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无人机给打回家去”,谁是下一个? | |
www.wforum.com | 2025-10-15 23:38:09 环球译视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在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已经从辅助侦察角色进化为核心战术利器。俄乌双方不仅让无人机协同火炮打击、封锁补给线,还在运输道路、工厂基地布设反无人机网、加装防护棚等对抗措施。随着冲突推进,无人机消耗大、需求急。如何扩大生产、保障供应,成了双方紧迫课题。 乌克兰方面,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就开始依靠民间技术力量发展无人机能力,以支撑炮兵效能与情报侦察体系建设。此后,虽经历企业倒闭、财政缩水,但自2023年起乌克兰通过简化流程、扩大政策支持,使无人机产业快速扩张。2024年,乌克兰宣布“无人机百万计划”,目标在攻击型、侦察型无人机上实现大规模产能。结果,该年产量超过170万架。 但扩产带来的问题同时浮现:产能过剩严重、零部件供给紧张、财政承受巨大压力。据Industry数据显示,55%的乌方无人机生产企业实际产能利用率不到30%;国防预算也无法完全兑现采购承诺。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对乌方无人机产业发动了系统性打击:从总装厂、零件仓库、运输枢纽,到散布的车间、敏感检测系统,都被列为目标。以基辅州“雷霆行动”为例,俄方使用弹道导弹与滑翔炸弹连环攻击无人机厂房,造成严重破坏。又如切断零件库、封锁运输线、诱骗货车入雷区……诸多手段配合,目的是削弱乌方无人机补给能力。 俄方这种“从源头掐断”的策略,确实在短期内对乌无人机供给造成冲击。但乌方并未坐以待毙:通过拆解民用部件、地下分散生产、3D 打印零件等手段,仍在维持作战最低阈值。 无人机最初在现代战争里多作侦察用途,信号脆弱、续航受限、算是补充手段。直到俄乌冲突展开,无人机角色不断升级,走向“战场杀伤平台”。 乌克兰早期无人机发展靠的是小规模民间团队自发研发,主要服务于地面火炮校准、情报侦察。进入2020年代后,随着国际援助和技术输入,乌方无人机能力大幅提速。尤其是 2023 年起,政策倾斜推动了无人机产业体系重塑。 俄罗斯则在冲突早期也采用无人机配合火力打击的方式。随着战局演进,它开始重点围攻乌方无人机基础设施,把无人机产业链本身变成攻击目标。 攻防策略:精确打击核心设施 俄方不再是简单轰炸,而是通过情报锁定总装厂、零件库、运输枢纽等中枢节点;并用多种武器组合打击(弹道导弹、滑翔炸弹、高超音速导弹等),实现“点、面、链”同步攻击。 防守策略:去中心化与灵活替代 乌方则通过把生产线分散到数百家车间,切断集中目标,并用民用部件替代核心武器零件,降低被精准打击的风险。运输路径也频繁更换,避免固定路线成为攻击目标。 成本与效率的较量 对俄方而言,精细化打击代价高、情报压力大;对乌方而言,替代零件效率低、质量难控。双方在成本、速度、毁伤与修复能力之间反复博弈,谁能撑得住,谁就能主导这一轮无人机对抗。 对中国而言,这场无人机大战提醒我们:高技术战争不是远方故事。国产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底层零部件行业,在未来可能直接参与国家战略格局。 对普通读者/打工人来说,技术链条中每个零部件都可能成为我要守护的“命门”——一旦被卡死,就可能被动卷入国际博弈。你所在的行业,如果涉及电子元件、通信模块、动力电池,都可能被推到前台。 再者,这场冲突还在告诉我们:和平时代的科技发展,一旦进入对抗状态,就极容易被武器化、工具化、风险化。你可能以为科技是发展的助推器,可在战争里,它也可能成为最致命的一环。 说人话就是:当战争里连“民用零件”“大学实验室”都被拉进来算战力时,那“战争”已经不只是枪炮的问题了。无人机会让战争的门槛更低、杀伤更分散、更难控制。 你觉得哪一方更可能在这场无人机大战中被“技术卡脖子”? 你愿意哪种未来?一个无人机统治的战争时代,还是“大兵器”“重火力”时代回潮? |
|
|
|
![]() |
![]() |
中国制造“假信号” 菲律宾陷入“真焦虑” |
![]() |
俄军证明轻机枪不顶用 中国为何重新装备? |
![]() |
中巴走廊失控 巴基斯坦三十年养虎终成患 |
![]() |
中国超车 美国这方面大幅落后 专家曝背后真 |
![]() |
中国核潜艇又落后了 美国新声呐领先中国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