉得男孩子太耽误她了,她要考好成绩。”

学生们的想法变了,教研室里的讨论也一样激烈。“许多年轻老师都不认同这个故事。谁家养一个女儿,能让她嫁给这样一个穷的年轻人?别说王母娘娘,现在的丈母娘能同意吗?”杨琴芝的同事们商量着,要在课堂上提醒学生:“选择爱人,是不能这么匆匆忙忙的。”

这篇课文让28岁的王俏俏觉得“非常不舒服”,在她看来,“织女全程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她决定把3课时合并成1课时来上。

备课时,她给牛郎求婚时的句子——“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婚”——下面划了条横线,批注:“牛也能干活,怎么不和牛结婚?”她想告诉学生们,“婚姻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

课上,她抛出问题,让大家找“令人不舒服的情节”。课后,又布置了一道习题:“织女贵为天帝之女,因婚后废织而被天帝所罚。对于天帝这一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谈谈你的看法。”

有个女生写道:“我反对,织女是个女的,迟早都要嫁人,放她自由不行吗?”

也有一个女生“反对”:“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结婚生子,不能因为她是神就不能结婚生子。”王俏俏记得,这个女孩曾告诉她,妈妈生了3个女儿,家里还想要弟弟,有时候会吵架。

她给这两个女生写下评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也许这只是一门选修课。”

王俏俏与男友感情甚好。她十分看重亲密关系,认为这是人类情感中美好的一环,只是“可遇不可求”——她排斥把婚姻当成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无论男孩女孩,她都希望先强调“独立自主”。

“美好的民间爱情故事有很多,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很好,为什么非要选牛郎织女?”王俏俏问。

黄俏燕认为,这是一个独到、本质的中国故事。

牛郎和织女的情意甚至先于情节建立——从它们作为两颗星星开始,就隔着银河迢迢相望。汉武帝刻立牛郎织女的石像,使他们具有人格,这是后来的事。

东汉时期,文人使牛郎织女发展出爱情,《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出了恩爱夫妻备受分离之苦的意象,但没人知道他们为什么分开。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文化兴盛,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加入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线,人们开始思考悲剧结局的成因。

有人写道,是牛郎为了迎娶织女,欠了天帝两万钱迟迟不还,被关入牢房而二人分离。有人说,牛郎织女受天帝指配成婚,但织女婚后因情废织,遭到天帝处罚,两人分离。唐朝风气更开,使织女成为花心放荡的形象,在与牛郎有婚约的前提下,仍下凡与人间书生郭翰私会。直至明清,多数时候,这个故事的主流情节仍然是相爱、成婚、分离。

清末“盗衣”情节的加入,使故事的走向转了个弯。有学者统计发现,新中国成立前,牛郎窃取仙衣强迫织女成婚、织女婚后设法逃离人间的文本占多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戏曲改良运动,牛郎织女的故事被确立为“劳动、爱情、反封建”的主题。作家艾青说:“要把牛郎和织女恢复到劳动人民的本来面目。”

这份爱情经过漫长的发育,到了今天,“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地位已确立无疑。黄俏燕认为,这是古代漫长农耕生活的一个缩影,包括牛的意向、夫妇之爱、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勤劳的品德……“中国必然要有这样的故事,否则几千年的生活,我们凭什么去记忆它?”

她说:“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家长大了,不再理解形象思维,而要用逻辑思维解读神话故事。”

在一次聚会上,她的朋友们聊起丑小鸭的故事。“有人就说,那些童话故事,真是应该灭绝掉。鸭子怎么就会变成天鹅?肯定是鸭妈妈跟一个天鹅在一起,出轨了,才有了一个私生蛋。”黄俏燕想,“如果我是个语文老师,这样的理解我是不会给分的,他根本读不懂这个故事。”

在她看来,解读童话和神话的唯一钥匙是象征。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三头蛇怪,任何人只要看到她都会变成石头。黄俏燕上大学时读到,“我同学就说,古希腊不是已经有科学的萌芽,怎么会产生这种故事?”黄俏燕恰好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故事,它象征着恐惧。“当一个人看到这么恐怖的东西,被吓呆了,就像石头一样,失去了某种生命的活力,这就是隐喻和象征。”

“牛郎拿走织女的仙衣是不道德的行为,这只是非常表层的解读。”黄俏燕认为,仙衣象征着女性的自由。失去某种自由,是成为妻子、母亲后,必然要承担的重任。“这就是婚姻的过程。”

关于织女的婚后生活,今年,李华丽决定上一堂辩论课。主题不再聚焦于爱情,而是“织女有没有得到她想要的自由”。

她组织学生站到教室后排的空地上,自由选择,分列两队。发言的要求是要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无论是从课本中还是从现实中。

一开始,两队人数相当。

“自由队”引用了课文——“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这里有一个“不喜欢”和五个“她喜欢”,所以织女获得了自由。

另一些学生不同意:天上要织彩锦,人间也要织布。除了织布,还要带孩子,织布的时候孩子在旁边吵,还要给牛郎做饭。他们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好像人间的生活更累。

这一回合,现实论据打败了课本论据,有两三个学生开始倒戈,站到了“不自由队”里。“这个班半数以上的小孩都是妈妈在家,爸爸在外面打工,他们接触爸爸的时间比较少,只能看到妈妈每天都很忙。要么就是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照顾。”李华丽说。

两队的孩子跑来跑去,最终人数还是差不多持平。

最后,李华丽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织女对自己的生活是有选择权的。她不想在天庭生活,就下凡来,是她选择了在人间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选择了牛郎这个人。从外人的角度看,她没有单身时自由,但从她自己的感受而言——自由和幸福或许就是一种感受——那么“她喜欢”。

有学生点了点头。

李华丽觉得,对于五年级的小孩来说,老师的引导是有用的。这也是杨芝华眼里“老师的智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用分析和讨论填平问题的沟壑,把美好留下,把糟粕丢掉。

“教育是一个长线的过程,有时候对一篇课文产生强烈的认识是在很久以后。”李华丽觉得,没必要在这一时删去它。

“当一个文学作品产生争议,就是它代表的那个时代与当下流行的社会思潮产生了碰撞。社会在变,观念在变,说不定再过几年,又会有一些不一样。”李华丽说,教师最好不要站在一种观点的对立面,在把握真善美的基础上,任孩子们自由发挥,多给他们提供不同版本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到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这才是这一课的语文要素。

口耳相传的故事,终究是会变的。“只要它是活生生地存在着,而不是变成古籍记载或是化石,那它终究是会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推动而变化的。”黄俏燕说,她担心的不是变成什么样,而是“还会不会有民间故事”。这是她这十几年来重述民间故事的初衷。

黄俏燕的爷爷是位盲人,讲得一口精妙绝伦的故事。小时候,她不愿让妈妈出门干活,哭哭啼啼时,爷爷就把她抱起来,跟她讲蟾蜍仔、狗耕田、卖香屁的故事。讲完,他便说:“现在轮到你讲。”这样小孙女就没法跑出去玩,不会掉进江里被水冲走。

“民间故事是真正需要在生活中讲述的,现在好像已经没有这种土壤了——在我们村的生活中,这些故事已经没有人在讲了。”黄俏燕说。

听着故事长大的黄俏燕,后来成为一名乡村中学教师。故事仍对她有魔力。怀孕时,她孕吐不止,就和丈夫去东莞市图书馆借故事集回来看。丈夫意外离世后,她独自抚育儿子长大,仍给他讲蟾蜍仔、狗耕田、卖香屁的故事,他很爱听。

直到上初中,儿子喜欢上物理、化学,对科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仿佛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他说:“妈妈,你以前讲的那些故事都是骗人的。我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证明,屁根本就不可能是香的!”

黄俏燕哈哈大笑,她没去反驳这个科学少年。

“他总会找到某些时刻,看到这些故事的意义。我们终归是生活中的人。”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击落“阵风” 巴铁没使用歼10C和红旗9P
使用中国装备的巴铁,不只打疼了印度?
印巴空战逆天 宣传效果堪比数届航展
印空军遭遇三战以来最惨败 巴方公布四大证
多残骸曝光!印度阵风战机证实被击落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击落“阵风” 巴铁没使用歼10C和红旗9P
使用中国装备的巴铁,不只打疼了印度?
印巴空战逆天 宣传效果堪比数届航展
印空军遭遇三战以来最惨败 巴方公布四大证
多残骸曝光!印度阵风战机证实被击落
性质全变了,日本连续3架飞机直闯钓鱼岛领
一夜鏖战 印度赌上法国的脸打了一场烂仗
叙利亚撑不住了?请俄军增兵1万人
霹雳15E残片确认 歼10或者枭龙建功
这次空战,印度吃了大亏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