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空军再次发布了一组我军苏-35战机的训练高清图片,其中有一张苏-35战斗机使用火箭弹,发起猛烈攻击的照片引起网友的热议。很多网友认为这种过时的火箭对地攻击的战术应该被取消,毕竟苏-35的定位是重型空优战斗机,夺取制空权才是它的本职工作。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战术有其历史背景,也有现实需要,目前还应该保持,甚至要加强。
追溯起来,中国空军这套近距离空对地火箭弹攻击战术,是深受前苏联空军的影响。众所周知,卫国战争时期诞生的“喀秋莎”火箭炮,使苏军第一次在火力上压制住德军,其简单可靠,发射迅猛的特点,使苏军炮兵能在短时间内向德军阵地倾泻强大火力,给德军士兵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慑力和实际杀伤效果,多次重大反攻都是由喀秋莎首先发言,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压制效果。
有鉴于此,苏军对这种既便宜,又没什么技术含量,还可以快速生产的武器非常钟爱,将其从陆地发展到了空中,生产了数以十万计的UB-16和UB-32火箭发射巢,用来装备直升机和固定翼战机。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理论上来说,苏联空军的所有飞行器,只要能挂载火箭巢,都可以成为对地攻击机,发挥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效果。
连就连专职执行高空高速截击任务的苏-15都被挂载上火箭巢,客串了一把高速攻击机的角色。中国空军曾作为苏联空军的徒弟,也全盘接受,并且认可了这种战术。作为苏-15截击机的中国表兄弟,国产歼-8 II自然也不能免俗,时不时的也挂上90毫米火箭发射器,对着地面靶标一顿狂射,以表现自己空中多面手的能力。
因此,从很早开始,空军便将空对地火箭弹射击科目,作为飞行员评比考核的重点科目之一,要求就是每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都必须熟练掌握这项技能。无形中等于增加了上千架攻击机。所以大家经常能看到,我军歼-7,歼-8,歼-10,歼-11都在干这种活,现在苏-35自热而然也要保持这种优良传统。毕竟,对 一些低价值目标,航空火箭弹用起来不心疼。
目前我军战机普遍使用的是57-1,90-1和130-1系列火箭系统,弹药口径分别有57毫米,90毫米和130毫米。其中130毫米航空火箭弹能从7000米距离攻击目标,战斗部重量为17.5公斤,威力相当可观。而且近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的航空火箭弹也开始走制导化路线,90毫米激光制导火箭弹已令国外军事专家抓狂,纷纷思考一个问题,这玩意儿还是火箭弹吗?
当然,就算我军所有战机都玩火箭弹,歼-20也不会屈尊干这种糙活。主要就是因为火箭弹发射时,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尾焰会烧蚀机翼蒙皮,会损伤昂贵而敏感的隐身涂层,其采购价格可比火箭弹贵的多,所以,这种明摆着赔本的买卖,咱是不会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