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谁能撑起欧洲六代战机的天空? | |
www.wforum.com | 2025-10-18 15:47:06 华语智库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法德六代机由达索公司和空客公司建造,以法国达索航空为总包商,该机将成为法德两国甚至欧洲未来战斗航空系统的基石。 2025年10月,欧洲“未来空战系统”(FCAS)项目因法国政局动荡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原定于当月举行的法、德、西三国高层会谈被迫推迟,法国总理勒科尔努在任命新政府不到24小时后辞职,导致谈判失去关键推动力。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Politico.eu)报道称,勒科尔努原计划任命前财政部长勒梅尔为国防部长,试图借助其对德关系经验推动谈判,但政府迅速倒台使这一安排化为泡影。法国军工行业一位匿名官员直言:“当前形势对法国极为不利,可能导致该项目在今年年底前彻底失败。没有正式的部长,法国还有什么可信度?” FCAS项目始于2017年,旨在2040年前研发第六代隐形战斗机,取代法国“阵风”和欧洲“台风”战机,是欧洲防务自主的旗舰项目。然而,法德两国在主导权、利益分配等核心问题上长期对立,德国总理默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设定的“年底前达成共识”最后期限日益临近,柏林已明确威胁“否则将终止合作”,并启动与瑞典、英国的替代方案谈判。与此同时,法国达索航空CEO埃里克·特拉皮耶强硬宣称“没有德国也能独立研发六代机”,双方矛盾彻底公开化。这场博弈不仅关乎欧洲下一代空战能力的归属,更折射出欧洲防务一体化在国家利益与集体目标之间的深层撕裂。 据介绍,欧洲这种未来战机除了隐形能力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也非常高,具备有人-无人编队能力,可指挥控制无人机蜂群执行多种任务。 一、合作裂痕:FCAS项目的分歧根源与政治僵局 FCAS项目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法德长期战略与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法国达索与德国空客的主导权之争从未停歇。达索CEO特拉皮耶明确要求“掌握项目决策权”,这种立场源于达索对自身技术能力的绝对自信——从“幻影”系列到“阵风”,该公司70年来始终坚持独立研发战斗机,甚至在2000年代主导欧洲nEUROn隐形验证机项目并成功试飞。特拉皮耶直言:“我们知道如何从头到尾做所有事情,德国人可以抱怨,但我们知道该怎么做。” 德国方面则坚持“三国平等合作”,空客防务工作委员会主席托马斯·普雷茨尔反驳称:“欧洲有更多有吸引力且合适的伴侣”,暗示德国可抛弃达索另寻合作伙伴。柏林的核心诉求是确保工业利益均衡分配,德国联邦议院预算委员会2025年10月批准的70亿欧元军购计划中,37.5亿欧元用于采购新“狂风”战机,11.3亿欧元升级电子战系统,这些投入强化了德国在谈判中的底气。德国国防部发言人米特科·穆勒强调:“项目合同明确保证所有参与方享有同等份额”,指责达索试图“占据80%份额”的说法虽被法国否认,但双方在关键技术模块(如发动机、航电系统)的控制权分配上仍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政治层面的动荡进一步放大了技术与利益分歧。法国政府倒台后,马克龙总统虽要求勒科尔努在8日内组建新政府,但短期内难现稳定局面。业内普遍认为,FCAS这类耗资1000亿欧元的跨国项目“需高层政治推动才能化解分歧”,但法国目前“既无稳定政府,也缺乏有足够权威的谈判代表”,看守部长的政治分量“大打折扣”。更关键的是,马克龙支持率持续下滑,任期将于2027年结束,其对达索的施压能力受限。相比之下,德国政局稳定,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长期在任且信誉卓著”,柏林甚至通过《商报》放出风声:“一旦法国新政府成立,将立即对话”,这种不对称的政治稳定性使德国在谈判中掌握战略主动。 欧洲第六代战斗机效果图 二、德国“B计划”:寻找替代伙伴的战略布局 面对法国政局的不确定性,德国正以“双轨策略”推进六代机计划:一方面维持FCAS框架内的谈判,另一方面加速与瑞典、英国的替代合作,确保“即使法德分裂也不影响空战能力升级”。这一“B计划”的核心是依托现有技术合作基础,构建新的研发联盟。 瑞典萨博公司是德国的首选替代伙伴。萨博开发的“鹰狮”战机已出口南非、巴西、泰国等国,最新“鹰狮E”型号被评估为“可使用至2050年”,其北约标准兼容性与模块化设计成为吸引德国的关键。双方技术合作已有深厚基础:2025年3月,萨博获德国1.59亿美元合同维护“陶土”巡航导弹;9月,德国宣布向萨博与诺斯罗普·格鲁曼授予12亿欧元合同,升级“欧洲战斗机”电子战系统,使其具备“与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能力”——这恰是FCAS的核心技术指标之一。瑞典国防大臣帕尔·约翰森虽表示“2028年前不会决定六代机合作方向”,但柏林通过持续军购投入,已为未来合作铺设技术接口。 英国主导的“全球战斗航空计划”(GCAP)是另一选项。尽管GCAP已进入原型机开发阶段(计划2027年完成),德国若加入“可能仅能参与生产组装,无法介入核心研发”,但战略价值仍不容忽视。英国《每日电讯报》披露,伦敦“原则上欢迎德国加入”,因其可“分摊3亿美元/架的单机成本”,并削弱FCAS的市场竞争力。德国联邦议院批准的70亿欧元军购中,4.12亿欧元用于“狂风”战机模拟器升级,这与GCAP的训练系统标准高度兼容,被解读为“预留技术适配空间”。 德国的“B计划”并非单纯施压手段,而是基于现实风险评估的战略对冲。专家预测,即使法德勉强达成协议,FCAS也可能延期至2050年完成,届时技术已面临过时风险。德国通过同步推进“狂风”采购、电子战升级与英瑞合作谈判,构建了“短期替代-中期过渡-长期自主”的三层保障体系,这种务实策略使其在博弈中占据主动。 法德西三国联合研制的六代机(航展模型) 三、法国“单飞宣言”:技术自信与现实挑战 法国达索的“单飞”表态看似强硬,实则是技术自信与战略焦虑的混合产物。特拉皮耶强调“达索70年独立研发经验”并非虚言:从“幻影IV”战略轰炸机到“阵风”的核打击能力,法国始终维持着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这与德国依赖国际合作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在FCAS框架下,达索已完成部分关键技术验证,其提出的“未来空战系统架构”被法国国防部评估为“具备独立推进可行性”。 但现实挑战同样严峻。六代机研发的1000亿欧元成本(约占法国2025年GDP的3.5%)远超单一国家承受能力,法国不得不寻求外部融资。《费加罗报》披露,达索正与印度、阿联酋等传统客户接触,探讨“技术转让换投资”模式——印度已采购36架“阵风”,阿联酋则对FCAS的忠诚僚机技术表现兴趣。这种合作虽能缓解资金压力,却可能导致核心技术扩散,与欧洲防务自主的初衷相悖。 西班牙的立场成为关键变量。作为FCAS第三参与国,西班牙已投入3.5亿欧元支持英德拉公司参与航电系统研发,国防大臣玛加丽塔·罗夫莱斯明确表示“不会退出项目”。若法国坚持单飞,西班牙可能倒向德国-瑞典阵营,使法国陷入技术孤立。更严峻的是,空客已暗示“可联合西班牙、意大利继续FCAS”,其位于德国不来梅的工厂已启动下一代发动机核心机测试,这种技术储备使德国在“后达索时代”仍能维持项目存续。 法国的“单飞宣言”本质上是谈判筹码。马克龙政府试图通过强硬姿态迫使德国在主导权问题上让步,但其政治基础已岌岌可危——2025年民调显示马克龙支持率跌至32%,2027年任期结束前若无法突破僵局,FCAS可能成为其政治遗产的“烂尾工程”。特拉皮耶的表态既是对德国的施压,也是对国内军工集团的安抚,反映出法国在战略自主与现实利益间的艰难平衡。 四、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深层困境与未来走向 FCAS项目的危机远不止是技术或资金问题,而是暴露了欧洲防务一体化的结构性矛盾。从短期看,德国“B计划”的可行性显著高于法国“单飞”选项:柏林通过稳定政局、多元合作与军购铺垫,已构建起风险可控的替代路径;法国则受困于政治动荡与资金缺口,其“单飞”宣言更可能沦为谈判策略。若年底前法德无法达成共识,欧洲或将出现“双轨六代机”格局——德国主导的“欧洲联合战斗机2.0”(英瑞西参与)与法国主导的“阵风继任者”计划,这种分裂将使欧洲在全球空战技术竞争中进一步落后于中美。 对欧洲防务一体化而言,FCAS危机揭示三重深层影响:其一,政治脆弱性削弱合作根基。法国政局动荡导致关键谈判推迟,证明跨国项目在多党制轮换下的脆弱性;其二,技术主权与利益分配的永恒悖论。法德分歧本质是“领导权-技术-市场”的三角博弈,欧洲缺乏协调这种博弈的权威机构,导致合作效率低下;其三,外部竞争加剧内部分裂。英国GCAP与美国F-35的市场挤压,使欧洲国家陷入“抱团取暖”与“另寻高枝”的两难,这种外部压力可能加速欧洲防务体系分化。 长远来看,FCAS的命运将决定欧洲防务自主的程度。若法德妥协,可能催生“欧洲防务联盟”的治理创新,如设立常设谈判机制与技术仲裁机构;若彻底分裂,则可能导致欧盟防务一体化退回到“政府间合作”的初级阶段,甚至动摇欧元区政治互信基础。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博弈已证明:欧洲要实现“战略自主”,不仅需要技术与资金,更需要超越国家利益的政治共识与制度设计。在俄罗斯威胁常态化与美国战略收缩的背景下,欧洲六代战机的天空最终由谁撑起,将深刻重塑21世纪中叶的欧洲及全球地缘格局。 |
|
|
|
![]() |
![]() |
对手非常不满 解放军刚刚迈出前所未有一 |
![]() |
原来如此!印尼采购J-10C的更多细节曝光 |
![]() |
印尼购买歼-10战机,创造了三个新纪录 |
![]() |
B21可自由进出中国 根本拦不住? |
![]() |
多图:直20凌空“画凤凰”精彩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