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3月28日报道称,印度已悄然进入了一个里程碑。根据印度公布的2018财政年度新预算案,印度国防开支达到620亿美元,超过了印度殖民时期的宗主国英国。近十年来,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就现役人力、船舶以及飞机的数量而言,其武装力量已经跻身世界前五。
报道称,若以雄心来衡量,印度在世界的排名可能更高。它的军事理论设想是在与巴基斯坦和中国进行“土地战争”的同时,还要保持在印度洋的统治地位。在1998年的一系列测试中,印度已经展示了它的核武器,现在印度研发了自己的路基巡航导弹,并试图完善潜艇发射的洲际导弹。自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领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在2014年掌权以来,也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姿态。2017年夏天,印度与中国在喜马拉雅山脉上展开了紧张的对峙。印度还对来自巴基斯坦的武装组织的越境袭击做出了回应,不是用反叛乱战术和外交手段,而是对其进行猛烈的炮击。
然而,越来越多的印度军官、文职官员和国防分析师似乎对印度这些表面上的强硬态度不以为然。在3月中旬,他们长期沉默的批评公开化了。在一个国防委员会会议上,印度的后勤官员们不仅揭露了设备和投资的严重短缺,还表示了对一个无用的民防机构和政府小气的行为方式的失望。随后的公开辩论进一步深入,不仅质疑印度资源分配不足,还质疑印度武装部队自身的改革、重组和修正教义的失败。从这三个后勤官员的证词来看,这样的抱怨情绪已出现已久。国会议员们被告知,在大约68%的陆军装备中,其中大部分是由前苏联提供的,如BMP-2型步兵战车和Shilka高射炮,这些都已经“过时了”,只有8%被认为是最先进的。
该委员会在评论中指出,举例来说,尽管一再地提出了印度十年来存在的问题,但军队仍然未能向士兵提供足够的防弹衣。其他的服务也好不到哪去:陈旧的米格-21战斗机仍然在空中巡逻,海军的造船计划比预期计划晚了10年。
报道称,尽管有莫迪的大力支持,但国防预算在过去10年里实际上已经缩水,其GDP占比远低于中国。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印度国防预算中用于资本支出的份额大幅下滑,对海军而言,这一比例从2014年的13%下降到去年的8%以下,从10年前的近18%降至2017年的12%以下。而大幅加薪意味着,今年的人力成本将消耗军队预算的63%。如果算上养老金,大约四分之三的国防预算将用于工资和福利,而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采购国防设备,更不用说开展研发国防设施了。
此外,印度国防力量的弱势可能不是由于印度军队的规模,而是因为他们的结构。尽管有许多专家报告、内部军事建议和委员会的调查结果都要求整合印度的中央和区域司令部,但其陆军、海军和空军都保持了严格的独立结构,他们保持了17个独立的的单一军种的地区指挥。与此同时,负责采购和晋升等重要问题的国防部,配备了职业官僚和政治任命人员,但他们不仅缺乏技术知识,而且还抱怨退役军人,对穿着制服的人深表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