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不铁了!美国调整南亚战略格局 | |
www.wforum.com | 2025-08-28 23:05:4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巴铁不铁了,巴铁叛变了?” 最近,中文网络上关于巴基斯坦“倒向美国”的讨论沸沸扬扬。随着一连串美巴互动接连登上新闻头条,这种担忧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6月,印巴冲突刚刚落幕,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便急赴华盛顿。出席了美军建军250周年的纪念活动,还与川普在白宫举行了一对一会谈,并共进午餐。 一个月后,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举行了九年来的首次外长级会晤,签署了一份涉及贸易与能源的合作协议。除了常规的关税减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公司将参与巴基斯坦的石油开发。 紧接着,巴基斯坦海军又与美军在北印度洋举行联合军演,演练科目涵盖反恐、联合防御和人道救援。军演刚结束,穆尼尔再次访美,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丹·凯恩会晤,并出席了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库里拉的退役仪式。几乎同时,美国国务院宣布将“俾路支解放武装”列入全球恐怖组织名单。 一连串的动作表明,美巴关系正在快速升温,合作范围已经从外交扩展到经济、反恐和安全领域。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尤其让中国网友感到“不安”。 因为,在巴基斯坦的政治体系中,军方扮演的一直是“仲裁者”的角色,不仅直接执政累计长达33年,更被视为中巴关系的“压舱石”。相比之下,文官政府往往受制于民意与西方影响,常常会在东西之间摇摆。而如今,连军方也与华盛顿打得火热,很多人不禁担心:“巴铁”是否已经“背叛”中国,要倒向美国了? 要理解这一轮美巴关系的升温,必须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坐标中来审视。从历史上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巴基斯坦也是美国的“老铁”,并且美巴关系要比中巴关系更早、更深。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选择与苏联走近,以“社会主义国家”自居。在冷战格局下,美国自然无法倚重印度,于是只能将目光投向因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势同水火的巴基斯坦。所以很快,巴基斯坦就加入了被称为“亚洲小北约”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成为美国在南亚遏制苏联和制衡印度的重要支点。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巴关系甚至一度进入“蜜月期”。美国不仅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还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给予了关键支持。到了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美国更是将巴基斯坦作为前沿基地,向阿富汗的反苏力量提供庇护、补给与情报支持。甚至还向巴军提供了当时最先进的F16战机。 “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再度被推到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前沿位置。伊斯兰堡不仅向美军开放了空军基地,提供后勤补给通道,还在情报共享和武装追捕方面全力配合,从而成为了美国反恐行动的关键伙伴。所以说,巴基斯坦一直都是美国在南亚不可或缺的盟友。 不过,美巴关系不同于美日、美欧关系那样,有稳定的战略同盟框架,而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型伙伴关系”——需要时被拉来充当棋子,不需要时则被迅速边缘化。正因如此,美巴关系极不稳定,常常会因为外部的环境变化,而忽冷忽热。 因此,这一次美巴关系的回暖并不是什么“惊天逆转”,而是这一历史的周期性回归。这一次回归,一是源于美印关系遇冷,二是因为巴基斯坦的积极迎合。 过去几年,美国不断加码对印度的战略投资。从“四方安全对话”到供应链重组,印度一度被视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牵制中国的关键支点。然而,这种看似热络的伙伴关系本身却带有先天缺陷。印度在冷战时期是苏联的坚定盟友,如今依旧与俄罗斯保持着能源、军贸等领域的紧密往来,这让华盛顿始终心存疑虑。同时,印度自身也清楚,美国之所以拉拢自己,更多是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于是常常漫天要价。因此,美印关系虽有合作,但根基脆弱,缺乏长期战略互信。 川普第二任期,美国外交重新被“非友即敌”的逻辑所主导。在这种二元化的思维下,不够听话的伙伴往往比直接的对手更让他恼火。而莫迪政府又正好戳中了川普的逆鳞:既不愿在俄乌问题上配合华盛顿,又不肯在贸易谈判中妥协,还在印巴冲突后否认停火是川普的调停成果。这对极度在意面子和功劳归属的川普而言,几乎相当于是公开挑衅。于是川普开始对新德里还以颜色,关税制裁+公开讽刺莫迪,美印关系迅速降温。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敏锐地觉察到了华盛顿对新德里的失望和不满。于是他们主动出击,针对川普的性格与关切,精心设计并展开了一场“魅力攻势”。 7年前,川普第一个任期时,曾指责伊斯兰堡向华盛顿提供的只有谎言和欺骗,称巴基斯坦是恐怖分子的避风港。所以,当川普重返白宫之后,巴基斯坦立即就给他送上了一份特殊的“见面礼”。 今年3月,巴基斯坦抓捕了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的头目穆罕默德·沙里夫拉,并将他移交给了美国。沙里夫拉是美方认定的 2021年喀布尔机场爆炸案的幕后主使之一。那场袭击共造成2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13名美军士兵,是美军撤离阿富汗时留下的一个巨大的伤痛。 虽然当年的撤军混乱发生在拜登执政时期,但由于是川普任内推动的与塔利班谈判 并签署的撤军协议,也有人把“阿富汗烂摊子”看成是川普的政策失误。沙里夫拉落网,让川普得到了一个修补口碑的机会,摇身一变成为了“为阵亡士兵伸张正义”的总统。所以,他在国会演讲中罕见地点名感谢巴基斯坦。而这,也成为了美巴修补关系的突破口。 接下来,巴基斯坦又抓住川普好面子的特点,把他捧上了天。在印巴5月份短暂冲突停火后,伊斯兰堡立即提名川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把停火包装成他的“个人外交胜利”。这种高调的恭维不仅与莫迪政府的否认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川普吹嘘自己是“和平总统”提供了素材,也为他冲击诺贝尔和平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精准戳中了川普的虚荣心。 当然,光有面子并不足以稳固关系。川普骨子里是个商人,利益才是他最在乎的筹码。巴基斯坦深谙这一点,于是瞄准了他最敏感、也最看重的“钱袋子”进行了精准的攻关。 今年初,川普家族通过发行“川普币”,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这不但让川普更加坚信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财富密码,同时也把它当成了自己家族生意的一个金矿。3月份,巴基斯坦紧随其后成立了加密货币委员会,并迅速与川普家族控股的“世界自由金融”公司签署协议,允许其在卡拉奇和伊斯兰堡试点数字支付与清算系统。直接把川普的“家族生意”与巴基斯坦的金融试点进行了绑定,让川普看到了满满的诚意。 然而,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巴基斯坦又打出“资源牌”,允许美国能源公司在巴境内开发油气田。这一点同样暗合了川普的施政逻辑。作为一个始终高喊“能源独立”和“美国制造”的总统,他最愿意看到的就是美国企业走出去、赚大钱。巴基斯坦的这个示好,不仅是对美国企业的市场馈赠,更是给川普政府送上了一个 “美国重新赢得资源竞赛”的政绩。 那么问题来了,伊斯兰堡为什么要费尽心机的讨好华盛顿,川普难道真的被巴基斯坦“拿下”了吗?实际上,这一轮美巴关系升温,并不是巴基斯坦“拿下了川普”,而是川普选择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魅力攻势”固然投其所好,让川普心生好感,但这只是一种战术层面的讨巧。真正让白宫重新审视对巴政策的,不仅有川普的个人情绪,更暗藏着华盛顿调整南亚战略的心思。 前面我们提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巴基斯坦都是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盟友。只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它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才逐渐被边缘化。特别是美国推出“印太战略”以后,印度逐渐取代巴基斯坦被华盛顿推到了前台,成为了华盛顿在南亚地区的核心支点。 问题是,随着美国对印度的投入和倚重不断加大,新德里自以为吃定了华盛顿,越来越难以驾驭。这让美国意识到,单靠印度并不足以支撑其在南亚的布局,完全冷落巴基斯坦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于是,美国从过去把所有筹码押在印度身上,开始转向“印巴双轨制”。简单来说,就是一边维持与印度的合作框架,另一边又拉拢巴基斯坦,打造新的合作框架。 这个战略调整,表面上是为了牵制印度,让莫迪更听话,但内里瞄准的却是中国的“一带一路”。 今年7月底,美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朱莉・斯塔夫特在参议院听证会上曾明确表示,要挤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让美国企业成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选伙伴”。对美国而言,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有着类似意义——它们都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门户国家。哈萨克斯坦是中欧、中东陆路的关键枢纽,巴基斯坦则是中国打通印度洋通道、摆脱马六甲困境的必经之地。如果美国在这两个方向上站稳脚跟,就能在中国西部构建一道“屏障”,从而斩断“一带一路”的辐射优势。 那么,巴基斯坦在这个时候倒向美国,到底会不会“背叛”中国,沦为华盛顿的帮凶呢?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一点,咱们中国老百姓对中巴关系的认知,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巴铁”这一称呼本身就赋予了中巴关系超乎寻常的期待,所以当巴基斯坦表现出任何不符合这种期待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背叛”的错觉。 但国家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感情,而是利益。中巴关系之所以被称为“铁”,不是因为两国有什么天生的友谊,而是因为双方在应对印度挑战、促进地区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高度互补的利益诉求。 对中国来说,巴基斯坦是打破马六甲困境、联通中东能源基地的重要通道,也是平衡印度地区影响力的关键伙伴。对巴基斯坦来说,中国是提供军事安全保障、经济发展机遇和国际外交支持的重要依靠。这种利益共鸣促成了双方长达数十年的密切合作。 但是,国家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国际局势和地缘格局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各国都要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外交路线和策略。 当前,巴基斯坦加深与美国的合作,既是为了应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和安全挑战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法则。 首先,在经济上,巴基斯坦已经是命悬一线:外汇储备一度跌破90亿美元,通胀超过15%,青年失业率更是高达20%以上。美国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单一出口市场,每年保持30多亿美元顺差,是巴基斯坦为数不多的赚钱途径。可川普却以此为由,打算对巴出口加征高达29%的惩罚性关税。如果华盛顿提高关税或者收紧贸易政策,不仅巴基斯坦出口将遭受沉重的打击,外汇收入也会锐减,这对巴基斯坦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伊斯兰堡若想在经济上获得一点喘息的空间,就必须寻求与美国达成交易。除此之外,再别无它法。 而能源是巴基斯坦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合作筹码,也是经济自救为数不多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为“贫油国”,巴基斯坦的石油自给率不足20%,每年光是能源进口就要消耗掉大笔外汇。如果能在国内实现原油的部分自给,就能大幅减少进口账单、节约外汇,间接为经济“回血”。 问题在于,巴基斯坦并没有发现像沙特、伊朗那样的大型常规油田,有开采价值的只有页岩油资源。而页岩油开采恰恰是美国的强项。如今全球97%的页岩油产量来自美国,它几乎垄断了相关的技术与工艺。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巴基斯坦的规模化的开发需求。也就是说,如果巴基斯坦真想摘掉“贫油”的帽子,找谁都不如找美国。 但能源合作并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复杂的安全环境。巴基斯坦的页岩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俾路支省,而这里正是俾路支解放军等分离主义武装最活跃的地区。仅2024年一年,俾路支武装就发动了300余起袭击,造成超过500名政府人员死亡、近400人受伤,还多次破坏铁路、车站、能源设施和通信线路,不仅让当地经济雪上加霜,也吓退了大批潜在投资者。可以说,恐怖主义既是巴基斯坦社会动荡的根源,也是长期拖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更为棘手的是,印度与俾路支分裂势力一直暗中勾结。巴基斯坦情报机构多次指控印度为这些武装提供资金和训练,目的就是通过扶持地方叛乱来牵制巴基斯坦的战略精力。正因如此,巴基斯坦引入美国合作,不只是为了技术和资金,更是为了借助美国的反恐资源和国际影响力,共同压制俾路支分裂势力。 因此,就在美巴签署石油合作协议的同一天,俾路支分裂势力就急忙跳出来谴责,称该协议是对“俾路支主权的侵犯”。而美国随后将俾路支解放军列入全球恐怖组织名单,实际上也是为今后的能源合作扫清障碍。 由此可见,为了解决经济、能源和安全方面遇到的挑战,巴基斯坦与美国合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对一个正处在危机边缘的国家来说,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选择。 而至于美巴合作是否会损害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利益,老羊觉得,至少在当前框架下还不会。首先,从能源合作来看,如果巴基斯坦能够借助页岩油开发缓解外汇压力,反而会腾出更多资金继续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而不是因财政紧张被迫停摆。更重要的是,一旦俾路支武装被遏制,中国企业在巴的投资环境将大大改善。无论是中巴经济走廊,还是瓜达尔港的建设与商业化运营,都会更加顺畅。未来若巴基斯坦形成稳定的石油产能,中国不仅能源供应又多了一个保障,还能依托瓜达尔港在运输、仓储、保险等环节获取新的经济红利。 其次,从合作厚度来看,中巴关系已远超美巴合作。迄今为止,中巴经济走廊累计投资超过270亿美元,为巴基斯坦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填补了约30%的能源缺口。中国已连续十年保持巴基斯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是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国。在安全层面,中国的军事技术与外交支持,更是巴基斯坦面对印度压力的核心依托。巴基斯坦人心里也十分清楚:与印度的矛盾不可调和,而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若真爆发冲突,唯一可靠的外援只有中国,而不是美国。因此,任何一届巴基斯坦政府都不可能因与美国合作就抛弃中巴关系。 另外,从地缘战略看,若说巴基斯坦是在中美之间玩平衡术,那么美国同样也是在印巴之间打平衡牌。但问题在于,印巴矛盾是死结,美国缺乏操作空间。真要押宝巴基斯坦,印度势必与华盛顿渐行渐远,那美国“印太战略”的根基就会被动摇,对华包围圈也会出现缺口。对中国而言,这反而是利好。 但从长远来看,美国不可能彻底抛弃印度,巴基斯坦只是美国牵制印度的一枚棋子。所以,热闹过后,美巴关系仍会归于平淡。 总而言之,眼下巴基斯坦与美国关系升温,既是之前美巴关系的周期性回归,也是伊斯兰堡在危机之下的务实选择。这并不会影响中国的核心利益,更谈不上“背叛”。 对我们来说,与其担心被美国“挖墙脚”,不如以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心态来看待中巴关系。因为,一个稳定、发展、繁荣的巴基斯坦,也更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