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轮冲突期间,有观察人士指出当前印巴外部环境、内部政治均与以往冲突期间有诸多变化,担心冲突可能引发成更大规模的军事对抗,甚至有核国家之间的战争。
但最终,印巴双方还是“点到为止”,这也反映出印巴这一对宿敌,以及有核邻国之间冲突的一些规律性特征。
首先,克什米尔这样的历史宿怨,靠打是打不出结果的。印巴的冲突根源深植于1947年印巴分治的历史创伤,尤其是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成为长期未解的核心矛盾。克什米尔既是领土争端,又是民族与宗教认同的象征,因此冲突呈现出持续性和象征性。
在1947、1965和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中,克什米尔都是核心焦点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巴双方都意识到,克什米尔问题在冷战期间尚且打不出名堂,在全世界都不想打大仗的后冷战时期,更是不具备打的条件,也与时代主题格格不入。
因此,在1999年短暂的卡吉尔战争后,印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两国都有核武器,全面战争成本极高。双方逐渐形成“有节制冲突”模式,即通过在克什米尔等敏感区域展开“有限战术打击”或“代理人战争”,使局部冲突常态化,但始终注意避免跨越门槛,给自己留有退路,防止陷入全面战争、不得不打的两难境地。
其次,印巴边境的地缘环境和大国制衡,也限制双方大打出手。印巴边境地缘环境复杂。在北部边境,高原山地交错,形成天然战役屏障。区域内道路稀少,易被破坏,重型装备调动困难,给快速推进和补给造成严重障碍。双方在控制线附近都部署有重兵,任何军事调动都被高度警惕,容易触发对抗,难以实现出其不意。这导致印巴冲突通常表现为零星炮击、渗透和小规模突袭,而非大规模地面战役,空军往往在冲突中唱主角。
而在中部和南部边境,虽然地形开阔,但战略纵深广,难以迅速决战。无论从印度西部进入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还是反向推进,都会遭遇数百公里的战略纵深,即便取得局部突破,也难以在短时间实现战略合围。
印度公布“冷启动”战略后,巴基斯坦更进行了系统应对,包括增加装甲集群、防空火力、快速部署能力等,使其南部防线密不透风。这与1971年印军能迅速在东巴基斯坦推进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巴基斯坦的东部领土被孤立、缺乏补给线,如今巴基斯坦本土具有完整的纵深与战略缓冲。

孤立领土这一战争决胜点的消失,使得双方都没有一个可通过速战速决而“摧毁敌国士气”的地理目标。战争升级不仅难以实现战役层面的“压倒性胜利”以取得战略目标,更容易陷入胶着、消耗甚至核风险。
当然,尽管印巴双方都不愿意承认,中美俄等大国在南亚的斡旋和制衡,以及各种形式的干预,也是遏制双方冲突升级的重要外部因素。
最后,从印巴双方军力实际看,双方也都没有打大仗的意愿。从印度方面看,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军费支出远超巴基斯坦,表面上具备“大国压制小国”的硬实力条件。但在数次与巴基斯坦的实际军事对抗中,印军表现始终拉胯。此轮印巴冲突中,印军“纸老虎”特点再次被证实。
从巴基斯坦方面看,军队在国家占据特殊地位,军事系统高度专业化,以对抗印度为核心任务构建,资源充足,训练有素。在局部冲突中,巴基斯坦可以阻止印度获得“政治上可炫耀的胜利”,但在综合国力,上巴基斯坦与印度相差巨大,不可能吃掉印度。

于是,印巴冲突演变成双方都知道“赢不了”,但又都对外宣称自己“赢了”的悖论。这也就成了现在看到的双方默契:打“军事政治仗”,在冲突矛盾升级时,通过军事行动释放政治信号和震慑意志,完成国内宣传或战略试探的任务,但一旦冲突临近失控,双方迅速接触寻求“体面停火”。
总结起来,印巴冲突多年来呈现出一种“历史宿怨推动冲突—地缘结构限制烈度—力量均衡促成收敛”的动态模式,双方始终处于理性的博弈过程中。这使印巴关系始终处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灰色地带,既不彻底敌对,也难真正和解,这种“局部紧张”仍将主导未来数十年的南亚安全格局。
但如果印度国内民族主义势力或巴基斯坦的极端势力进一步得势夺权,最终打破双方当前的理性博弈循环,才将是真正大规模冲突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