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KP)通过其所谓的官方媒体机构“阿扎伊姆媒体基金会”(Al-Azaim Media Foundation)发布了一段36分钟的普什图语宣传视频,标题为《马斯通事件》(Mastung Incident)。视频中充斥着暴行画面,配以炫目花哨的图像和充满威胁感的背景音效。
该视频将俾路支分裂主义者斥为“世俗异教徒”,宣称他们更认同西方民主,而非伊斯兰教法。ISKP在视频中宣布,将对活跃于巴基斯坦东南部俾路支省的俾路支民族主义武装组织,以及由女性领导的俾路支政治权利团体宣战。视频还证实,ISKP在俾路支省马斯通地区某训练营与俾路支分离势力持续交火三天,30名ISKP武装分子丧生(含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武装分子)。视频称,俾路支武装分子一直知晓ISKP在马斯通及毗邻的波伦山区活动,但根据双方在共同控制区域达成的一项未公开“互不侵犯协议”,他们此前一直避免发生对抗。而ISKP如今宣称,该休战协议已正式终止。
该视频对俾路支民族主义组织及公民权利团体(例如由女性领导的俾路支团结委员会,简称BYC)发出威胁,恐吓平民不得参与这些组织的公开集会。ISKP的言论措辞愈发激进,这一变化凸显出该组织更为广泛的战略转向:此前,ISKP认定巴基斯坦政府的民主体制违背伊斯兰教义且属西方阵营盟友,仅将巴政府列为攻击目标;如今,该组织已突破这一局限,转而更公开地针对巴境内世俗化的俾路支族分离主义运动发起意识形态、军事及社交媒体攻势,其模式与针对叙利亚库尔德运动的策略如出一辙。
本文聚焦ISKP为触达俾路支受众所制作的各类宣传材料,包括手册、视频、传单、社交媒体内容,梳理该组织的传播策略与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文章探讨ISKP新一轮行动的核心意涵,以及该组织在俾路支武装分离主义势力根深蒂固的地区如何迫切希望为阵亡成员复仇的心态。此外,本文还剖析了ISKP在俾路支社会的网络舆论场中推行的宣传策略——这类策略明显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深入认知。同时,探讨俾路支民众对ISKP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以及这种转变对俾路支社会及其网络生态的潜在影响,尤其是现在,ISKP被日益描绘为“巴政府镇压俾路支运动的盟友”。
一、ISKP在俾路支省的宣传攻势
在针对俾路支民族主义武装、民权组织的宣传攻势中,伊斯兰国巴基斯坦分支(ISPP)与ISKP发布了一段长达36分钟的视频、一份117页的乌尔都语文件,简要阐述了其打击俾路支团结委员会(BYC)及其他民族主义政党的意图。
该组织还通过其媒体分支“纳希尔”(Nashir)发布了14页的普什图语文件、28页的乌尔都语手册、14页的波斯语文件,以及一段布拉灰语(俾路支族的第二大语言)音频与一本布拉灰语小册子。
在上述视频中,ISKP并未明确说明俾路支武装具体在马斯通地区的哪里清剿了他们的营地,这进一步说明,ISKP并不熟悉该地区。为佐证自身说法,ISKP引用了前美国驻伊拉克和阿富汗大使扎尔迈·哈利勒扎德(Zalmay Khalilzad)在X平台上的帖子。
ISKP旗下阿扎伊姆媒体基金会在12页的波斯语手册中阐述了将俾路支民族主义者列为打击目标的理由。该手册痛斥俾路支分裂武装违背长期存在的“互不侵犯协议”,指控这些团体是美国、阿富汗塔利班的代理人,另外还谴责俾路支民族主义违背伊斯兰教义,警告将采取报复行动,并要求平民与分裂主义运动保持距离。
同时,ISKP谴责穆斯林群体因种族、部落归属而分裂的现象,但这一论调显然与当地现实严重脱节,不仅缺乏文化敏感性,还忽视了俾路支族群历史上遭受的苦难。ISKP对该地区民族格局与政治复杂性的理解十分有限,该组织并未触及政治压迫、经济剥夺及人权侵害等不满情绪的根源,反而以“伊斯兰团结”为幌子,试图用僵化的意识形态框架抹杀这些不满与诉求。
ISKP与当地现实脱节的另一表现在于语言措辞的使用。在一份长达117页的文件中,ISKP反复将俾路支人称为“Balochi”——这一称谓在俾路支社区被普遍视为具有冒犯性(译注:俾路支人的正确自称是Baloch,Balochi实际上指的是俾路支语。将俾路支人称为Balochi,不仅在语义上混淆了语言与族群,也隐含了对该群体自我认同的不尊重,传递出外部化、疏离感)。
这种语言措辞失误本质上反映出ISKP对俾路支地区社会文化背景的整体认知缺失。该组织在俾路支斯坦开展的社交媒体宣传活动明显存在真实性不足、与当地关联性薄弱、语言细节把控缺失等问题,其社媒内容的俾路支语版本均是使用数字工具翻译生成,译文质量极为低劣。
二、ISKP的社交媒体传播策略
ISKP的社交媒体宣传暴露其对当地情况缺乏深入了解,也体现出该组织在该省损失多名武装人员后,挫败感正不断加剧。此前,ISKP已将据点从阿富汗转移至俾路支省马斯通地区,并以这些行动营地为依托,在整个区域开展活动。这些藏身处已被彻底清除,该地区现已成为俾路支分裂主义武装的据点,ISKP将其视为敌人。
在遭遇战略失利后,ISKP将宣传矛头转向俾路支人的宗教派别——被视为伊斯兰教分支的泽克里社区(Zekri)。该群体主要分布于俾路支省科奇(Kech)、瓜达尔(Gwadar)和阿瓦兰(Awaran)地区,为俾路支分裂武装输送了大量武装人员。
同样,“伊斯兰国”的社交媒体用户还要求俾路支社群将其宣传材料翻译成俾路支语。由于该组织内部鲜有俾路支成员,他们始终无法产出任何俾路支语宣传品,被迫使用机翻工具。然而,无奈其俾路支语水平实在欠佳,“伊斯兰国”的宣传材料在俾路支省沦为笑柄,也彻底暴露该组织对该省情况了解不深。
随着俾路支武装分子击毙ISKP成员的消息得到证实,ISKP支持者于五月蜂拥至Facebook、Telegram及Element平台,试图扩大在俾路支群体中的影响力。ISKP随即宣布发起一场社媒宣传活动,目的是争取俾路支群体的支持。ISKP要求支持者识别与俾路支群体关联、或拥有大量俾路支省粉丝的Facebook主页。为了推进这件事,其支持者在个人主页分享了相关页面链接,还要求自己的关注者去这些主页的帖子评论区里,逐一回复每一位俾路支社群成员。
此外,伊斯兰国巴基斯坦分支还通过其官方宣传喉舌“纳希尔媒体”,推出了布拉灰语的音频演讲和宣传册。这些音频公开谴责民族主义——按照伊斯兰国的理念,民族主义被视作“非伊斯兰”思想。
三、俾路支民族主义者代价高昂的战斗
玛赫朗·俾路支博士(Mahrang Baloch)是一名被关押的年轻医生,同时也是倡导和平的人权活动家(译注:俾路支团结委员会的领导人,由于组织大规模抗议被巴基斯坦警方逮捕)——她曾入选《时代》周刊“青年领袖”,还是诺贝尔奖提名者。如今,她已成为ISKP宣传的核心攻击目标,其形象频繁出现在该组织的视频影像、宣传册、传单及社交媒体活动中。
ISKP对玛赫朗博士的工作大肆抨击:作为一名身处领导岗位的女性,她在俾路支省积极推动公民权利运动,致力于反对“强迫失踪”现象。而“伊斯兰国”认为,女性领导穆斯林社群在伊斯兰教义中是“被禁止的”。ISKP将玛赫朗的形象武器化——给她在《时代》周刊上的照片打码,将她塑造成所谓“西方势力的象征”,污蔑她充当“西方代理人”,鼓吹民主并投靠“异教徒”。这种宣传策略恰恰反映出ISKP的深层战略,即在穆斯林社群内部打压进步派、世俗派、女性权益及民权活动人士。
针对ISKP的网络威胁,巴基斯坦俾路支解放阵线(BLF)领袖阿拉·纳扎尔博士(Allah Nazar)通过该组织的官方Telegram频道,在其月度杂志的一篇宣传文章中作出回应。该信息随后由该组织的网络运营人员在Facebook、X平台上扩散,这一现象清晰反映出,分离主义阵营内部正上演叙事控制权争夺与信息战。该回应不仅针对“伊斯兰国”的挑衅,更明确表示将对“伊斯兰国”的任何报复行动予以反击;同时呼吁俾路支民众,一旦发现当地有“伊斯兰国”成员活动,立即向BLF武装人员通报情况。此前,俾路支武装始终回避与“伊斯兰国”在该省直接对抗,更值得注意的是,俾路支各武装组织甚至相互指责对方协助宗教极端组织在俾路支省马斯通地区建立据点。
四、结论
上述动态表明,俾路支省的复杂冲突可能进一步升级。如前所述,“伊斯兰国”巴基斯坦分支威胁将俾路支社群的支持者、民族主义人士(包括其领导层)列为袭击目标。这场冲突可能摧毁俾路支青年群体,并将其激进化——迫使他们投身武装斗争,以对抗ISKP及巴基斯坦政府当局的镇压。反恐机构和科技公司需密切监控ISKP及该地区其他恐怖组织对网络平台的利用方式变化,这些组织已不再局限于将社媒平台用于宣传或舆论战,它们正在通过线上互动主动锁定袭击目标。
此外,这些极端组织正刻意操纵语言术语——例如使用当地文字或“伊斯兰国”等术语的变体拼写,以规避算法检测与监控。当前的追踪系统忽视区域语言模式,常常会遗漏此类语言伎俩。对此,提升算法识别能力、拓展语言检测技术,发现并阻断此类数字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地方当局、民权运动、女性活动人士都需密切监控这些组织的运作方式,科技公司则应在极端主义势力活跃区域采取区域化、针对性策略,拓展追踪技术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