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马航搜索迷雾 美国早已掌握关键情报
www.wforum.com | 2014-03-22 01:37:04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截至目前,展开搜索马航MH370客机的进程已呈现了两次高潮。一次是北京时间3月15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客机航线系人为改变,失联客机与卫星最后联络时间为8时11分,并划定了客机位置的南北走廊区域。另一个高潮就是澳大利亚宣称在印度洋深处发现了高度疑似的马航客机残骸。但这两次高潮的背后都直接关联着美国,似乎这个全球军事与科技实力最为庞大的国家早已掌握了马航失联的谜题。美国究竟是出于何种幕后的目的与操作,而迟迟不回应外界的重大关注呢?

  美国总统奥巴马3月19日接受采访时称,“将把马航飞机失联搜寻工作视为‘重点’,美方已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协助马方的搜寻工作”,并要求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配合搜查。这是奥巴马第一次向外界表达对马航失联的态度,实际也是开始直接命令美国相关部门全力介入此事。巧合的是,此前陷于胶着状态的搜寻工作竟顿时出现重大进展,澳洲随即宣布发现马航失联客机疑似残骸。但这种神速的进展也让外界怀疑美国是否在此次搜救行动中有着“知情不报”的可能。

  对于苦等MH370去向的外界而言,3月20日的动向之频密令人咋舌,在奥巴马称搜索工作是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仅数小时之后,18日刚加入搜救的澳大利亚就传来惊人消息,称根据得到的高清卫星照片,澳方已发现有“疑似MH370航班的残骸”在印度洋南部海域,美最先进侦察机P-8巡逻机也神速抵达残骸现场。尽管第七舰队发言人表示“美机发现的雷达回波与澳大利亚发现的疑似失联客机碎片无关”,但澳大利亚在一夜之间无疑成为了全球焦点。

  相对于此前十多天,二十多个国家搜索的一无所获和艰辛,不难发现,在美国“全力”展开搜救后,事态的发展之顺利竟呈现了几分吊诡。首先,所有进展竟在奥巴马为NTSB放行后才相次呈现,这本身就很不自然,名义上只管辖美国境内运输安全的NTSB被高度怀疑自马航失联之时与之后就已掌握了大量信息。毕竟,NTSB的行动小组在3月8日失联事件发生后就已前往吉隆坡处理这一危机,美方似乎在MH370失联之前也一直掌握着该机的飞行情况。难道NTSB早就开始“管理”全球的运输安全?

  NTSB的身份与华府其实大有渊源。该组织总部就设于华盛顿,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关。它专责于美国国内的航空、公路、铁道、水路及管线等事故的调查,其首脑更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这一层身份也使得美方此前中的沉默颇为可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奥巴马不下命令,NTSB恐怕不会向外界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而搜救在19日后的信息爆炸与奥巴马的命令也难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对于与NTSB等部门的存在感,美舰已成了第一批参加搜救的主力,而美海军“基德”号(USS Kidd)13日加入搜索后的轨迹更有着有种“先知先觉”的诡异。当中国等国仍听从马方统筹,集中拉网式搜寻南海区域时,美舰开始脱离国际搜索范围,自行西出马六甲海峡展开搜寻。而由此开始,美国在此次搜救行动中已经实际上游离于马来西亚展开行动。

  资料显示,美国几大主流媒体从3月12日开始获得美国调查人员的独家消息,这其中包括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公布客机失联后仍持续飞行数小时,飞行路线等关键证据。加之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15日召开记者会表示,称马军方雷达在客机失踪当日凌晨短暂地监测到的一架不明身份的飞机确定就是MH370。具体位置处于马六甲海峡的海域。这也使得“基德”号前往这一海域的行动就已绝非偶然。而此次“联合调查”的性质也开始转变。

  但美舰的行动其特异之处更不仅于此,17日,美国第七舰队刚发布新闻稿称“基德”号持续配合搜索马航后,美国媒体突然披露美国海军已经决定将让“基德”号退出搜救序列。这个举动引来各方对美国不积极配合及知情不报的批评。可是当各国配合马来西亚政府在马六甲海域搜索时,“基德”号在19日竟已悄悄的自行抵达了南印度洋相应海域。而美海军从冲绳嘉手纳基地(Base Katena)调遣的P-8A型侦察机也已在18日抵达。美机根据卫星图像上发现的碎片飞往相应海域,第一时间发现了“疑似飞机残骸现场”,并由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Tony Abbot)20日在议会宣布。此后,澳大利亚海事安全局官员杨(John Young)亦指出,“疑似残骸”的其中一块大小约为24米,另一件约为6米。

  分析人士指出,此前12天里,10多国先进军力的南海搜救清楚的展示了茫茫大海中搜寻一架飞机可谓大海捞针,但20日澳大利亚披露海上漂浮物竟能精确定位至此。诚然,以现代卫星的测距和定位能力而言,往往号称达到“厘米级”,但目前的GPS卫星其定位精度实际上只在2英尺(0.6米)上下,但当澳方在数据中连续给出相对精密的数据时,疑问亦由此而来。显然,“卫星图像”是不可能提供细密的测量结果的。而率先抵达现场的美国P-8巡逻机低空抵近拍摄,已将判读测算后的结果等重要信息第一时间告知澳大利亚政府的可能性便已越来越大。

  澳大利亚与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同为美国传统的“五眼”(Five eyes)盟邦,彼此间情报共享,加之澳大利亚亦有美军基地。因此,澳大利亚倘取得此类资料亦在情理之中,本不必大惊小怪。事实上,尽管MH370航班失联后,参与搜救的各国均称将接受马国统筹,并精诚合作以拯救失踪乘组人员,但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不免心怀鬼胎。

  就在3月19日,美国务院就搜救期间与中国的合作程度接受记者质询时便以“美中都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马政府主导整个调查工作”为搪塞,拒绝介绍中美两国共享过哪些信息。美方反复强调“美中都分别与马来西亚合作”,这一态度已暗示了中美双方很有可能没进行过信息共享。而3月19日后的信息井喷,更显示了美国实际上已倾向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美方不愿将情资充分共享,才选择以澳大利亚为信息发布渠道。

  目前,澳大利亚方面拒绝透露卫星图像的来源。并称提供给媒体的卫星图片是“另外安排商业卫星拍摄的”。20日分别派往同区域进行搜索的四国军机也大都扑了空,毕竟卫星图已经是4天前拍的了,而汹涌的海流也会把客机残骸推向任意角落。但接下来,便有媒体称P-8A侦察机“发现雷达回波”。

  尽管第七舰队发言人表示“美机发现的雷达回波与澳大利亚发现的疑似失联客机碎片无关”,但外界纷纷揣测雷达讯号来自于失联飞机的黑盒子。或许,美方已经又提前沿着残骸的位置展开更深层的搜索,设法找寻雷达波的来源点。一时间,美方宣布的“发现的雷达回波与澳大利亚发现的疑似失联客机碎片无关”就有了几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因此,伴随着有关MH370的消息在3月20日接连不断地浮出水面,尽管此次航班的最终去向尚不能决定,但来自澳大利亚的消息已经足以说明问题:美国将持续脱离国际合作采取独立搜索,并有选择的与特定国家分享情资。或许美国早已掌握飞机失联原因和动向,但基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军事利益考量,在时机成熟前,华府不会轻易将关键情报与他国共享。而这种“知情不报”的可能性也让外界感受到来自华府的残忍。而从这点看去,美国当下的表现或许就是在“有意识”透过各国的搜索来观察他们所能暴露出的军事能力(尤其是中国的)。在多国经过十多天搜索仍旧一无所获后,美国终于“憋不住”,开始真正出手了。

(0)
相关新闻
马航MH370失踪5年 最新数据凶手指向他震惊!马前总理暗示MH370被波音远程操纵
马航MH370失联客机 今年6月中将停止搜寻太蹊跷!马国领事取MH370残骸 离奇被杀
马航MH17事故调查:坠机点现山毛榉导弹残骸找到MH370残片 离最后的真相还有多远
MH370之谜可能永沉大海MH370:一乘客家属索赔760万美元
报告称MH17系山毛榉导弹击落:俄乌互相指责(图文)美军击落MH370 怕它发动9·11式恐袭
(图文)澳副总理称MH370最后阶段可能“无人驾驶”(图文)马来西亚前总理:MH370目前很可能正在某地
(图文)失踪马航乘客女友 接离奇死亡恐吓MH370背后的科技较量:中国被触痛
路透社:马航搜索暴露中国海军弱点(图文)美媒称中国妨碍搜救 人民日报斥荒唐可笑
(图文)MH370位置大致确定 “蓝鳍金枪鱼”下水搜(图文)澳大利亚海盾号打捞出一些物品并发现油迹
(图文)马来西亚举行发布会 确认澳方监测到2次水(图文)黑匣子如确定 可迅速空运“蛟龙号”
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马航飞北京客机失踪"专题新闻报道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骗美国拆了F22生产线?16年后,解开谜底
中国太空会师创纪录 美联社惊叹 美国急
中国第4代核裂变反应堆 钍基熔盐堆有多牛?
喝这款韩国酒后 习近平“表情”被疯传 网友
美国新型无人机首飞 和中国差距更大了?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骗美国拆了F22生产线?16年后,解开谜底
中国太空会师创纪录 美联社惊叹 美国急
中国第4代核裂变反应堆 钍基熔盐堆有多牛?
喝这款韩国酒后 习近平“表情”被疯传 网友
美国新型无人机首飞 和中国差距更大了?
中国步枪安装消音器 对普通士兵有什么用?
战争还在打,俄罗斯工业已“熄火”
俄军频繁使用9M729导弹 到底是什么原因?
中国052D现役33艘 超过英法意日韩印之和
美军机坠入南海最新调查:或与燃油无关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