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军曝“中制雷达援俄铁证”,美方跟进 | |
| www.wforum.com | 2025-10-15 18:22:17 边解感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10月上旬,乌克兰情报部门公布了一段前线视频:一台小型雷达设备在前线阵地运行,其上标识显示为中国产型号。乌方军官对外宣称,这正是俄罗斯野战防空部队正在使用的一款“中国制造雷达”,并据此断言,中国已“实质性”参与对俄援助。 视频发布数小时内,美媒《防务博客》、CNN和Politico等迅速转发解读,将该事件包装为“援俄铁证”,并延伸出“中国违反中立”“中国助长战事升级”等判断。白宫随后发声表示“高度关注中国企业对俄的技术输出”,并称“将继续密切追踪中方企业对俄提供的相关设备”。 但若回到事实本身,这段视频是否真的足以构成军事援助的证据?设备的功能、采购路径、法律属性,是否真的如乌克兰与美国所声称般“铁板钉钉”?还是说,这又是一次政治舆论战中的预设性操作? 从目前视频信息来看,该设备确为中国某企业开发的小型相控阵雷达,采用X波段、360度旋转式天线,探测距离约10公里,具备低可视目标自动识别能力。其产品说明书曾公开披露,系统可识别反射面积小于0.01平方米的低空飞行目标,如鸟群、无人机、滑翔伞等。 但需要厘清的,是该设备的用途与渠道。它并非列装于中国军方,也不属于军事出口管控目录,而是一款广泛应用于油田、核电站、机场周边的民用低空防御雷达。其销售对象包括海湾国家、东南亚、中欧国家,且多数通过商业代理与展会对接,具有典型的COTS(Commercial Off-the-Shelf)属性。 设备重量低、部署灵活、功耗适中,使其成为城市空域安保的热门方案。多国在“反小型无人机”议题上都曾采购此类雷达,甚至包括乌克兰自身在2019–2022年间通过第三国渠道引进了数套相似型号。显然,这种设备在民用市场中属于技术成熟、渠道开放、用途透明的商品。 因此,单凭设备被部署在俄军阵地,就将其定性为“军事援助”,显然忽略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供应链是否与中国官方有关联,二是民品被战时使用是否自动构成援助罪证。 美方话术背后的“制裁预埋”美方在事件中的话术设定极为典型——既不明确指控中方政府直接供货,也不披露采购路径和资金流动线索,仅使用“关注”“追踪”“需进一步评估”等表述为后续政策行动埋下模糊空间。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回应中指出:“我们注意到乌方报告所展示的设备,相关技术的原产国值得高度关注……”。这类表述看似谨慎,实则为美方在政治与政策两端保留机动空间。一旦需要,可迅速从“关注”切换为“限制”乃至“制裁”;若无新材料出现,也可随时淡化处理、选择搁置。 这种模糊回应在近几年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案例中屡见不鲜。从大疆无人机因“被军用”遭制裁,到寒武纪因“AI技术或被解放军采纳”被列入出口黑名单,再到多个从未被证实违规的企业在无正式调查下被列入实体清单,美方已多次将“潜在用途”凌驾于“实际行为”之上。 在此次事件中,“中国产小雷达被俄军使用”这一事实,便被美方刻意构建成“战略证据链”的一环,试图为下一轮技术制裁与舆论塑造寻找入口。 中方企业的困局如果说乌方与美方在此事中扮演的是叙事制造者的角色,那么真正陷入风险漩涡的,是中国那些合法经营、面向全球市场销售民用产品的企业。 这类企业面对的是一个悖论:产品技术越先进、全球适用性越强、被战场采纳的概率就越高。而一旦被使用于敏感地带、敏感任务,其原本“民用–商业”的身份便有被异化为“援助–涉军”的风险。这种定义,并不取决于产品设计者的动机或销售方的渠道,而是取决于“被谁发现”“被谁解释”。 更严重的是,在当前美国主导的舆论生态下,中国企业甚至无法主张“澄清权”。一旦被报道为“涉俄设备”,其全球渠道、国际订单、海外金融交易、银行结算乃至支付清算,都可能面临“因怀疑而中止”的商业断裂。 从天眼卫星到晶片制造,从电信组件到摄像头模组,无数中国企业正被“模糊化”标准所困:产品本身并不违法,甚至不涉及军事功能,但只因被战争场景使用,就面临全球合规压力。这类制裁,不依赖证据,只依赖对中国科技崛起的集体焦虑。 乌克兰的战略意图乌方在本事件中的主动操作也不容忽视。其军情部门与多个媒体协调发布、同步引导国际记者向美方发问、迅速放大“中国援俄”标签等手段,显示出清晰的战略舆论动员意图。 在过去数月中,乌方数次尝试将中立国卷入战事叙事中,以此争取更大外交支持与财政援助。例如此前指控伊朗提供无人机、白俄罗斯协助物流、甚至土耳其商业公司“技术支援俄军”等事件,均有类似话术模板。此番将中国小型安防雷达塑造为“援俄铁证”,同属这一逻辑延续。 美国则更进一步将其上升为地缘战略问题,试图推动欧洲盟国加入对中科技打压。雷达事件成为“中俄技术联动”的象征物,为其在欧盟框架内推动对中国更多科技审查制造道义基础。 在此背景下,中国民企面对的,已不仅仅是“被误解”的商业损失,而是“被动卷入”的战略标签。 从“证据”到“陷阱”雷达事件的本质,并不在于设备是否为中国制造、是否具备技术先进性,甚至不在于它是否真的部署在俄军阵地。关键问题是:谁定义设备的属性,谁掌控其舆论走向,谁能从“曝光”中获利。 乌克兰提供视频,意在制造中国参与感,以引发国际舆论和对俄压力;美国借题发挥,构筑制裁逻辑,试图在技术围堵上再度进一程;而中国,面对的是一场未经宣战的叙事战争:它不是靠事实取胜,而靠预设判断赢得主动。 而真正的危险是:当一个国家的企业被剥夺了解释权,即使再合规、再克制,也随时可能被定义为“战争机器的一环”。 ——“铁证”,或许只是一种伪装得更精致的政治陷阱。 |
|
|
|
|
|
|
| 中国制造“假信号” 菲律宾陷入“真焦虑” | |
| 俄军证明轻机枪不顶用 中国为何重新装备? | |
| 中巴走廊失控 巴基斯坦三十年养虎终成患 | |
| 乌军若发射“战斧” 俄军有应对的手段吗? | |
| 中国核潜艇又落后了 美国新声呐领先中国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