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那些回县城开店的年轻人,过得还好吗?
www.wforum.com | 2022-01-22 05:41:47  每日人物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当大城市内卷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像一个自转的陀螺,每天抽打自己,以为留在大城市打拼似乎意味着更好的选择,但现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近年来,有一群人另辟蹊径,回到老家县城甚至村镇去创业。在小红书上,可以搜到很多县城创业的帖子。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将大城市里流行的商业形式,带回县城去实验,带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趣味。他们在县城开咖啡店、新式餐厅,在乡村开下午茶店……

县城能接住这些人的尝试吗?他们是做白日梦还是真的有出路?在他们尝试拥抱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县城的同时,县城会回馈他们怎样的机会呢?

以下是关于3个回县城创业的年轻人的故事——

“县城,就是土且消费贫瘠的吗?”

小丹 29岁

湖南澧县

无国界餐厅


想要在湖南澧县开无国界餐厅的小丹,首先迎来的就是质疑和否定。对方是当地做美食探店号的达人,劝导她,“你在澧县千万不要开店子,你开这种店子,你肯定亏死”。

小丹不信,她拿出那些好看的店和食物的图片,问对方:“这么好一个地方,你们居然不想去打卡?”

“我可能会去啊,但我会觉得消费很高。”小丹是长沙人,对方觉得她不懂县城的生态,盲目乐观,继续泼冷水,“县城没有什么年轻人,不像长沙流动性大,县城就这一帮子人,你这种小资的店,没存活率”。

周围的本地人也从不同角度否定她的想法,县城人的人均工资三四千,在县城做这么时髦的餐品,谁会频繁购买呢?没人会欣赏。丈夫劝她,等以后我们回长沙再开这样的店,现在不要浪费时间。

在这么多否定下,小丹仍然坚持开店,“我试一下又怎么呢?我拿我的零花钱出来可以吗?”

让小丹有这种想法的,也是因为今年她发现小红书上很多有意思的店铺,不再开在城市,而是县城。她了解越多,越发现澧县的变化比她想象的要大得多,县城里不断有新的楼盘,体育馆也在修建了,万达也要来开商场。在那一个多月,她反复说服老公,很多资本为什么愿意来到澧县?肯定是他们看到县城的消费能力在提升。

澧县是湖南常德下辖的县城,常驻人口有70多万。因为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县城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水路经洞庭湖入长江,可北上,也可南下,通江达海,小丹老公回老家做的就是船务相关的生意。他关掉了在长沙的文玩工作室,疫情效益不好,回老家澧县工作。澧县有很多传统餐厅,以湘菜和钵子菜为主,新式餐厅只有一些连锁的西餐厅,人均花费50多块。

最开始决定做无国界料理,小丹也心里打鼓,湖南人重辣重盐,吃得惯吗?但她在小红书上看到无国界料理时,一下就被吸引了。食物很漂亮,光看图片就想去吃,把各个国家的特色食品融合在一个小店,好像什么都可以吃到,这多吸引像她一样喜欢拍照打卡和享受食物的人。
▲ 装修后。图 / @MUMA 木马食堂
但这不也是差异化竞争吗?正是因为市场空白,出现一家这样的餐厅时,才会更有市场。即使不能征服湖南人的主流口味,但十个人里哪怕只能抓住一个精准用户,店也能开下去。她也考虑到,得控制投入成本,才能保持心态平稳。

小丹是外地人,反而能跳出刻板印象看县城。在县城的这大半年里,她带着小孩穿过县城的大街小巷时,看到了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像她一样的年轻妈妈,大家穿着打扮很时髦,愿意消费,只是没有太多吸引她们消费的地方,甚至大家想休息都不知道去哪儿,只能拿着一杯奶茶带孩子去公园里玩。年纪大的人有麻将馆和茶馆,那年轻人在县城有什么呢?奶茶店是远远不够的。

小丹之前是全职妈妈,她曾在小红书里分享过,全职妈妈比创业风险还大,创业风险顶多是钱没了,但全职妈妈不仅没钱,可能会逐渐失去自我。因为生小孩,她不得不回到家庭里,但她一直都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她一直告诉自己,不要低估自己的能量,不要怀疑自己。开店就是她一直等待的那个机会。

说开店就开店,小丹每天带孩子出去溜达的路上,就在选址。选址要同时考虑人流量和成本。她请教了老公。作为一个在澧县长大的人,他给小丹推荐了县城主干道上的店铺,但一打听,别看是小县城,主干道的店铺租金一年的租金20万元,转让费20万元,起步就要投入40万元。后来他又给小丹推荐县城老商圈里的店面,但小丹感觉商圈氛围不好,特别老,就像20年前的县城样子,有很多平价但过时的服装店,如果在里头开餐饮店,会陷进那种氛围里。

后来小丹在老城区里选中了一家店,附近有培训学校和幼儿园,人流量不差,但她老公觉得不可思议,本来开这个店就担心没人懂得欣赏,现在开在了居民区里,“谁会来这个地方?”
▲ 装修前。图 / @MUMA 木马食堂
不过小丹不担心这点,因为县城的店铺装修普遍不精致,她做的店会和周边形成很大的反差,让这个店“在老城区里一下跳出来”,谁路过都会往她的店铺多看两眼。毕竟县城有县城的优势,因为人流更集中,火起来辐射很快,不像大城市商圈很多,开店要花很多钱去推广。

小丹给餐厅取名叫木马食堂,店的logo图案是她的小孩骑着木马,她想把食堂开给这些年轻人和像她一样带着小孩的妈妈们。小丹试图形容她想要的店的样子:舒适的、新鲜的、漂亮的,就像她之前在长沙经常和姐妹去探索的店铺,吃吃喝喝拍照就能度过一下午。

一开始,小丹就考虑好了店和小红书内容的契合度。具体说来,得具备一家网红店的基本素养。比如软装、拍照打卡。最开始装修餐厅时,小丹就在小红书上找了很多图片。她也会想,这个店这样拍为什么好看?是因为绿植?绿植拿开,还有没有氛围感?
▲ 图 / @MUMA 木马食堂在这个依赖分享和推荐的世界,每一个顾客都是木马食堂的潜在推广者。布置之前,小丹就想好了几处要给客人拍照打卡的地方,一个是在座位后,墙上挂着一幅画,半镂空的设计,旁边摆着绿植。另一个地方在吧台前,那儿挂着一面异形镜。打卡最多的还是门窗处,她选的是大面积的推拉玻璃窗户,窗户前是木马和躺椅。

门窗是木马食堂里最独特的设计,在县城也是头一家。天气好的时候,把窗户支起来,就有小孩在窗台上爬来爬去,或是年轻人在那儿打卡。这样的窗户,本地没有厂家会做,她只能找外地的厂家。从设计订购到制作、发货、安装,花去一个月。她发到小红书上,还有些人评论和私信她,问她在哪里订购的门窗。

小县城的信息传播越来越依赖小红书。小丹的食堂开业后,她没做过活动,也没请本地的推广达人营销,全都是自己发小红书来运营,但县城的年轻人几乎都关注到木马食堂。开店第一天,人比小丹想象中的来得多很多,当天木马食堂营业额就达到了6000元。杯子、盘子都不够用,一整天中间只能休息半小时,小丹累到想喊停,

店一开,不管是小丹老公还是他朋友,对她大为改观:“牛,没想到你还真做起来了。”小丹心底畅快,她只是没有带偏见地看到了县城快速发展的潜力。

县城的局限是资源匮乏,很多食材都没有。但好处是,相比于城市,县城的运营、人工和房租成本低。小丹的无国界餐厅的配料和酱料,都得从长沙、上海的进口超市买,要等3天才能收到货。

第二个重点是要好吃,环境再好,人们也要享受食物。小丹选择好食材时,她老公会说,你用好的材料、贵的东西,他们也不懂啊,你卖这么贵,谁来买?你以为在长沙?但小丹不这么认为,越是在县城,越要做好品质,做精细内容。

她有一些经验总结:在县城开店,店的位置不是最重要的,可以通过小红书、朋友圈去弥补人流量。最主要的是复购率,服务和品质很重要,因为做的都是熟客生意。

木马食堂人均消费50多元,意面38元一份,咖啡15元一杯。有朋友调侃她,改变了县城女性的消费结构。
▲ 图 / @MUMA 木马食堂
“我说,我不改变迟早会有人改变。”小丹回应。

在县城开店,不可避免地需要做出妥协和改变。最开始定价时,她参考了县城传统的西餐店,考虑到复购率,虽然有的菜品成本高,但不能卖太贵。有顾客说菜的分量少,她把一份意面从120克调整到160克。调整完后还有人说少,但她不会再加,因为再多的话,女孩子吃就多了,会腻。

也有超出小丹想象的时候,她感觉木马食堂不仅仅只是一个吃饭的地方,也是县城年轻人渴望已久的文化、社交的空间,一个有生活仪式感的地方。有顾客主动找到小丹,想在她的店里举办家庭欢乐日。那天,食堂的氛围不同往日,也不像是在人们印象里文化贫瘠的县城:孩子的爸爸弹吉他,有人吹口风琴,大家一起唱起了周杰伦。婴儿在摇篮车里晃手,孩子和大人一起打节奏,桌上摆着气球、鲜花和蜡烛,旁边等位的人也跟着哼唱起来。

这让小丹想起,刚来澧县时,朋友找她玩,晚上她们去县城的酒吧,看到很多小孩。朋友很惊讶:“我的天呐,你们这边泡吧还带孩子啊。”小丹感受到了县城年轻妈妈们的无奈。

小丹曾经也想过在长沙开餐厅,是不是更好做。但她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在县城更有机会:因为越是网红城市,这种店越是多,很成熟,也就没有吸引力了,但是开在县城,人工、房租和运营成本更低,竞争压力不大,风险更低,“你可以按照本心去做,不需要考虑太多的因素在里面,你就把餐品做好,把服务做好,不用想那么多的问题”。

“县城年轻人的出路,

只有考编和考公吗?”

Saki 24岁

江苏沭阳

咖啡馆


推动Saki在老家江苏沭阳开咖啡馆的,是小红书上的一篇帖子——《500元开一个家庭咖啡馆》,博主在街道上摆摊卖咖啡。卖咖啡这件事并不像之前想象得那么难,她也想试一下,出个零花钱,跟着经验帖买了一个500块的咖啡机。

家庭咖啡机的销售情况比Saki想象的要好。一开始,咖啡只是放在saki开的暑假培训班卖,竟然也一天卖出十几杯。来买咖啡的多是县城写字楼里的上班族,还有考研考编的人。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县城年轻人建立起消费咖啡的习惯。

开店前,Saki先去县城里的咖啡馆坐了坐,估了估几家的外卖单量。外卖骑手会告诉她,星巴克一天外卖量十几杯,她估摸着是定价高的原因,但瑞幸一个月能卖出上千杯,另一家小众连锁咖啡店,开在热门商区,环境很好,很多人去拍照打卡,但咖啡卖得一般。

Saki通过自己的调研和初步实践,她判断沭阳有咖啡市场——只要能做出好喝的咖啡单品,自己还能挤得进去。她租下写字楼里的一个店铺,制备专业的咖啡机,经营起一家独立咖啡店。

▲ 图 / @C&C有猫咖啡屋
沭阳虽然是一个县城,但是人口却有200万,连续几年都是“全国百强县”之一,直逼地级市规模。县城不止一个商圈,以做花木闻名,有完整的花木产业链,电商也相应发展起来;县城还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很多工业园区,把浙江那块的工厂引进来。

Saki注意到县城这些年变化很大,很多城市里有的消费方式,这里很快也有了。很多买手店,衣服卖到八九百,店的装修很好看,很多都是店主飞韩国,从韩国直接进货。

因为疫情留学受阻,Saki回县城上网课,后来选择gap,却也同时失业了。她本科念计算机,原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商业数据分析师,身边的人听不懂。刚回来她试图在当地找工作,结果对方让她展示操作一下excel表格。能找到的岗位,最多是一个无名淘宝小店的电商客服。

县城对年轻人标准出路的定义,只有考编和考公。Saki觉得自己好像被抛在一片沙漠里,担心自己会像大多数回到小县城的年轻人一样,慢慢地屈服于小县城的闭塞,又变回井底之蛙,然后安慰自己“生活是自己选的”。她认为,只有通过创业,才能找到自己在县城的出路。

为了处理新的自我与旧环境的矛盾,她开始放下那些顾虑和包袱,沉浸到创业的过程中,把大城市观察到的商业形式,搬到小县城去实验。

如今,Saki小红书的账号下写着,小县城咖啡馆,“让咖啡成为日常”。

咖啡成为她的日常,还是在上海读大二的时候。她跑步的时候会观察咖啡馆,有时从浦东新区、世纪大道一直跑到长乐路上,记下几家看上去不错的咖啡馆,下次就会来打卡。比起网上推荐,她更喜欢路过的时候随意推开一家店,点一杯美式,尝一尝豆子的好坏,再点他们家的特调,感受未知的味蕾愉悦。

上海有着浓郁的咖啡氛围,路的转角常常就是一家咖啡店。每次做完兼职,Saki会去北外滩的Loyalty落雨天咖啡馆坐会儿,放空脑袋和身体,想一些事情。

她后来和一家开在弄堂里的咖啡馆老板成为朋友,有时候老板外出还会帮忙看店。后来她决定在县城开咖啡店时,请教这位朋友,对方劝她不要做。因为这个朋友在上海咖啡馆的激烈竞争中选择退出,改去开了一家服装店。

关于咖啡和开店,Saki是自学的。她看了很多关于咖啡的书、视频教程,每天好几个小时都泡在小红书上。她手机里有一个专门的相册用来保存这些从小红书下载出来的图片,其中有别人的咖啡店室内设计,外带杯、甜品样式设计,还有一些特调。

这些图片笔记能给Saki提供很多特调的灵感。“万物皆可咖啡”,但她也需要自己摸索出一条路来。比如,在家做草莓奶盖拿铁,一杯用七八个草莓,好喝,但成本高,她没法在店里这么做。葡萄冷萃、橘金美式,还有气泡美式,在小红书上特别火。她按照最红的配方调出来,却发现气泡水遇到浓缩液会炸开,甚至会把外卖封口膜穿破,口感也很“烟”。后来她把美式浓缩液改成冷萃咖啡液,才解决了气泡的问题。
▲ 图 / @C&C有猫咖啡屋

很难完全按大城市的商业逻辑去运转一家县城咖啡馆。就像Saki最开始按照在上海的认知,认为一家咖啡店最重要的是特调,但她去经营自己的咖啡馆时,却发现并不管用。县城里,相比于点一杯未知的特调,人们更倾向于点大品牌出的热门产品。

这个结果令人沮丧。她在创造特调上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积累了二十种特调,光看名字都觉得很美好,比如葡萄冷萃、橘金美式、气泡美式、黑芝麻奶盖拿铁、维也纳拿铁……但是这些所有的特调,都没办法打败生椰拿铁,那是跟着瑞幸出的热门产品,一个月能卖四五百单,其它特调一个月就能卖十几杯。

特调的挫败仅仅只是Saki对咖啡的审美,不被大家认可,烘焙的成败则直接关乎于店里的收入。咖啡店单纯靠咖啡盈利很难,有顾客提议Saki中午和晚上可以做简餐,叫融合餐厅。她担心这样太复杂,最后咖啡做不好,简餐也不行。

摸清楚县城的口味还需要一段过程。saki尝试在小红书上找答案,大家到底喜欢什么?她发现小县城口味就是偏甜,喜欢吃甜品。如果没有甜品甚至就不喝咖啡。咖啡,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苦味,于是她调整了配方:咖啡豆基本上会选中度烘焙,做特调会在奶咖里再加一点糖,除非碰到顾客备注不要加糖,她才不会让咖啡更甜。

经常有人问Saki,“店里有没有奶茶?”

没有。作为一个咖啡重度爱好者,Saki不接受把奶茶加到咖啡店菜单里。虽然她也知道,很多县城咖啡馆的老板不仅卖咖啡因饮料,还会卖奶茶、气泡水、意面和牛排,但她对一家咖啡馆应该是什么样的,有自己的坚持。

回家之前,Saki很少听到回巢年轻人创业成功的先例,只能不断在小红书上搜索创业样本。她开店后,把自己走的每一步路都写成一份经验帖,想帮大家避坑。

这些笔记意外地收获关注。很多人问,“家庭咖啡馆需要准备什么?”“小县城咖啡馆好不好开?”“家庭式咖啡在县城能赚钱吗?”看起来,有很多年轻人就像Saki一样,想把大城市完成不了的梦想带回小县城去实现。她也收起自己对县城的很多偏见和纠结,专注于创业本身。
▲ 图 / @C&C有猫咖啡屋(来自小红书)
因为有这样一些回巢的年轻人,县城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Saki的咖啡馆没有在星巴克和瑞幸夹击下失去市场。有人在家做手冲咖啡十几年,看到Saki的咖啡馆后感叹,“我们县城终于可以买到好喝的咖啡了”。

“开在村里的下午茶餐厅,

会有谁来?”

科科 28岁

四川什邡湔氐镇太乐村

下午茶餐厅


在外人看来,科科的选择更加反潮流,回到村子里,开的还是一家下午茶餐厅,哪个村民会来花钱吃下午茶?

科科的老家什邡太乐村,离成都市区一个多小时车程。他把家里的老宅,以前母亲开麻将馆的场地,捡起来改造。

真的会有人来吗?科科的父母最开始也怀疑,毕竟村子有些偏远。

科科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跟父母讲了他的想法。在此之前他开过奶茶店、教培学校、草坪快闪咖啡店、螺狮粉外卖,还做过微商,都做得很不错。他执行力很强,只要有兴趣都会去尝试。朋友之前调侃他,一年得开两三个店。他也确实每年都在装修,有时候是学校,有时候是装修新店,或帮人做民宿改造。每年他都有一堆事情要忙。因为这些经历,父母选择相信他,妈妈也跟他说,先满足我们自己用,再去做商业运营。

去年6月底,科科和家人开始筹备,设计、改造用了两个月,请了几个木匠和水泥工帮忙,后期软装全是科科和家人自己做。院子是黑白色调,用山里的竹子做篱笆,沿着院墙增设花坛,上面铺满青苔。这是他八九月份从山上、公路边、河边挖来的青苔,有些还夹杂着杂草的种子,在庭院里恣意生长。

无一处不是费尽了心思。当初,他和朋友开车去山上,挖了两桶青苔回来,摸起来软软的,有点像草,但没铺多少就用完了。后来妈妈告诉他不用去山上了,路边就有,他和妈妈跑去路边河边挖青苔。过路的人觉得好笑,问他们,这东西拿回家干嘛?但又跟他们说田里、巷子里也有青苔。到后来,邻居也会提醒他们哪里有树,“赶快去,我都帮你看好了”。

科科把树移植在院子里。他想要的是一个充满野趣、自然的庭院,“买来的和在大自然里移植过来的,生命力不一样”。

从改造、设计到一花一草的由来,一些小物件的添置,再到庭院里的绵绵小雨、大雾笼罩,还有云朵、桂花、栗子、红薯、腊梅,过季未修剪的绣球花、被雨水冲刷的绿植、疯长的野草,科科把这些都发布在小红书上,让小院子的四季和每一个角落都被人看到。

这种迥异于都市的生活,充满着静谧与闲适,吸引着客人从市区来到村里。他们一推开院门就会说“好安逸”,整个下午就在院子里发呆,还经常催促科科开民宿,理由是想看到村里的清晨。
▲ 图 / @误会庭院(来自小红书)
太乐村并没什么广为人知的景点,但科科一直很喜欢自己的村子:邻居们很热情,种了菜会互相送,还会经常送花,还送带着蜂蜜香的新鲜雏菊以及腊梅。有的还会让出自己家门口,让来的客人停车。客人们也会感受到这种热情,“他给我指挥,我还以为要收费,但结果没有收费。来的时候指挥咋个停进去,走的时候端个碗边吃饭边给我指挥咋个出去”。

经常有很多客人问他,庭院开在这么偏远的乡下,客人多吗?能赚钱吗?但其实一切都如科科计划那样,来的客人只多不少,他必须控制人流量,每天只接待15人,才能保证大家在院子有个舒服的空间。毕竟投入在店里的成本很小,没有生存压力。他也没有雇人,只有他和妈妈两个人在经营,不想太复杂,因为那也是自己的家。如果太商业,虽然可以接很多客人,但很多事情就不能亲力亲为。插花、摆设,他都想按他自己的喜好去呈现。每天他会早起,调整一下院子里的陈列,插花,换绿植的瓶插。

村子里基本没有人来消费,他主要在小红书上运营,针对的就是周边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比如成都和德阳。科科也在想,自己庭院的目标用户,其实也是小红书的重度用户,因为大家都想要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

可能是四川人骨子里那种巴适,也可能是为了对抗工作日紧张的节奏,还有可能是因为疫情,大家需要旅行但又害怕旅行,被庭院的环境和氛围吸引,还不用出省。

这种四川人的巴适,科科在开店笔记里也写道:“四川人民最爱晒太阳,小院的阳光,温暖,又治愈,今天的客人,把活动范围都移到了室外,喝茶、补钙,冬日必备。”
▲ 图 / @误会庭院(来自小红书)
他最早也考虑过在成都开店,但一想象开店之后,每天睁眼就要应付高昂的成本和紧张的都市节奏,还有必要吗?

开误会庭院之前,科科在城市里一直找不到满意的状态。他第二次考音乐研究生失败,在教小孩钢琴时,又感到重复和消耗,陷入长达一年的低落期。他总是很赶,今天在老家,明天在成都,后天又换了一个地方,从周一到周日会不间断上课,能上五六十节,被公认为劳模的老师都赶不上他。每天他都能预测明天教的那几个学生,每个人的情况,他要教什么,没有惊喜和期待。除了教学,他还要做管理,晚上他躺在床上失眠,早上起来昏昏沉沉,整个人状态都不对,焦虑。

在改造和经营误会庭院的过程中,科科逐渐找回做事情的喜悦。他觉得人生开阔一些了,并不是只有留在城市这一条路可走。他也学会舍弃一些东西,带的课少一些了,慢慢把时间精力调整好,专心做院子。他以前总是会制定一些大目标,要去完成什么事,但现在他允许自己没有大目标,就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再一步一步往后走,整个人轻松了很多,这是在大城市里难以维系的状态。

他说,这是他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找到了生活的“平衡点”。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中国央视近距曝光枭龙最新型号
福建舰与郦道元舰同框 或将有若干次的海试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中国央视近距曝光枭龙最新型号
福建舰与郦道元舰同框 或将有若干次的海试
052D降格成护卫舰?暗示下一代通驱吨位激增
6名核心人物被定点清除 伊朗为何防不住?
伊朗再遭重创!它为何连核专家都保不住?
俄军火药厂成废墟 200种弹药链全面崩断
中国被耍了!印尼采购歼-10只是烟雾弹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