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对巴下死手:断水、封坝、警告三连击 | |
www.wforum.com | 2025-05-17 16:05:16 观局有语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在喀布尔河沉默的水面之下,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蔓延。印巴停火协议尚未冷却,印度总理莫迪却另辟战场,操起了古老而精准的武器——水。 2025年5月15日,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公开证实,印巴双方已就延长停火协议达成一致,时间延至5月18日。这场始于数日前的突发军事冲突,暂时在外交斡旋下被摁住了火星。然而表面的平静掩盖不了暗涌:冲突虽止,敌意未消。 战场换形,话锋变刀:莫迪下“最后通牒”就在停火声明发布的同一日,莫迪在一场全国电视讲话中措辞强硬,矛头直指巴基斯坦。他不惜重提印军对巴境内目标实施的“精准打击”,更以“再有恐袭,必有报复”为口实,对伊斯兰堡发出近乎最后通牒。他要求巴基斯坦立刻肃清境内恐怖分子,并摧毁所有营地,称“这是避免战争的唯一方式”。 这番话的背景是克什米尔地区的一起枪击案,印度指称袭击者为“跨境恐怖分子”,将矛头直指巴方。然而至今相关调查并未结案,袭击者究竟来自何方,是否真与巴基斯坦有关,仍无定论。莫迪政府却早早盖棺定论,不仅急于借此修补印度空军在冲突中受挫的颜面,更试图以此为新一轮对外打击奠定舆论基础。此举更像是将战败转化为道德诉求的政略包装,既是危机公关,也是政治操作。 第二战场:断水为刀,“大坝即武器”更具破坏性的一招随后而至。5月14日,印度政府再次下令关闭位于杰纳布河上游的巴戈里哈尔水电站大坝闸门,这已是一个月内的第二次。卫星图像显示,大坝下游的巴基斯坦段河床裸露,水位急剧下降,大量农田岌岌可危。两周前的第一次关闸,印度方面声称是“为泄洪所迫”,理由是强降雨与山体滑坡。然而闸门一开,下游洪水突袭,冲毁良田、村落,巴方称其为“蓄意泄洪式水灾”。 如今再度断流,莫迪政府已不再掩饰,这是明目张胆的“水资源施压”。在陆地冲突受限、外交形象急剧受损的情况下,新德里试图以水为兵,以生态手段逼迫对手就范——这就是21世纪的“断水战争”。 这一操作,无疑挑战着《印度河水协定》的底线。自1960年印巴签署该协议以来,尽管关系跌宕起伏,水资源分配一直是两国之间少数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之一。而如今,印度显然试图将这一历史协定武器化,在不宣而战的状态下完成对巴的战略围困。 国际战线:191封控诉信,巴基斯坦打“核安全牌”面对印度的步步紧逼,巴基斯坦没有选择沉默。 首先,伊沙克·达尔强硬回应,否认一切涉恐指控,要求国际社会派出独立调查团,对克什米尔枪击事件进行公正调查,并公开质疑印度“将一切内部问题外部化”的做法是在转移国内政治焦点。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巴基斯坦选择另辟蹊径,向联合国提交正式控诉,称印度存在严重“核安全风险”。控诉信同步发往联合国其他191个成员国。 根据巴方提供的信息,近年来印度境内多次发生核材料与放射性物质失窃事件,其中一部分甚至被发现在黑市流通。这些材料极有可能被用于制造“肮脏炸弹”或落入极端组织之手,造成无法预估的地区性灾难。 此举意味着,巴基斯坦正在主动将印巴矛盾提升至全球安全议程的层面。不同于传统的领土纷争或武装冲突,核安全问题触动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神经。莫迪政府若不能提供详实回应,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可信度将受到实质性打击。 断水、核讼与战争阴影:印度的“后战场战术”在短短72小时内,印度完成了从军事冲突、外交施压、水资源封锁,到核安全反控的一系列组合拳操作。与其说新德里正在谋求和平,不如说它在试图通过多手段加压达成战略屈服。 巴基斯坦方面的反应则展现出极强的战略韧性与外交灵活度,一边稳住停火机制,一边把战线拉长到国际舞台,试图通过“核焦点”置换“恐袭焦点”,以技术问题削弱印度的道德主张。 然而真正危险的并非战场或大坝,而是这场“边缘政策”的博弈逻辑本身:当武力暂时不可用时,水、电、核,统统可被搬上谈判桌,作为威胁工具。而一旦这一逻辑成立,区域安全将陷入一种更隐蔽但更持久的失衡状态。 看似和平的停火,只不过是更复杂战争的间歇。 |
|
|
|
![]() |
![]() |
刚宣布胜利 印度就对中国和土耳其“拉清单 |
![]() |
创纪录!歼-10CP在181公里外击落印度战机 |
![]() |
81亿军购订单告急,又一国质疑“阵风” |
![]() |
不拿枪不拿炮?中国机械化步兵还有拿棍子的 |
![]() |
48小时被击落77架!盘点印度引进的无人机 |