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五角大楼的一则声明表示,美国海军“田纳西”号战略导弹核潜艇已经开始搭载W76-2型核弹头。威力只有5000吨TNT当量,相当于W76-1的1/20的W76-2,却搭载于射程10000千米以上的“三叉戟”潜射洲际弹道导弹,这种堪称“洲际战术核武器”的组合自从曝光开始,就引发了外界对美国核政策改变的猜测。
受2010年签署的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限制,美国海军现有的、仍作为弹道导弹核潜艇使用的“俄亥俄”级,只有20个发射筒装填“三叉戟”;美国现在也只能选择在“三叉戟”里,用W76-2替代50万吨级TNT当量的W88;但按照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猜测,如果2021年条约到期时出现变故,美国也有着把“俄亥俄”剩下的4个发射筒利用起来,专门装填使用W76-2的“三叉戟”,而不削减W88部署数量的选项。
要想把这种怎么看都说不过去的逻辑说圆了,总得有些说辞。比如美国国防部副部长里德就表示,W76-2能够“降低核战争风险”,逻辑是它能遏止俄军以战术核武器发动的“有限核冲突”。然而从传统上说,苏/俄的战术核武器都不会选用洲际弹道导弹作为发射平台,即使是近年来研发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也有着明确的战略打击特征,随洲际射程的“三叉戟”部署的W76-2,称之为主动升级风险还差不多。
至于一些观点认为W76-2更适合用于对伊朗这类国家的“先发制人”打击,其实也站不住脚。对于这类国家来说,使用战略还是战术核武器在威慑效果上并无区别,如果刻意追求可控效果,战术核武器更是未必有精确猛烈的常规打击有用——除非美国认为自己对伊朗都做不到这个效果,那它还叫强敌吗?
正是由于这种逻辑上处处漏洞的“不讲理”,早在W76-2刚刚曝光的时候,国内军控学者就针对W76-2在起爆之前根本不可能与“三叉戟”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时使用的W88弹头识别开来这一点,向美方官员当面提出严正交涉。此时就连之前一直拿我军核常兼备中导力量说事儿的一些美国军控学者,对W76-2都有些“洗地无力”。
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向来崇尚“大就是好、多就是美”的川普本人,对W76-2这种“小家伙”有多么热衷;但如今已经完成首次部署的这款“可以使用的核武器(区分于用于威慑的核武器)”,背后必然有着美国决策层主动改变核武器政策的决心。虽然W76-2当量降低了,但由于控制系统更加先进,依托原本打击精度就很高的“三叉戟”,它确实非常适合执行降低附带损伤,“控制后效”的高精度打击任务。
所以无论美国人怎么为其部署找理由,W76-2极易引发对手误判的特征都决定了,其正式部署(很多人之前认为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和俄罗斯讨价还价的,而非真正部署)不仅很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在核武领域建设上的连锁反应,对前文提到的,2021年美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续约一事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1月23日,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刚刚把其著名的“末日之钟”拨快20秒,距离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仅剩100秒。虽然在其提及为何要拨快这20秒的宣言中,并没有提及W76-2的部署,只是在“核战危机及气候变化”中提到了美俄在裁军条约上的互不合作;但现在看来,在这20秒当中,W76-2怎么说也得占个七八秒。
总之,对于W76-2这种极易引发误判的核武器投入部署引发的种种争议——其中不乏我们老百姓都能看出的浅显道理,美国人不可能没考虑过。之所以W76-2还能顺利完成从生产到部署的步骤,这种冒险之举,在美国那儿显然是有其深层次“逻辑自洽”的基础的。
比如在其假想使用场景之一——北约与俄罗斯在欧洲战场爆发的冲突,美国对俄罗斯使用了W76-2,是否会引发俄方的战略核反击?有些分析就认为,尽管担忧确有利用,但从古巴导弹危机至今,苏联/俄罗斯屡屡“事到临头让一步”的做法,客观上会让自认为“没人比我更懂俄国”的美国觉得,W76-2足以吓住不敢冒着“重启地球”风险的俄罗斯——不用说,这种想法很危险。
不论这些分析是否合理,在美国核政策确实朝着冒险的方向改变,核裁军条约又面临中止危机,冷战后期逐渐形成的核均势局面正濒临瓦解的时候,从长远来看,确实不能把抗衡美国核讹诈的希望寄托于俄罗斯的核武库了,中国在核威慑领域的“自立门户”,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