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陷阱!美国最常用的武器为何最无用? | |
www.wforum.com | 2025-09-16 16:31:36 中书省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制裁”是这几年国际新闻里最常出现的词。美国冻结俄罗斯央行外汇储备、切断SWIFT通道,还限制能源出口;对伊朗则持续四十多年的全面封锁,从石油到金融一轮接一轮;对古巴的禁运更是从1960年代延续至今,成了全球最长的经济封锁。看上去,制裁已经成了美国最常见的武器,似乎既能避免流血,又能让对手屈服。 但现实有时却相差甚远却并不支持这种想象。俄罗斯的战时经济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有声有色;伊朗在漫长的封锁中依旧推进核计划,还发展出无人机产业;古巴虽然长期缺乏物资,但政权依旧稳固,还在拉美成为反美象征。这些事实让人重新追问:制裁究竟有没有用? 二十多年前,美国学者Robert Pape就对这个问题做过系统研究。他在1997年的论文《Why Economic Sanctions Do Not Work》中,检视了1914年至1990年的115个制裁案例。此前,Hufbauer、Schott和Elliot的数据库声称制裁成功率高达34%,因此在学界和政界都流行着一种乐观情绪,认为制裁是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 但Pape逐一复查,结果发现所谓“成功”大多站不住脚:40个被统计为成功的案例中,有18个其实靠军事力量决定胜负,8个目标国根本没有让步,6个只是商业争端,3个证据不足,真正算得上的成功只有5个,还多半是释放囚犯或外交细节这种边缘问题。换句话说,在重大政治和安全议题上,制裁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这一结论的原因,在于制裁逻辑本身存在缺陷。 理论上,制裁的作用机制是“制造经济损失→民众承受痛苦→社会施压政府→政府让步”。但现实往往完全相反:统治集团可以把代价转嫁给底层民众,甚至通过掌控稀缺资源获益;外部压力往往激发民族主义,社会在困境中更加凝聚;现代国家的行政调适能力也足以寻找替代市场、走私渠道、资源再分配来抵消冲击。结果就是,制裁的矛头指向的是社会最脆弱的群体,而不是决策核心,因而难以产生预期的政治服从。 现实的案例正好印证了这些逻辑。俄罗斯在史上最严厉的制裁下,能源出口迅速找到新的市场,国内工业全力开动,社会在“被围攻”的叙事中更加团结。伊朗几十年来生活艰难,但政权稳定,核计划稳步推进,还在制裁中逼出了无人机产业。古巴在物资短缺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政府依然存在,反而因为抵抗美国而在地区政治中拥有独特象征。 有人会说,美国的单边制裁更有力量。毕竟美元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美国掌握结算系统、资本流动和高端技术,能够对目标国造成短期沉重打击。 但只要涉及核心利益,效果依旧有限。俄罗斯没有撤军,伊朗没有放弃核计划,古巴没有被推翻。与此同时,制裁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被制裁国家之间更紧密地抱团,更多国家未雨绸缪,推动“去美元化”和替代金融渠道。长期看,美国频繁动用这一手段,反而可能加速透支美元体系的信用。 既然如此,为什么美国还愿意频繁使用制裁?答案也很简单。制裁是一种政治姿态,对内能够向选民交代“我们已经采取行动”,对外可以展示立场,有时还被用作战争前的过渡手段。虽然实际效果上并不一定可靠,却在政治表演上确实有其用途。 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制裁常态化”的时代。冷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制裁次数越来越多,但实际效果越来越差。俄罗斯没有垮台,伊朗没有妥协,古巴没有倒下。制裁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加速了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分裂,推动世界走向美元体系和替代体系的对立格局。这可能才是制裁最深远的后果。 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它制造痛苦,却难以带来政治服从;短期看似强硬,长期却可能削弱自身地位。二十多年前的结论今天依然成立:经济制裁不是可靠的强制工具。眼下的问题已经不是制裁能否奏效,而是谁能在制裁的世界中坚持下来,并在困境中变得更强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